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网络媒体山东行>蓝色经济圈

“把脉”蓝色畅想曲

一代代“海洋人”的蓝色激情被瞬间点燃,绚烂的蓝色梦想在齐鲁大地萌动。从政府部门到各高校,从科研院所到企业,蓝色经济已然成为“热词”。

“把脉”蓝色畅想曲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半岛城市群发展高层论坛侧记

 
  当下,蓝色经济已成为众多沿海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发展海洋产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也为国内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同。作为沿海省份,山东能够实现率先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借临海之便,借海洋之力。站在新起点上,山东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仍然离不开海洋。今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一代代“海洋人”的蓝色激情被瞬间点燃,绚烂的蓝色梦想在齐鲁大地萌动。从政府部门到各高校,从科研院所到企业,蓝色经济已然成为“热词”。

  昨日,一批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相聚青岛,他们结合山东省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领域,围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规划范围、发展定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山东半岛城市群衔接融合,海洋生态环境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如何上升为国家战略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生态安全首当其冲

  在昨日论坛上,来自北京大学的吕斌教授首先发言。他称,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于蓝色经济区来说,海洋空间的拓展和利用是蓝色经济区的发展对象,产业的进一步优化是蓝色经济区的发展主体,而生态经济则是蓝色经济区持续发展的保障。

  在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规划上,吕斌认为,安全问题首当其冲。安全包括海洋和生态两个方面。其中,生态安全是蓝色经济区发展的保障。通过海岸带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机构与城市管理部门合作以及技术革新等,山东地区已经迈出了生态经济的步伐,但需要发展的空间仍旧很大。在生态经济的保障下,山东半岛空间格局的继续优化是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础,以胶济线和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所形成的“T”形格局,将青岛推向了“龙头”的位置。增长核与联合都市区所形成的核心城市为主体的一体化过程,必将成为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机制。而加强城际联系、沿海与腹地的联系、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则是这个发展机制的血脉所在。

  吕斌认为,山东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要从地区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还需继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发展步伐,促进人地关系的和谐。蓝色经济是山东半岛的发展趋势,更将是二十一世纪的趋势。

  “环海保护,抱海发展”

  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朝林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考维度。他提出,山东是我国当前拥有的数个形成中的巨型城市区之一,山东同时拥有GDP和外贸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方面的不足,因此应当尤其重视可持续的、生态的、低碳的城市规划。根据蓝色海洋经济特征,蓝色海洋产业体系建设要从低端产业走向综合发展,将绿色产业和生态产业融入到制造业主导产业的规模扩张中去,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在发展战略方面,顾教授提出了以“环海保护、抱海发展”为核心的“一心、两带、三区”的大格局。“一心”即以青岛为中心,带动青岛-潍坊-日照巨型城市区;“两带”是蓝色经济带和绿色城市带的协调发展,实现人地和谐的良性循环;“三区”则是青岛-潍坊-日照巨型城市区、烟台-威海城市区以及东营-滨州复合城市区,这是整个山东半岛经济的依托。

  顾朝林教授说,“环海保护,抱海发展”不仅是一个口号,更是一个思路,是整个山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轴。

  海路统筹 城海互动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马波教授认为,山东半岛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层面:蓝色经济区、蓝色旅游区以及执行层面的规划。蓝色经济区是一个有弹性的范围,以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沿海七市为前沿,七市所辖的36个区、县(市)为主体。从“海洋农牧化”、“海上山东”到“半岛城市群”,再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路统筹、城海互动的战略方向逐渐清晰起来。

  马波从全省的角度分析说,沿海七市当前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经济主体、开放前沿、结构偏硬、环境威胁、人口低压。鉴于此,他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进行都市区化,合理分配中心城市、新兴城市和卫星城市的人口。旅游度假是城市化的重要途径,高水平规划则是政策性的保障。其次,推动自由贸易为核心的国际化发展模式,这是山东省区位特点也是金融危机下的新机遇。三是以结构软化为主的产业发展,摆脱路径依赖,实现产业结构的总体服务化。最后,制度创新是发展的核心和原动力,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要混合应用,对诸多层面分类研究才是保持整体经济发展的最终走向。

  依据城市定位做规划

  在中规院刘泉研究员看来,山东半岛的谋篇布局还需要在战略指导下,进行更加缜密的思考。

  首先,在基础设施方面,要因地制宜区分常态需求和黄金海岸带旅游期间的运输要求,构建合理的铁路运输网络。同时,发展航空交通这一山东薄弱环节。

  在生态方面,刘泉认为,如果不能建立完全覆盖的38个生态重点区域,也要考虑建立8片湿地保护区、以及占地318平方公里23片生态和自然环境保护区和占地450平方公里的32片风景旅游区。这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的迫切要求,也是综合发展山东半岛可持续经济和生态旅游的关键。

  刘泉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详尽规划了一个蓝图。他认为,要依据城市定位做出相应的城市规划。比如,青岛、威海属于典型的创新产业区,青岛可以分为“一湾、三级、两翼”——即以胶州湾为带动,五个县级市与青岛市区分三级协调发展,北南部两个海滨为亮点;而威海则应利用对韩优势,分别发展海洋与内陆经济;再如,日照和黄河三角洲等地区要在总体战略部署下,思考本地区的优势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刘泉建议,在领会大战略的前提下,从细处着手,因地制宜,才能真正发展出多元化、多层次、综合性、可持续性的“蓝色经济”。

  高举蓝色经济区大旗

  能否在海洋经济上有拓展性思维?这是来自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研究员刘容子发言的主题。她说,2003年,海洋被纳入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一部分,进行海洋国土规划已是国家致力的方向。山东省拥有完整、宽泛的产业体系和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借助蓝色经济区与半岛城市群发展拓展思维,用海洋国土规划的高度进行省域发展。

  放眼发达国家,英国的发展战略已经从“costal”(近岸)转向“ocean”(大洋),德国更是花了20年时间为利用离岸风能进行技术和经济准备,而目标是让离岸新能源代替整个国家能源利用的20%,这不仅仅是一种魄力,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因此,山东目前需要重新进行空间布局和构建产业体系,思考离岸海洋能源的利用,在考虑海洋资源承载力的基础上发展海洋生态经济。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刘容子提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有一个向海边紧靠的调整,而这个调整必将带来重大项目、重大产业的重新布局。山东在发展策略上,可以借助这一调整,高举蓝色经济区的大旗,借鉴环渤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经验,从省域的蓝色经济区转型为整个国家的海洋国土规划的“领头羊”。

  核心在于产业升级

  论坛中,住房与城乡规划部城乡规划司司长陈为邦提出,全球金融危机不仅仅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而对山东来说,这个机遇更加弥足珍贵。在这个机遇之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及半岛城市群的发展核心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

  陈为邦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包含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调整以及综合层面上的协调,没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蓝色经济”将失去发展的原动力。其次,高端产业的发展是制胜的关键。此外,生态环境的优化是蓝色经济区和半岛城市群发展中的必经之路。蓝色生态经济是21世纪的必然趋势,在当前环境污染威胁日益严重和陆地传统资源饱和的背景下,人类经济的未来在于海洋,山东经济的未来,终究要走向海洋。合理发展蓝色生态经济,是山东的省域战略,希望能够尽快上升为国家的战略。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