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山东 | 体育 | 娱乐 | 女性 | 财经 | 幽默 | 评论 | 书画 | 博客 | 连载 | 图片 | 论坛 | 房产 | 汽车 | 教育 | 健康 | 商桥 | 打折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2008专题汇总>我与大众日报征文>大日报创刊纪念
站内搜索:
绿叶对根的深情—纪念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寻根活动纪实
2008-11-11 09:2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生活日报
老区人民滋养了大众日报这棵参天大树。对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和牺牲精神,大众报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洁净的井水,送入村民家中,这是大众报人给老区人民的最好献礼1939年1月1日的大众日报创刊号。
450×293
当年,排字房的工人在排字。
307×450
11月7日,老房东刘茂菊的儿媳狄元梅在自家院里接水。本报记者 徐延春 摄
点击浏览下一张
    ■在喜迎70周年生日之际,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将社庆的第一个活动,选择为到创刊地沂水王庄寻根。从传统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薪火相传,开启新的征程
    ■老区人民滋养了大众日报这棵参天大树。对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和牺牲精神,大众报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洁净的井水,送入村民家中,这是大众报人给老区人民的最好献礼1939年1月1日的大众日报创刊号。
社庆首项活动 定为寻根之旅
    在喜迎70周年生日之际,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将社庆的第一个活动,选择为来创刊地沂水王庄的寻根之旅。选择背后,传递着这样深深的期许:新时期的大众报人,永远忘不了老一辈大众报人的奉献情怀和责任意识,永远忘不了为大众日报倾注心血汗水和深情厚谊的老区人民,从传统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开启新的征程。
    11月8日,中国记者节。大众报业集团领导班子成员、各部门负责人,还有今年刚刚进入大众报业集团的新闻新兵80多人,来到了沂水王庄。在这里,他们的身份是相同的:同样是一个前来接受心灵洗礼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同样是一个带着虔诚敬意寻根溯源的大众报人。
    沂水王庄,沂蒙山脉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地党史专家窦现诺介绍,1938年11月以后的半年间,沂水发生了两件大事:中共山东分局成立,省各地抗日武装合并成立了统一指挥的山东纵队。
    已有百年历史的王庄天主教堂和圣母堂是当时山东分局的办公驻地。走进旧址,大众报人感受着这座建筑,是如何牵动着全山东包括半个华东地区的抗战斗争,也很容易体会到报纸创刊时是怎样的风云际会。
    山东分局的建立,决定了必须创办一张党报,鼓舞全山东人民(实际上还包括当时的苏北、皖东等地区)的抗日斗争。大众日报,就在这历史的关节应运而生。
70年相承至今 展馆蕴含答案
    摆在大众日报首任社长刘导生和总编辑匡亚明面前的困难很多:一无人员二无设备
    中共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亲自动员,沂水当地的进步报纸《青年报》全体加入,并带来重要办报物资——一部收音机、一部油印机、两部电话和纸张。山东分局大力支持,专门给报社配备了十几名青年干部,加之《青年报》的10个人,大众日报初具规模。1939年1月1日,在抗战的烽火硝烟中,红色的大众日报创刊号诞生了。山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全省性报纸。山东新闻事业开启了新纪元。
    整个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是中共山东分局机关报;1945年中共中央华东分局成立,一直是华东局机关报;1949年,华东局南下,山东分局成立,改为山东分局机关报;1954年,中共山东省委成立,由此改为山东省委机关报,相承至今。
    漫漫70年,随着党的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作为党的事业一部分的大众日报也完成了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巨变:当年,大众日报每三天出一次报,印一千多份。如今,大众日报已经是一个拥有11报5刊1网站的大型报业集团。大众日报以接近40万份的发行量,在全国省级党报中名列前茅。
    当年,作为山东分局的机关报,大众日报编辑部就设在一间简陋的办公室里。今天,在山东分局的旧址,专门为大众日报辟出了一间报史展馆。
    这间展馆,如今已成为每个大众报人进入新闻殿堂的第一个课堂:近些年来,一批批新进的大众报人,都要来到这里,谛听当年的足音,领略前人办报的情怀,接受精神的洗礼。随着集团事业的发展壮大,大众日报人的事业已遍及全省,这个展馆的来访者也越来越多:从济南总部、从青岛的半岛都市报、从淄博的鲁中晨报……
    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总结大众日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也许这一句是她最大的特点,她是迄今为止,中国连续出报时间最长的一份党报。
    仅凭这一点,就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对大众日报传统的追问,答案也就蕴含其间。
    战争年代,大众日报有530多位先辈壮烈牺牲,他们中间,有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报社管委会主任李竹如,也有普通的排字工。这恐怕是世界上作出牺牲最大的一张报纸了。
云头峪是“老家”处处血脉相连
    告别王庄,沿山路上行几公里,远远就见圆锥形的巨石挺立在云头似的崮顶上,直插云天——位于沂蒙山深处的云头峪村,正是因这一巍峨挺拔、形状独特的山崮而得名。
    云头峪,大众日报的“家”。
    说是家,是因为,作为当年大众日报的印刷所所在地,第一张大众日报就诞生于此;而大众日报第一任总编辑匡亚明的长眠于此,也为云头峪这一“家”的概念,增添了生动的注脚。
    怀着无比的崇敬,大众报人向匡老墓敬献了花篮,深情地、默默地三鞠躬。
    “人的一生最难忘的事没有几件,创办大众日报正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事之一。云头峪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啊。”大众报人都记得匡老生前反复说过的这句话。
    在云头峪,与大众日报的这种情谊,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各自不同的关联。当大众报人走进当年印刷所所在地、刘茂菊老人屋前时,同样感受到了这一点。
    如今,老人已经去世了,而儿媳狄元梅还是像当年老人那样迎候着大众日报的亲人们,把大把大把的花生塞在每个人的手中:“自己地里种的哩,自己地里种的哩……”
    简陋的石头垒起的小屋不到10
    屋里就会一片昏黑。 而这,曾是全村最好的一间新房。当年的云头峪,把自己最好的一间房子让给报社做了印刷所。今天,这里已成为大众日报的一处重要旧址,述说着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也成为大众报人结在心上的永远的纪念。
    大众日报创立时,报社是房无一间,地无一垄,报纸都无处可印。村里最新的房子就是牛庆禄家了,牛庆禄三个月前刚刚娶了新媳妇,家里才给盖这间新房,新人才住上不到百天,村妇救会主任陈忠芳找到牛庆禄的新媳妇刘茂菊:八路军为了打鬼子,把印刷所设在咱村,需要房子装机器……一听是为了打鬼子,刘茂菊二话没说马上张罗,与丈夫一起,和公婆挤在一间屋里。
    半年后,大众日报随山东分局迁走。但直到刘茂菊的儿媳狄元梅嫁到牛家时,这间房子仍空着。对新娶的儿媳,婆婆照样不让住,一如当年的刘茂菊,狄元梅跟公婆在一间屋里住了30多年。一切全因为刘茂菊心里的那个“心结”:不定什么时候报社的同志还会回来看看呢。
    据统计,在战争年代,为了埋机器、藏纸张、掩护报社伤员而壮烈牺牲的沂蒙乡亲,就有160多位。他们中间,有老人,有孕妇,也有未成年的孩子。
回报老区人民 打水井“还债”
    用阳光回报,是绿叶对根的情怀。对老区人民的养育之恩和牺牲贡献,大众报人一时一刻也没有忘记。集团历届党委确定了一个思路,就是每年都要为村里办一件实事:村里通往山外的是一条盘山小路,农产品难以运出大山,集团投资30多万元,修通了一条长3公里的宽阔的水泥路,被村民们誉为致富路;为帮助村里开展农田基本建设,投资建蓄水池、扬水站;为使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到同样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前任社长韩喜凯拿出自己的书稿费,集团投资40万元援建了镇希望小学。在印刷厂旧址旁,狄元梅早已住进了3间宽敞瓦房,这是1991年报社出资为老房东刘茂菊大娘盖起的新房。屋门楣上方镌刻了“铭记当年”4个大字,昭示的正是大众报人不忘当年的情怀。而今天,狄元梅老人家中又是喜事临门:自来水通到了家门前。
    受自然条件限制,云头峪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村民吃水只能靠挖水窖储存雨水维持。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部门曾先后3次到云头峪帮助打井,但因处贫水区,所打3口井均未见效,村民饮水问题仍未解决。
    在此情况下,大众报业集团新一届党委下决心帮助村里解决吃水问题,并寻求省地矿局的支持。省地矿局对此高度重视,去年5月,首先委托驻临沂所属单位负责找水打井,但同样没有打出水来。
    没想到打一口井难度如此之大!就是打不出水来,集团也要给村里买辆拉水车,解决吃水问题。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动情地说:“这是我们欠老区人民的一笔‘债’,我们一定要还上。”
    去年12月,省地矿局委派素有国内找水“王牌军”之称的省地矿工程勘察院再次打井。省地矿院接受任务后,立即成立了多名专家组成的项目组。在对云头峪进行了详细的地质踏勘后,最终确定了施工井位。2008年1月8日,钻井队伍进场。钻井队员顶风冒雪,日夜施工。至3月9日,钻探深度达到397.06米,日涌水量达到552立方米,超出云头峪全村饮水需求量的一倍还多,打井取得圆满成功。
新井之水入户 乡亲喜上眉梢
    出水之后,为了把井水尽快送入村民家中,大众报业集团紧锣密鼓地做好配套工程,如今,云头峪新井饮用水入户工程顺利竣工,全村绝大多数人家已经通水。这个曾为革命作出突出贡献的小山村,由此彻底告别了祖祖辈辈喝“地窖水”的窘况,喝上了安全卫生的地下水。
    为云头峪打井出水,大众报业集团的付出,当地的乡亲最清楚。村支书王富永记着:今年以来为了打水,集团领导就来了18次。他也记得这样的感人一幕:自古以来,打井的打出水来就算万事大吉。但大众报业集团却不是:当首次出水后,闻讯赶来的集团领导,第一件事就是找技术人员检查水质合不合格……
    寻根活动中,再现了这一幕:在狄元梅家中,当老人高兴地拧开水龙头时,傅绍万同志接了一杯水,喝了一口,细细品味着。看到水中有不少白沫,他立即关切地询问。当听说这是由于水压高造成的,他才放心地点点头。
    如果说,将新井之水顺利送入村民家中,这是大众日报创刊70周年最好的献礼。那对于云头峪的千名乡亲来说,新井启用仪式是百年一遇的狂欢之日。
    彩旗在飘扬,全村老少全部聚集到了村委会前广场上。当大众报业集团及当地领导开通自来水、汩汩清流喷涌而出的一刹那,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小山村沸腾了!
    狂喜的村民,尽情地表达着自己内心的喜悦——
    村党支书王富永说:“从前对云头峪来说,洗衣机、热水器都是不沾边的东西——喝都舍不得,哪有条件洗衣洗澡?当下,一听说要开通水了,80%的人家买了洗衣机,装上了太阳能,每天劳作回来,换换衣裳,洗个热水澡,以前哪敢想啊!”
    村民焦玉国说:“老一辈给大众日报作贡献,让我们小一辈的沾光享福了。十几年前,我才十来岁的时候,就跟着我爹到沟地挑水,山泉流很小,半晌才能舀上一瓢,加上排队的人又多,记得年三十打水的人排到了山道上,等打上水来都耽误了吃年夜饭。后来,俺买了自行车,到山外去拉水,只能解决个吃的问题,别的还是干不了。现在好了,我们老百姓都感谢大众日报!”
    89岁的张世修老人说:“周围村民都羡慕我们村呢!他们问,为什么大众日报对你们村这么好呢?我说:大众日报就生在我们庄,我们庄和大众日报当然会好了。”
    一天的寻根之旅结束了。当告别乡村踏上归途,经受过一次心灵洗礼的每个大众报人,心中都反复回味着傅绍万同志在“寻根之旅”中讲的一段话:“创刊地寻根,时间虽然很短,看的地方虽然不多,但是收获却很大。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面对历史,面对先烈,面对乡亲,我们每一个人,不应当变得更高尚一些?我们的工作,要求不应当更高一些?我们的作风,不应当更踏实一些?一句话,不应当更好地珍惜今天的环境和条件,努力地去付出、去奉献?”
编辑: 陈宏发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