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百名记者报全运>大众日报_宋 弢

理念创新引导机制创新

作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十一运会以“和谐中国 全民全运”的理念创新,开启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时代。

    □本报记者 宋 弢

    作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举办的第一个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十一运会以“和谐中国  全民全运”的理念创新,开启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时代。

    这一崭新理念,体现了体育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要求;它所蕴含的以人为本、全民健身的内涵,加深了人们对体育及全运会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同时,由新理念引发的机制创新,为推动我国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作出了可贵探索。

    全民全运——

  改变了山东人的生活方式

    “全民全运,这一理念创新的最大价值,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顺应了中国社会发展和体育发展的历史趋势。”省社科院社会所所长李善峰这样评价。

    李善峰说: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平衡,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民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长期以来困扰中国体育发展的投入不足的状况,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改善。竞技体育终究要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已成为中国体育发展到现阶段的时代要求。

    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历来就是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大舞台。东京、 汉城奥运会后,日本、韩国体育发展随之转入全民体育阶段。紧随北京奥运会后的十一运提出“全民全运”办赛理念,准确把握了这种时代要求,通过“全运效应”的充分发挥,使十一运真正成为群众体育知识的普及期、全民健身意识的提高期和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期。

    理念创新必然引发机制创新。本届全运会,不再仅仅是竞技体育大比拼的赛场,同时也是群众体育大展示的舞台。十一运会组委会和各赛区组委会,除竞赛部外,还下设群体工作部,实现了竞技比赛与群体活动同步进行:近两年来,我省组织的大型健身活动分别达 594 项和 612项,2009年更是高达800多项。今年1至9月,十一运赛事激战正酣,由十一运组委会群体部组织举办的“ 全民健身、 共享全运”百县篮球、千校乒乓球、万人中国象棋三项比赛如火如荼,吸引16万名群众参加。竞技体育与群体活动共同推进,演绎了全民全运的精彩一幕。

    健身设施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主要内容。按全民全运要求,我省把全民健身设施建设与办赛工作同时部署,全省全民健身设施建设步入历史上投入最大、发展最快的阶段。通过实施“一点三线全民健身工程”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省规划建设健身工程8000多项,总量增加了近50% 。在济南、青岛等城市主要城区,基本形成了 15 分钟健身圈。而在广大农村, 3.2万个村庄新建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40% 。

    通过举办十一运,山东人均体育场地比10年前翻了一番,体育设施建设前进了近10年,“十一五”规划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任务提前一年半完成,我省体育人口从 35% 上升到40% 以上。十一运组委会技术专家刘清早感慨:全运会改变了山东人的生活方式。

    举省办全运——

  资源利用共享实现最大化

    十一运会,按“以济南为主赛区、17市共同承办、全省共设60个项目赛区”的布局方案,竞赛项目实现了在我省的全覆盖,这在全运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作为全民全运理念下的全新实践,举省办全运,包含着“趋利避害”的深层考量。

    先说“避害”。单一或几个主要城市举办大型赛事,让体育赛事效应过度集中于狭小区域。而运动会一旦结束,又导致资源大量闲置。日本世界杯足球赛、悉尼奥运会后,主办方至今为大量闲置场馆头痛不已。而举省办全运则化解了这一难题:首先,全省原有场馆得到充分利用,本次全运 129 个场馆中,新建的只有44个,而在原基础上改造的达85个。而即使新建场馆,也有许多是填补了举办地的场馆空白。同样道理,其他投入,如服务餐饮、交通、安全、医疗等,都通过举省共办,把举办压力化整为零,实现了城市资源利用、共享的最大化。

    而从“趋利”看,通过举省办全运,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分享发展机遇,本身就是我省协调区域发展、造福更多群众的重要体现。一是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基础的充分利用:随着我省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全运举办由一城市举办发展为多城市举办成为可能。本届全运会,比赛设项远超奥运,赛区分散程度高于奥运。但我省发挥城际交通便捷的优势,做到同一项目赛区跨度不长于3小时路程,以便于统一组织指挥和参赛队伍快捷转场,赛事组织基本未受影响。二是通过办赛机制创新:

    本届全运会,我省实施了两级组委会模式,除省组委会外,还在各分赛区建立赛区组委会,取代了以往分赛区由竞委会负责的模式。这是全运办赛史上的创新。实践证明,新模式能更好地强化各市办赛力度,从而为办赛效益全面发挥提供了保障。

    有关专家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说明了这种变化:群众体育设施建设,大凡选址都是城市最好的黄金地段,不说资金,立项本身也难上加难。如分赛区是竞委会负责模式,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实施赛区组委会模式,办好全运成了各市“一号工程”,工作力度大大增强,甚至有的城市规划,都必须有体育局长参与,最终实现了难题不“难”;对于西部相对落后地区,全民设施建设任务是笔不小投入,但同样是新模式保证了全省的齐头并进:17市都按要求建设了市级健身中心,有的西部地区,建设水平甚至高过东部城市。

    没有旁观者——

  全运盛会变成人民节日

    山东省民意调查中心是我省第一家代表中立的第三方的专业调查机构。受十一届全运会组委会委托,从倒计时 100 天到闭幕,先后进行三次民意调查:第一次于5月8日至 6月 15日倒计时 100 天前进行,第二次于8月27 日至 9月5日倒计时一个月前完成,第三次于全运会闭幕后进行。

    第一次民意调查时发现,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上,公众呼声强烈。随即,相关部门在城市管理的深化和提高上加大力度。3 个多月后,第二次民意调查就发现86.9% 的市民认为城市建设变化显著,78.6% 的市民认为环境卫生有较大突破。

    刘清早说,群众的广泛参与性,是本届全运会最重要的亮点之一:“筹办之初,山东提出一个口号‘筹办全运会,没有旁观者’,并设计了‘微笑在山东’‘我为全运会出一份力’等活动,力争使老百姓感觉到我就是主人。而从实践来看,已成为生动的现实。”

    本届全运会我省志愿者达到 23万人,创全运纪录。在志愿者运行模式上,我省借鉴北京奥运会经验:将十一运会志愿者分为赛事、城市、社会三大类,三类志愿者各司其职;采用了以组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为指挥协调主体、各赛区志愿者工作部分级调配指挥、高校具体组织实施并会同相关竞委会的职能部门协调办公的指挥系统;在全运会历史上首次发布了志愿者主题歌,首次设计了志愿者标识……这些,都使好客山东的“微笑名片”更加动人。

    将全运盛会打造成人民的节日,利在当前,功在长远。全运会这种大型公共活动是培育公民社会的最佳舞台。山东人民在积极参与全运的过程中,培育了理性思维、开放心态、创新精神和包容胸怀,为山东社会进步提供了可持续的精神动力。

刘国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