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09专题汇总>御青全运茶座>本网特约

有争议,不妨碍前行

争议不是内讧,争得越热烈,议得越充分,说明全运会得到的关注越高。越是重大问题,越应该有足够的争议过程。

□沙元森

沙元森,齐鲁晚报著名记者。

    十一运会的口号是全民全运,全民参与提升了全运会的热度。刘翔还没到济南的时候,有关比赛已是一票难求。

    但是也不能否认的是,全民不等于“铁板一块”,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同一个目标走到一起的人,也会在赛场内外就不同的问题发出不同的声音。

    本届全运会,有很多老将复出参赛,有人赞同,以为不服老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体现。北京奥运会上,日本马术选手法华津弘67已经岁高龄,依然纵横赛场。据说,瑞典射击运动员奥斯卡.斯旺,在60岁的时候夺得了自己射击生涯中的第一枚金牌。所以,41岁的张山说她要成为射击场上的老太婆,我们也不必太惊诧,因为“更快、更高、更强”的旗帜上没有“更年轻”。但是,也有人明确表达对老将复出的质疑,认为他们大多是冲着全运会的奖牌和奖金而来,占用了小将的名额,阻碍了新人的涌现,这不符合全运会练兵的目标。同样,对于一些受伤运动员的临阵退赛,也是有人叫好,有人说糟。此外,关于全运会如何瘦身,未来的全运会如何设项,是否继续加大投入,针对这些话题也都有不同声音出现。

    怎么看待这些争议,或许又能引发新的争议,这是一个近乎连环套连环的命题。我认为,争议不是内讧,争得越热烈,议得越充分,说明全运会得到的关注越高。越是重大问题,越应该有足够的争议过程,如果没有当初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全民的思想大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程可能就不会这么顺利。争议就要让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观点的碰撞中引发全民的思考,形成全民的共识。

    有争议不是坏事,但如果因为有争议,就犹豫彷徨、踯躅不前就违背了争议的初衷。全运会五十年,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不断的改进,中国体育也随之不断发展,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对于其中的几度嬗变,至今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全运会的全民参与程度越来越高,竞技水平越来越高,举办城市的体育设施有了巨大改进,当地人民从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这些都是没有争议的事实。

    允许争议的存在,说明国民的心态更加开放,决策的程序更加民主。全运会将来如何办,现在无法确定,但是无论怎样争议,它都应该向着更好的目标的前进,而不能原地踏步。

大雨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