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山东区域经济>黄河三角洲

“世纪之梦”迎来跨越良机

  3月24日至31日,由国家25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在我省专题调研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完善提升问题。此举意味着,在自身内在要求与国家区域发展布局需要的多重因素作用下,一个大提升、大跨越、大发展的黄河三角洲已喷薄欲出。

  黄河三角洲开发,是山东人的“跨世纪之梦”,早在 1993 年,就进入省委、省政府的决策,1997 年被列为全省两大跨世纪工程之一。以2001年被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和 2006 年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为标志,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成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攻方向。8年来,产业转移和黄河三角洲6市19个县(市、区)的内生动力相结合,黄河三角洲正在不断完善我国沿海区域经济布局与支撑,展现出山东区域经济增长的无限潜力。
  潜在的经济增长极
  2009年,山东经济总量跃上3万亿台阶。如何在新的更高层次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一体两翼”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下,通过加速推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日照精品钢基地规划建设和海洋经济发展等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带动全省经济提质、提速,全面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重点带动的取向,要具有全局意义。”省发改委主任费云良介绍,去年,省政府出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划定开发范围包括东营、滨州两市,以及毗邻的德州乐陵市、庆云县,淄博高青县,潍坊寒亭区、寿光市和昌邑市,烟台莱州市。 6 市 19 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 1/6 ;常住人口 981.5 万,占全省10.4%,“可谓体量巨大,关涉全局”。

  不仅如此,从全省主体功能区综合条件看,中、东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仅1.22亩,低于全国1.39亩的平均水平;且受水资源短缺、能源消费结构单一等制约,生产力布局空间相对逼仄,产业发展成本偏高。而黄河三角洲地区人口密度仅为370人/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少 230人,并拥有未利用土地811万亩,浅海面积1500万亩,黄河每年还可新造陆地3万亩,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吸引要素集聚的核心优势。

  统计显示,自1995 年至今,黄河三角洲地区在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年均增幅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08年实现 GDP4755.8亿元,占全省15.3%。区域内已形成粮棉、畜牧、水产、蔬菜、林果、食用菌、桑蚕、花卉等八大农业支柱产业和化工、纺织、机械、食品、造纸等主导工业产业,魏桥创业、华泰纸业、鲁北化工、广饶石化等一批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骨干企业不断壮大。

  “只要适时给予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黄河三角洲加快发展将如虎添翼。”费云良认为,黄河三角洲即将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极,预计2015年GDP将突破10000亿元。
  “山东板块”对接环渤海经济圈的枢纽
  区域竞合、一体化发展已成大势。但由于经济辐射带动的“边际效应递减”,我省既接受不到珠三角经济圈的直接辐射,也难以分享长三角经济圈的直接带动,主导产业难以与中国两大经济增长极相互促进与循环。目前我省60%以上产品的产销属内部循环,因而形成了自成体系且相对封闭的“山东板块”现象。

  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 2008年我省 GDP达 3.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仅比第一位广东省少3000多亿元。“但在区域经济影响力方面,山东远不及广东。”国家发改委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山东内部既缺广州、深圳那样的特大城市带动,周边亦无特大经济圈的辐射与循环。“不过,随着天津滨海新区被列为国家级经济新区,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的地位得到国家确认,一大批高精尖项目加紧布局,正带动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

  “随着国际产业升级转移加速,国内经济热点区域由南往北、由东往西递延,包括黄河三角洲在内的环渤海地区,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开发建设的热土。”省政府调研室经济调研处处长苟成富告诉记者,在周边,辽宁省正着力打造“五点一线”沿海产业带,带动辽宁经济“脱胎换骨”;河北省规划“一线两厢”区域发展布局,建设 3000平方公里的渤海新区对接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港区、新油田开发等将河北带入发展快车道。

  黄河三角洲北邻京津冀,面向渤海湾和莱州湾,东连胶东半岛城市群和半岛制造业基地,南靠济南都市圈,是“山东板块”对接滨海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前沿和枢纽地带。去年以来,我省积极推动黄河三角洲加速融入环渤海经济圈,规划4400平方公里优先开发区,一些与京津冀地缘相近的县市区已率先实现对接。 比如,陵县“对接”天津后,不仅建起“天津纺织城”,还获得天津粮油集团公司全部挂面产能和1/3的面粉产能,产品直销天津市场。

  事实上,作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也是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发展的需要。记者了解到,目前,天津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大批配套产业正向黄河三角洲转移。以钢管产业为例,短短一年间,庆云县已接受天津庆顺科技公司等 30多家制造企业落户,成为鲁、冀、津交界处最大的钢铁管件制造基地。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