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山东区域经济>采访团

烟台:打造909公里蓝色走廊

记者从莱州湾畔向东,再向东,发现“蓝色产业”遍布烟台 909公里黄金海岸,一条“蓝色走廊”显示出勃勃生机。
 □ 本报记者 李剑桥 李 梦 廉卫东

    记者从莱州湾畔向东,再向东,发现“蓝色产业”遍布烟台 909公里黄金海岸,一条“蓝色走廊”显示出勃勃生机。

    站在烟台栈桥西望,隐约可见巨大的门耸立于芝罘岛上。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泰山”桥吊。它高达133米,宽 144米,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资3 亿元建成,2 万吨货物“ 轻轻一吊就起来”,是世界最大的固定式桥吊。它的建成提高了船体分段的整体吊装能力,改变了半潜式钻井平台的制造模式,实现了平台的甲板、浮体同步建造、一步合拢。

    “泰山”耸立,标志着烟台蓝色制造业一步步走向纵深,走向高端。

    在来福士,记者还看到一座巨大的“楼”,一台处在生产线上可以在4000 米海域钻探的世界最先进的海洋钻探平台。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钻探平台像船一样,可以漂在海上,长达100多米,宽近70 米,钻管也是柔性的,售价6亿美元以上。

    烟台是我省三大造修船基地之一,在特种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方面有领先优势。海洋平台订单占全球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25% ,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三。烟台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兴钰介绍,今年烟台市海洋装备制造业在建项目 10 个,总投资 70多亿元,产业集聚效应已显现。

    记者了解到,大宇造船落户烟台以来,引进造船配套企业14家,累计投资总额6000多万美元;京鲁造船,完成投资 5.1亿元,在建船舶14 条,其中 5800吨船4 条、75200吨船 10条。目前,2条5800吨化学品船已经下水,2条5800 吨成品油轮正在船台建造;10 条在建的75200吨散杂货船有6条正在船坞中组装;渤海造船扩建,完成投资1亿元,舾装码头分段场地完工并投入使用,配套设施正在建设。

    “烟台制造”由“老三样”:罐头、手表、自行车,变身“后三样”:汽车、电脑、手机后,今天的“新多样”:钻探平台、核电装备等“浮出水面”。

    烟台是我省海洋大市,海岸线长度、沿海县市区数量占全省近三分之一,是全省7个沿海城市中唯一跨黄、 渤两海的城市,全市对应海域面积接近陆地面积的 2倍。副市长王国群说,烟台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使命重大。

    按 照“海陆统筹、分层开发、双向拓展”的总体思路,烟台确立了“两带三区”的蓝色经济发展大格局,即全力构建蓝色经济沿海隆起带、战略支撑带和核心功能区、深海拓展区、内陆拓展区,推动由陆地向海洋、由近海向远海、由浅海向深海跨越,实现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

    产业是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发展蓝色经济,旨在调整海陆产业结构,以高端、高质、高效为引领,以园区、基地和企业为载体,培育一批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从实际出发,烟台确立了培育壮大三大战略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四大骨干支柱产业、突破发展三大新兴高端产业的“343”蓝色产业发展重点,并保持产业选择的开放性,把优势产业带动作为强海之基。

    从资源禀赋看,烟台拥有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3处、经济藻类种质资源库1 所,种苗业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海藻化工处于全省领先,拥有国家级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具有发展海洋生物产业的良好基础。他们发挥中科院海岸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龙头引领作用,发展海洋环保及新材料产业、海洋新兴服务业、海水综合利用业三大新兴产业。上半年,全市海洋生物制药完成产值 5.4亿元,同比增长 16% 。

    “渔、港、游”是烟台传统优势。2008年,烟台渔业产值达到 468 亿元,居全国地级市前列。拥有全国最大的工厂化养鱼基地,水产品创汇达到 12亿美元,创汇额约占全国的1/9。依托优势,烟台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和大型临港加工制造业四大支柱产业总量不断扩大。

    去年,烟台的 GDP 跨过 3000 亿元门槛,进入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此后,烟台提出“战略支点城市”和“蓝色通道门户”发展定位——融入半岛、环渤海和东北亚一体化发展,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烟台将成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