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山东 体育 娱乐 女性 购物 财经 幽默 评论 书画 博客 旅游 图片 论坛 房产 汽车 教育 健康 商桥 打折 十一运会官网
 大众报系: 大众日报 农村大众 齐鲁晚报 生活日报 鲁中晨报 半岛都市报 经济导报 城市信报 青年记者 成长先锋 新闻书画网 国际日报山东版 南美侨报山东版
 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道德的力量>助人为乐
站内搜索:
赵德珍:爱,使夕阳更红
2009-03-20 20:34:00 作者: 大众网

  

    赵德珍,女,汉族,1947年出生,现任博山区资助儿童少年协会会长。她关心爱护少年儿童,组建了博山区资助儿童少年协会,她想方设法筹措资金,热心救助已经辍学和面临辍学的特困孩子。协会自2002年成立以来,6年来共资助贫困学生243名。其中,无父母的孤儿16名;因病因祸失去单亲的94名;父母残疾的73名;患特殊疾病的12名;夫妻双双下岗无正式职业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48名。其中,小学生111名,初中生113名,高中生12名,大学生7名。协会的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赵德珍用实际行动显示出了一名共产党员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先后荣获淄博市模范老人、淄博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用脚印书写诗篇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社会这个大环境,但家庭和成长的小环境对一个人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会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1947年,赵德珍出生在山东济阳一个贫困的农村,那个年代出生的人是不幸的,但却是无法选择的。她一家老小十几口人,姊妹中她排行老二。那时留给她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与贫困,善良的父母却一直在供她读书。就在她上初中那年,正是国家最困难的时候,学校的树叶、野菜已被学生吃光,学校放假了。赵德珍回家看到的是一家老小饿得奄奄一息的惨状,是她跑到地里弄来未成熟的粮食和野菜救活了全家。那时的她就想,长大了一定要让全家老小吃饱、穿暖,把漏雨的房顶挂上瓦。少时的艰辛和磨难没有使她倒下,相反促使她发奋学习,也正是有了这个信念,造就了她连男孩子都少有的刚健向上、自强不息的坚韧本性和与人为善不狭隘不自私的优秀品质。凭着刻苦努力的拼搏精神,她读完了高中,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山东农业大学,1973年毕业分配在博山农业局。背着简单的行李,从省城的学校来到博山,从那一刻起,她就像一颗饱满的种子,深埋在博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并深深地扎下了根。
    生在贫困的家庭,却凭着自己的努力上了大学,又有了很好的工作,这对于她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机,对于贫穷的家庭来说,她是全家的希望。
    她是家乡屈指可数的挣工资的人,每月的工资是36元钱,30斤粮票,她省吃俭用,三个月攒了100元钱寄回家,让家里漏雨的房顶换成了瓦。这在当时是十分荣耀而又让人羡慕的,被村里称之为儿子也不换的好女儿。
    生性善良而又能吃苦,练就了她无论做什么事都不怕困难,勇于进取,干任何工作都脚踏实地。除了这些,她还有一副聪慧的大脑,很好的天赋和良好的悟性。这一切都有幸得到很多领导和单位的赏识与青睐,先后任农业局党支部委员,党组成员,博山区妇联主任。无论干什么工作,她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在兽医站时,她深入农村,把工作干得有条不紊,在妇联工作,她更是得心应手,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上级领导发现了她这个能吃苦又有头脑的女强者,1984年被任命为博山区政府副区长,分管教育工作,那年她36岁。
    赵德珍曾经有一个理想,就是当一名翻译或是当一名老师,但都没有如愿以偿,如今却分管教育,她自言与教育有缘。她充分发挥了她的潜能,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使博山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和提高。1988年博山区被省政府评为职业教育全省先进单位;1992年19处城市中小学校校舍改造被省政府验收为达标先进区县;1993年在农村中小学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活动中被省政府验收评为达标区,年底被全国验收评为“两基”达标区,她个人1994年被评为全省先进教育工作者。从贫困农村走出的小姑娘,一步步走到副区长的位置,她没有高高在上,她每年为百姓办100多件事,被大家公认为是个有能力、有思想办实事又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她常说:“权力是人民给的,就要为人民办实事。”是这些朴实的话语,见证了她多年来置身于百姓,服务于大众的目的和追求,这也是她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来自心灵的呼唤
    赵德珍从副区长的位置调到博山区人大常委会任副主任,继续分管教育,这一干连续就是20多年。在深入农村保证适龄儿童入学,防止儿童辍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当她走进因贫困而辍学孩子的家庭时,家中一贫如洗的状况,孩子们渴望上学的眼神深深地触痛了她的心,忍不住掏出工资塞到孩子手中,这家200元,那家100元。当时她每月600多元工资,即使她有6000元工资也不能解决博山所有失学儿童的入学问题,但孩子们那种期盼的神情时常浮现在眼前,常常使她彻夜难眠。共产党员的那种责任感,为百姓服务的那颗爱心促动着她:我是百姓的父母官,我应当帮助他们。怎样帮?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只有成立一个专门的慈善机构,才能长期解决失学孩子的上学问题!但是,在职人员不能成立任何机构的,这个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
    面对我国因贫困而失学的上百万儿童,党和国家极为关注,2002年陈慕华同志在北京成立了《儿童少年基金会》。这一年,赵德珍也因年龄和政策规定离岗了,这正是她要实现愿望筹办资助儿童少年协会的时机。
    我们知道,一个有生机的肌体需要有健康的器官,一个健康的器官又必须由有健康的细胞组成。要想组成一个组织机构,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特别是组成这个慈善机构,第一要有爱心,第二要有奉献精神。谁能与她达成共识,自愿奉献呢?所有离岗的人员在她脑子里一一过目,最后是张桂琴、陈继春、崔爱华锁定在她的脑海里。张桂琴——原博山区人大科教文委办公室副主任,陈继春——原博山文化局副局长,崔爱华——原博山老干局局长,他们都是素质较高并且都是各有所长的人。赵德珍找到他们说:“我想组建一个资助协会,目的就是资助那些因贫困失学的孩子,我们没有任何报酬,也没有补助,属于无偿奉献,你们考虑考虑,想和我一起干吗?”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不用考虑,帮助贫困的孩子,我们干!”
    他们从网上查阅了陈慕华成立的《儿童少年基金会》的工作章程,参考制定了《博山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有关章程,这个慈善机构有120多个理事单位和个人组成,由他们四人承担具体工作,每年召开一至两次理事会议,向理事们汇报工作情况和资金的筹资使用情况。
    要资助孩子,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筹资。这就要靠社会各界的支持和丰厚的资金基础才能办好,才能长期办下去。
    多年来,赵德珍在任区长时用自己的言行实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用一颗赤诚的心实施着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她不善于言辞表现自己,却把为百姓服务的情感都化作了行动的意志,这一切都为她筹备慈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加上这个团队的每一分子,他们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人格魅力,出谋献策,各施己长,他们配合默契,充分体现出他们的一片爱心,证明了他们这个团队是个最佳组合,黄金搭档。
    协会成立之前,赵德珍他们召集企业的老板及乡镇的领导分别召开了三个座谈会,得到了企业家孙家财、孙建博、王刚和孙龙平的大力支持,把想法和目的向老板和理事们讲明后,凡到会的人是一呼百应,全力支持。
    2002年12月29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博山区资助少年儿童协会成立大会胜利召开,所有参会的理事单位和个人都捐了钱,当天协会共收到捐资12.5万元。
    这不是一般的成立大会,这是心灵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这是赵德珍他们点燃了爱的火种,使爱在这里升华,在这里延伸……
    爱,从这里延伸
    他们的行动感动了社会上不同阶层的人们,他们纷纷前来捐款,献上他们的一片爱心。市政府副秘书长高晓峰同志,自愿救助贫困学生杨梦琦同学,资深老记者陈东升先生亲自来协会向孩子捐款。兖州兴隆庄煤矿的领导送来3万元资助贫困生。淄川区东方厨具设备厂经理孙传湃来博山资助了4名孤儿。
    一个属名“一位母亲”的爱心妈妈,连续四年托人在每年的圣诞节送来600元钱资助特困生,她在信中写道:首先感谢有这样一个爱心协会,为那些贫困的孩子建立一个援助的港湾,我的一点心意600元在每年的12月24日必然送到,署名是一位母亲。到现在为止,协会也不知道这位母亲事是谁。
    益建城开发公司张继霞女士的女儿李月蕊在上海读书,从业余写作中所得的稿费中拿出5000元让母亲送到协会。市商业银行城中支行的同志了解到特困学生情况后,来到博山深入到贫困学生家中、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并资助了这些孩子。
    淄博电视台从领导到职工,几年来连续资助了35名特困生,他们不仅资助学费,而且经常到学生家中探望,他们夏送单衣服冬送羽绒服,有的还把特困孩子接到家中,给孩子买衣服、被褥和学习用品,并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困难。
    一位退休的老妈妈,从自己微薄的退休金中攒出2000元钱以“博永嘉”的名字寄到协会,资助那些贫困的孩子。自愿来协会要求资助学生的有干部,公安干警,个体老板……
    脚踏同一个地球,头顶同一片蓝天,人的思想境界与命运是如此的不同。车祸、病魔都在不停的吞噬着人们的生命,当不幸降临一个家庭的时候,这个家庭在瞬间变得支离破碎。然而因为有赵德珍他们这些善良的人们及社会所有的好心人,这些孤残的儿童又重新得到社会这个大家庭的关爱,体会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父爱、母爱,使他们“远离失学、远离疾病、远离犯罪、远离伤害”,让他们在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博山六中的王聪同学,父母在一年内因病先后去世,在治病时,奶奶变卖了房子也没能挽留住他们,王聪成了孤儿,协会第一批资助了她。
    家住域城镇黄连峪青龙湾小学的郑小双同学,7岁时母亲因病去世,9岁时父亲因不堪生活重压也离开人世,只留下相依为命的姐姐和年迈的奶奶。年迈的奶奶卖掉了自己种的香椿芽和花椒芽也不够给孩子交上学的费用,协会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把她的学费全部承担下来。
    池上镇徐媛媛和徐萌姊妹两个,因其父病故、母务农,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学习成绩直线下滑,接受资助后,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学习成绩成为级部的前几名。单亲家庭的周爱国同学,被资助后由小学时的倒数12名越为中学后级部的第一名。
    几年来,这些贫困的学生,不仅得到协会的资助,还享受到亲人般的温暖,他们身心健康,学习成绩直线上升,有的考上了淄博一中,有的已走进了大学校门。这一切都是赵德珍及协会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倾注了爱的心血,才结出了累累硕果!
    她,感动了淄博大地
    笔者曾随同协会的工作人员到乡镇的学校去送钱,暑假后的天气很热,我是薄纱短裙,而赵德珍却半袖衫外穿着坎肩,胳膊上带着自制的护腕,下穿长裙膝关节处却带着护膝,她自笑自己的打扮是因腰腿不好。笑过之后,我不由得从心底生出一股敬意:一个退休干部,本可以放松一下,去参加一些老年娱乐活动,唱唱歌,跳跳舞,甚至可以受聘到企业去发挥自己的强项,去帮助管理一个公司,挣一笔额外的收入。但是,她却在花甲之年,为了贫困的孩子,不顾惜自己的身体,选择了这项即没有报酬又操心费累的事。不仅如此,早在十年前她就资助孤儿伊文静,从初中、中专到读完大专。她不仅在生活上给予赞助,还在学习上督促她,精神上给她鼓励,让她树立自信心,确立一个前进的方向。伊文静原本想中专毕业后就找份工作,是在赵德珍的鼓励下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到大专班。现已毕业踏入社会,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并与赵德珍亲如母女。难怪至今还有人说她傻气,可正是她的“傻气”,让那些失去自信的贫困生看到了一个慈母般的爱心,正是她的“傻气”,让他们也由此懂得了人的生存价值!她所做的这一切与那些退休在外挣钱,甚至不惜万元在家养宠物的人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她的善举感动了无数人,感动了淄博大地,感动了每一个有爱心的人,唤醒了人们纯真美好的心灵。2007年,赵德珍被评为“感动淄博”年度人物。市委副书记候法生在为她颁奖时说:“谢谢你,你为淄博做了一件大好事”!
    赵德珍却非常谦逊,她平谈的说:“我是个共产党员,我虽然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但是,支持教育关心孩子们这个岗位不能离,我要继续发挥我的余热,为社会、为群众、为孩子们做一些有益的事情,继续为党为社会做点贡献。通过这五年来的工作,协会成了爱心传递的桥梁,把党和政府的关怀,把社会的爱心,传递到每个特困孩子的心中,传递到每一个贫困家庭中,帮助特困孩子顺利完成学业,使贫困的家庭逐步走向富裕,我们能为创建和谐淄博做出点贡献,感到很欣慰。”
    我们说,一个人的高风亮节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折射的人格魅力是无穷的,正所谓表率的力量是无穷的,没有高尚的品格便不会有高尚的事业。这一切正验证了赵德珍几十年来年来的工作积淀和人生感悟:
    人品是尊严,人品高尚才有尊严和权威,别人才能尊重你拥护你。人格是力量,人格高尚才有号召力。才能一呼百应,事事有成。

    这正是:德高望重令人敬,珍爱少年献真情。
    

编辑: 戴兵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xinwen@dzwww.com
鲁ICP证:0001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