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中秋节专题>中秋评论

中秋节能否成为公众假日?

  中秋节一家人团聚不容易

    民俗文化专家、云南大学教授李子贤介绍,中秋节最早来源于中华民族祖先的“月崇拜”,后来延伸为凝聚着中华民族美好期待的重要节日,中秋节的各种习俗蕴含着祝愿家庭和社会事事“圆满”的文化内涵。

    “八月十五中秋节,游子要回归故里,举家团圆。”每逢中秋赏月吃月饼时,长辈们都会这样教诲晚辈。的确,无论中秋节的活动多么丰富多彩,与家人团圆永远是大多数人心底的向往。然而,对于不少上班族来说,要想在中秋节与家人团圆,并非容易事。

    23日,距中秋节还有两天,在昆明市一家公司工作的杨秋奔忙了一整天,上午去拜访舅舅和表姐等亲戚,下午又领着儿子去探望住在城郊的父母。

    她告诉父母,中秋节不回父母家了,因为下班后才去接儿子,回到家已近19时,开车到父母家如果遇上塞车,来回一折腾,儿子就没时间做作业了,第二天一家人上班、上学都会受影响。

    在昆明工作的木易老家在丽江。说起中秋节,他最为难忘的就是妈妈在小院摆上月饼、水果先“祭月”,然后全家坐在一块边赏月、边聊家常的情景。“不过,这已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10多年都没与父母一起过中秋节了,有时想想父母一天天老去,我们在应该合家团圆的中秋节却不能陪他们,心里还是挺难受的。”他说,“如果每年中秋节都放假,我们就能抽空回家团聚了。”

  中秋节“随便过过”

    千百年来,中秋节被中华民族认为是仅次于春节的隆重节日。“抬头望月,低头思亲,品香茗美酒,持蟹赏菊。这一夜会有脉脉的温情萦绕在胸中,与月色清风相伴,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在畅销书《中国读本》中,著名作家苏叔阳如此简洁地向世人介绍了中秋节特有的韵致。

    但在现实生活中,享受中秋节特有韵致已成“奢侈品”,快节奏的生活已将许多人的中秋节推向了“随便过过”的边缘。

    退休多年的明女士前几天兴致勃勃地忙着置办过中秋节的月饼、水果和菜品。她在上海工作的儿子来电话说“今年中秋节准备休假,可以回家了”。不料,两天前,儿子又来电话说“中秋节得顶班,不回来了”。明女士顿时没了准备过节的兴致。她说:“就我们老两口在家,随便过过算了。”

    工作繁忙的中年女教师刘女士对记者说:“我们就忙着工作、管孩子,中秋节回家陪父母吃吃月饼就不错了。”她感到,中秋节正逐渐异化,许多人过节就是忙着送月饼、送礼“拉关系”。

    初中二年级学生周文静觉得“八月十五不好玩,没意思”。她母亲姚华说,中秋节与平常日子的区别就是晚上要吃月饼,但现在孩子平时可吃的零食多,并不在乎月饼,也难怪孩子觉得中秋节没意思了。姚华开玩笑说:“我们现在过中秋节还吃月饼,孩子们长大后说不定不兴吃月饼,也不过中秋节了。”

    没法回父母家过节的杨秋的中秋节,也是“随便过过了”。“中秋节能放假就好了。”杨秋说,只有中秋节正好遇着节假日和周末,她才有心思放下紧张的工作和学习,轻轻松松地过节。

    专家:应尽快使传统节日成为公众的法定假日

    近年,中秋节面临着传统韵味逐渐淡化的危机,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呼吁将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的声音不绝于耳。

    “仅仅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远远不够。”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刘魁立在第三届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百姓多按照历史传统、依据民俗情感来度过自己的节日,可目前的假日体系和传统节日的时间制度并不吻合,民族情感、节日的民族认同、社会和谐的功能在目前的假日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应尽快使传统节日成为公众的法定假日。

    李子贤说:“将中秋节纳入公众的法定假日体系事不宜迟,因为挽救传统节日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将传统习俗活动与假日生活合二为一,唤起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节日的期盼。”

    他说:“尽管目前中秋节的传统文化韵味有所弱化,但仍是能够挽救的传统文化之一。因为目前中秋节仍是海内外中华民族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它的民族认同感仍相当高。”

    昆明理工大学侯明明教授认为,将中秋节作为法定假日的时机目前可以说是成熟的,一种方案可以是在不增加法定假日的前提下,将“十一”黄金周长假挪几天给中秋节;另一种方案是“十一”黄金周假期保持不变,专为中秋节增加至少一天的法定假日。

    他说:“将中秋节作为公众假日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都是可行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让千家万户过好中秋节,不仅可以拉动消费,还对构建和谐社会,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