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2008专题汇总>第5届京剧艺术节>最新报道
站内搜索:
名丑朱世慧首次扮君王
2008-11-05 08:14:00 作者: 大众网—大众日报

394×559
●曾侯乙
394×534
●徐九经
  □本报记者 孙晓娜

    在参加第五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 37台剧目中,湖北省京剧院带来的《曾侯乙》是唯一一个“文丑”担当主演的京剧。该剧的主演、湖北省京剧院院长朱世慧在 1981年主演的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首次将丑角以正面形象立于京剧舞台,“徐九经”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成为风靡一时的经典形象和经典台词。此次,朱世慧将在《曾侯乙》中首次扮演一个国君,“丑角”与“帝王”,朱世慧将会如何演绎“曾侯乙”呢?11月4日下午,记者采访了这位“ 当今中国京剧第一名丑”。

    创作《曾侯乙》缘于责任

    虽然外表看起来神采奕奕,但年过六旬的朱世慧坦言常觉精力不够用的:“行政方面的事务太多了。为什么把采访安排在4点呢?我休息了一会儿。”身为湖北省京剧院的院长,朱世慧时常感到责任重大,“我们这一代人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要继承京剧事业,更要发展京剧事业。”

    “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震惊了世界,出土的编钟、编磬等乐器可供一个庞大的乐队使用,其中‘曾侯乙编钟’更是超级国宝。”朱世慧谈起《曾侯乙》的创作初衷略显激动,“我们中国人在 24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让现代人都震惊的乐器,这其中蕴含了多少人的心血啊?我们有责任把先辈对音乐的那种执着展现给现代观众看。”

    从 2006年初搬上舞台以来,《曾侯乙》已经七易其稿,朱世慧还是不甚满意:“我们湖北京剧院的创作习惯就是不断打磨,边演出边打磨,像《膏药章》,足足打磨了十八年。京剧是国剧,要艺术性地再现一个故事,需要各种手段,包括唱、念、做、打等等,现在又加上了舞美、服装、灯光等多种元素,需要打磨的地方太多了。”

    曾侯乙是“丑生”

    对于出演曾侯乙,朱世慧笑称没有想到:“找我来演我也很奇怪,原本我是要演剧中一个楚国的神秘人物。后来陈导在随州看到曾侯乙的雕像,就说特像我。”朱世慧告诉记者,导演陈薪伊到随州实地观看了编钟出土遗址后,对曾侯乙的定位从最初设想的“一位伟大的国君”转而为“ 一位对音乐痴迷的智者”,全剧的风格是“以悲剧结尾的喜剧”。

    虽说全剧风格亦庄亦谐,但曾侯乙毕竟是一国之君,一向擅长扮演小人物的朱世慧也犯了难:“京剧中极少有用丑行来演帝王的,无论是气质,还是唱、念、表演,都不能单纯地只用丑行的手法来塑造。而用老生来演这个诸侯国君,又难以表现出剧本提供出的这个人物的机敏、幽默。”

    谈起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朱世慧说:“演员都想突破自己,我也是。”朱世慧1981年拜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孙盛武为师后以丑角为主,但他早年曾受教于著名麒派老生陈鹤峰的经历使得他的表演既有丑行的神韵又有生行的气质。在塑造曾侯乙时,朱世慧把这种气质发挥到极致,“我把曾侯乙定位为‘丑生’,既有丑角的幽默滑稽,又有老生的厚重端庄。”

    丑行面临后继乏人困境

    在37台剧目中,《曾侯乙》是唯一一出以丑角为主角的京剧,朱世慧深深叹息了一声:“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讲,以丑角为主的戏都很少。丑行整个行当都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

    谈起这个问题,朱世慧一改幽默风趣的口气,严肃地说:“这种后继乏人的情况,一方面是指学丑行的人越来越少了,现在的家长都望子成龙,送孩子去学习都是学老生,学花脸,为什么啊?因为老生、花脸,出来就是主角。另一方面是指学丑行的青年演员中出类拔萃的不多,这也是有原因的,什么人学丑行?都是老生、花脸学不好的才转学丑角的,说句不好听的,原材料就不是顶尖的,打磨起来能不费劲吗?”

    “丑角是配角,但这个配角也不好演。丑角是京剧的各种行当里唯一一个既能演好人又能演坏人、既能演老人又能演小孩、既能演女人又能演男人的行当。”朱世慧对目前行当的状况表示极大的忧虑,“人才断档就会产生恶性循环,现在已经有不少剧团没有专门的丑角演员了。”说到这里,他坐直了诚恳地说,“我希望行内人士、艺术院校以及有关方面的领导都能重视这个问题。”
编辑: 王晓亮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