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青春体验印象山东>优秀调查报告

山东经济学院:新农村建设大学生村官现状

 

一、调研背景及调研工作的开展

(一)调研背景 

20083月,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计划五年时间选聘十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这标志着已经进行了十年之久的大学生“村官”实践活动,正式升级为“国家战略”。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国务院继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担任乡镇长助理后又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1.大学生村官及相关政策

所谓大学生村官,是指筛选的本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极少省市要求专科以上学历),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大学生村官政策则是指政府对大学生村官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以及相关管理培训考核等机制的总和。目前,各地实施的大学生村官政策各具特色,名称也各不相同,有的地区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而有的地区则将大学生村官政策称作“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聘的高校毕业生在村任职期限原则上为3年。聘用期间,按照政策规定,享受工作、生活补贴、参加相应社会保险等待遇。聘期期满、考核合格且具备报考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报考公务员、研究生时,可享受加分政策;符合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规定的,其在校期间的国家助学贷款本息由国家代为偿还。

2.大学生村官政策在我省的开展

2008年,山东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发布《山东省2008年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公告》,选聘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2599名,主要安排到临沂、滨州两市。其中,临沂市2000名,安排到沂南县、平邑县、费县、苍山县、莒南县;滨州市599名,安排到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选聘对象为30(1977817以后出生)以下山东生源或具有山东常住户口的全日制普通高校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生除外),重点是2008年应届毕业和2006年、2007年往届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等活动期满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各市此前已经选聘到村(社区)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经组织批准,可以参加选聘。2009年,我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全面启动,共选聘2823名高校毕业生,安排到除临沂、滨州两市以外的15个市的农村基层任职。

如今我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入村任职快一年了,他们在农村工作如何?收获如何?对农村贡献如何?农村对他们的评价如何?……带着这一系列疑问,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并为有志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提供经验,200976710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在领队张辉老师和指导教师宋敏老师的带领下,以“了解大学生村官,服务新农村建设”为主题,赴临沂市苍山县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

(二)调研方式

此次调研,我们共调研了苍山县车辋镇、南桥镇、卞庄镇三个乡镇共30名大学生村官,其中:男12人,女18人,临沂籍13人(包括苍山籍8人),外籍(济宁、烟台等地)17人。调研共采取四种方式:

一是问卷调查。调研中我们共发放了三种问卷共160份,其中:针对大学生村官的问卷30份、针对村干部的问卷30份、针对村民的问卷100份(见附件)。回收有效问卷142份,其中:村官卷30份,村干部卷27份,村民卷85份。

二是针对性访谈。调研中,我们在车辋镇、南桥镇、卞庄镇三个乡镇分别对镇政府干部、村民、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深入了解了大学生村官政策和村官工作。

三是亲身体验村官生活。78,在南桥镇鲁坊东村,实践队成员与大学生村官(我校公共管理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3级师姐高文雪)一起工作,亲身体验大学生村官生活。

四是参观了苍山县大学生村官训练基地--卞庄镇代村农科蔬苑,更多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成就。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作为农村新生事物,他们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结构,还带来了新的事业观念、新的知识技术、新的工作方式和新的精神面貌。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还处于尝试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实践队以实地调研所收集的资料为基础,从村民、村干部以及大学生村官自身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村官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对策建议。

二、大学生村官现状与问题的三维分析

(一)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与评价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广大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评价经历了由十分期待,到失望,再到理性评价的过程。相比于城市,大学生在农村还是相当紧缺的资源,农民对大学生村官的到来抱有很高的期望,普遍认为大学生都有本事,有文化,能带领村民克服一切困难。然而,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逐渐展开,专业知识不对口,不适应农村环境等一些问题逐渐展现,农民对大学生村官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使农民对村官逐渐失望。在调查的过程中,村官们表示:“在我们展开工作的初期,村民都觉得这些村官干不长,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甚至有些村干部都说‘你们能给我们带来一百万,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村民们一开始也总是把我们当外人。”可见他们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并不轻松,在农村,一块地、一面墙,都有可能让当事人爆发冲突。面对一个村里的各种矛盾纠纷,把村民们协调好是非常不容易的。但是后来,随着政策的不断推广与落实和大学生对农村环境的逐渐适应,他们开始运用所学的知识带领农民致富。农民看到了大学生村官的价值和作用,并能够理性的认识和评价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做着利于村里发展的“大事”,比如素有山东 “南菜园之称的临沂市苍山县年产各类蔬菜370多万吨,但销售难一直困扰着不少村的菜农。大学生颜岩到这个县的鲁坊东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后,利用自己熟悉计算机网络的特长,为村里建起了蔬菜销售网页,随时发布蔬菜产销信息。他们也做着平凡的“小事”,像他们平时跟着妇联主任走访农户,宣传计划生育;为完成村党委选举,挨家挨户宣传选举政策,这点点滴滴老百姓都看在眼里。在现在的农村,广大农民基本能够达成共识,积极配合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就像一位老大爷在与我们交谈中所说的,“这些大学生好啊,又有文化,又有耐性,帮我们养鸭,还给我们讲怎么喷农药好,割麦子的时候忙前忙后,都晒黑啦!哈哈!我们还有啥不满意的呢?”

 

村民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

(二)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的态度:三大优势和三大不足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既给予了充分肯定,又对其不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首先,他们认为该政策大大地提高了农村领导队伍的总体素质,使农村领导队伍更加年青化、专业化;其次,广大村干部充分的肯定了大学生的相关能力,指出大学生的到来带来许多新思想、新视角,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

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优势(多选)

整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后,由于大学生村官一般有较高的政治面貌和思想觉悟,所以有着较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便于组织管理和落实政策。

但另一方面广大村干部对大学生村官也有不少的担忧与期望:首先,就是大学生不适应农村艰苦环境的问题,许多大学生基本没有在农村生活的经验,养尊处优,一开始很难适应;其次,就是大学生不切实际空想,与专业不对口,在大学生村官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习农学专业的,既缺乏农村生活工作的必要技术,又缺乏对农村现状的深刻认识,所以在实践中可能会脱离农村的实际情况去思考问题。最后,是大学生村官的去留问题,广大村干部对能不能留住大学生抱有怀疑态度,担心合同到期后大学生村官会各奔前程,不肯留在农村,带来新一轮的人才缺乏问题。

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的不足(多选)

(三)大学生村官自身的评价

1.不适应农村环境

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由于缺乏农村生活的经验,再加上受年龄、阅历及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短时间很难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难以渡过角色转换的磨合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心理上的不适应。由于刚刚离开校园,有些村官在想问题、办事情方面比较单纯、片面,存在着依赖心理强、承受心理弱等问题。加之以前没有接触过农村工作,面对复杂的环境和棘手的事情,稍微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打退堂鼓,感到心灰意冷、打不起精神。有些人认为自己是一名大学生,思想上有“高人一等”的优越感,难以放下架子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打成一片。还有个别村官,或许是出于择业的无奈,从内心深处对选择当村官还是感到不理想、不满意,甚至遇事不请假,随意离岗。

其次是环境上的不适应。由于多年在外求学尤其是大学校园生活的经历,部分人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生活,因而在选择当村官后,虽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面对基层艰苦的工作环境和较差的生活条件,还是感到与自己的想象落差太大,一时难以适应,心理准备不足,不能尽快地进入角色。南桥镇鲁坊东村大学生村官高薇雪说:“刚到村里时,我们踌躇满志,心想一定能很快融入到村干部的行列中,为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靠自己的才华在农村干出一番大事。然而,来到农村才发现,现实与自己所想象中的还是有差距的。农村干部工作的无时间性、地点的不确定性、农村事务的繁多和复杂,给了我当头一棒。更令人失望的是,村民并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热情,反而都向我们投以怀疑的目光……”

最后是工作上的不适应。一些同志适应乡镇环境较慢,加之缺乏必要的实践,工作中被动应付、得过且过,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效结合起来,使个人的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件,虽有热情却方法欠妥,应对能力和策略不足,独立工作能力不强。在交谈中他们也表示,“虽然自己也是从农村长大的,但是多年的城市生活和教育,以及基层工作经验的缺乏,使他难以马上融入农村的思维模式与行事方法。”

2.专业知识结构与农村发展需求错位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的专业与农村需求发生错位。目前,农村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经济,然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是经济学、农学之外的专业(见图4),农学专业的大学生村官只占3%,经管类专业的也只占26%,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他们的知识很难在具体工作中派上用场。尤其是苍山县的经济结构以大规模的蔬菜种植为主,因而特别需要蔬菜种植、农业技术等方面的人才,也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帮助他们进行网络销售,但这方面的人才明显欠缺。另外,大学生村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急需人才,其知识结构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

4 大学生村官专业类型比例

3.待遇问题

为了更好的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村官生活,苍山县政府制订了许多政策措施:比如各镇统一建设大学生村官公寓以提供方便、整洁、舒适的住宿,每人配发一辆自行车从而方便他们的工作……这些人性化措施有效的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了当地的工作环境。采访中,苍山县车辋镇党委组织委员宋远礼向我们介绍说,针对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和压力,镇党委、村两委积极制定各种措施帮助大学生度过“心理适应期”。在统一提供良好的吃、住、行等条件外,他们还建立了“传帮带”制度。采取以一帮二的方式,每名班子带两名大学生,定期到村里了解他们的工作开展状况,并为他们传授经验和工作方

 

1  大学生村官对待遇的评价( %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

说不清

政策落实

5

76

19

-

-

-

福利待遇

2

56

42

-

-

-

经济收入

4

45

46

5

-

-

工作条件

13

55

32

-

-

-

生活条件

12

64

18

6

-

-

居住环境

21

44

35

-

-

-

 

法。“镇政府在吃、住、行等各方面都很照顾我们,给我们安排两人一间的宿舍,还有活动室,文化广场。”村官班长郑晓辉说,“为了便于工作,镇政府给我们配了自行车上下班;另外,我们每人每天只需6元就能解决伙食问题。”但总体而言,大学生村官对目前待遇不太满意(见表1)。

4.角色定位不明确

名不正则言不顺,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日常工作就无法顺利的展开。按照政策规定,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被聘用后,一般安排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为“村级组织特设岗位”人员,系非公务员身份,工作管理及考核比照公务员的有关规定进行。调研中我们发现,身份尴尬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大学生村官,过半数(见图5)的大学生村官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不知道,很难说清”。大学生村官既不是农民,亦不是工人,更是在农村干部的编制之外,角色的不明确大大的阻碍了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在大学生村官们看来,他们确实需要一个明确的身份定位,否则,就很难在新农村建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利用自己的知识发挥自己的最大作用。

 

5  大学生村官对自己的定位

5.去留意向问题

根据相关规定,大学生村官到农村任期是2-3年,任期满后经考核合格,如果自愿可以续任。农村能不能留住人才是评价政策成功的一大因素。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大学生只是把大学生村官当作减缓就业压力或是提高自己竞争资本的一种方式,没有下决心留在农村把农村作为一种长久的事业来做。大多数在担任村官期间,积极复习相关知识,为将来考研、考公务员、选调生等做准备,多数(87%,见图6)表示将来不会选择在农村工作,只有13%的大学生村官选择会继续留在农村工作。

6  大学生村官将来的打算

6.自我价值实现问题

不可否认大学生村官之中也有一些是抱着服务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理想才来农村工作的。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大学生表示理想和现实有很大差距,自己来之前对困难估计不足,对农村环境期望过高,自身专业知识不大学生村官认为是否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能很好的运用到农村生活当中去等诸多因素影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实践中也有将个人理想与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并取得很好成绩的例子。如南桥镇鲁坊东村的大学生村官高文雪和田德霞(西北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在村委的领导下,结合本村的产业特点,积极在市场上寻求合作伙伴,与百事可乐公司签订了土豆销售的长期合作协议,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双重价值。

7.准入门槛及其经济性的问题

大多数大学生村官表示现在村官竞争压力大,准入门槛高。准入门槛事关社会公平与公正,如果过低则会导致整体素质下降起不到模范带头作用;如果过高,必然会阻碍政策的普及与公正。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在就业形势紧张的大形势下,每一个职位都面临激烈的拼抢,并且对政策对大学生政治面貌要求较高,取得大学生村官的资格十分困难,竞争太激烈,压力也很大。同时,村官的优惠政策决定了其吸引力。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理性经济人,都会寻求边际利益最大化。只有保持一定的吸引力才能持久的维持大学生加入到政策当中的动力。大学生村官政策提供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的优惠,并且能在政府中留档,这无疑大大的提高了大学生村官这一职业的竞争力,充分的体现了该政策的含金量,又反过来使得每年参与的人数不断增多,竞争性继续扩大。

 

大学生是否后悔选择村官

总之,评价标准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评价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绩效成为了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面临尴尬处境,游离于各个群体之外,决定了很难采取一种统一的标准进行评价。以村民利益和增收作为标准进行评价,可是评价主体的村民不能决定大学生村官的去留,也不能通过类似投票、选举等方式决定村官的去留。以村干部的立场为平均标准,必然导致大学生村官唯上是从。以农村的经济发展为评价标准,由于大学生村官只是村长助理,并不是各项经济项目的直接负责人,所以也不现实。没有统一合理的评价标准,就不能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也就不能形成相应的监督机制和政绩评价机制。

三、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对策建议

“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创新性工作,还处于尝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过程,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拔、培养、激励和保障机制,以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得以持续推进。

()建立健全科学的、公正的大学生村官选任制度

要保证“大学生村官计划”顺利进行,必须从源头上确保大学生“村官”的素质,要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的选任制度。

1.立足农村实际,尽可能选聘具有农业知识的大学生

在选择大学生“村官”时做到目标明确,从农村实际出发,结合当地农村资源条件和农村工作实际需要,选择与农村工作关联度较高的专业,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选任前,选任单位要深人开展对相关农村地区的需求调查,做好选任地区、专业、人数等方面的统筹规划,以加强选任的针对性。当前,不少村具有一定的发展特色,这在人才方面也就有不同的要求,如某村需要水果种植技术方面的人才,就要选择具备水果种植专业知识的大学生来任村官。组织人事部门要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农村产业特色及发展趋势,协助有关村吸纳相关专业对口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大学生“村官”尽快地干出工作实绩,赢得群众认可。

2.尽可能多地选聘本地籍的大学生回乡任职

在尊重大学生意愿、择优选拔的基础上,注重选拔那些来自于本乡本土又愿意回乡创业的大学生。目前,异地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占有一定比重。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目前,选聘的大学生“村官”在农村主要是作为村主任的“助理”,不能进人村委会。如果要进人村委会,并担任一定的实职,必须由本村有选举权的村民直接提名选举。外地大学生到村时间不长,工作成绩不突出,村民不熟悉、不了解,不容易获得村民的认可。因此,在同等条件下,选拔本地籍的优秀大学生回本乡,特别是回本村任职应成为大学生“村官”选拔的首选。

从大学生“村官”的成长历程来看,选拔在本地农村成长的优秀大学生到本村任职,更能发挥作用。因为他们熟悉村情民俗,对本村有感情,与村民联系紧密,日常生活方便。同时,由于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家乡人,能很快地进入角色,也容易扎根长久干下去,为家乡建设长期做贡献。因此,通过优先安排大学生到户籍所在村任职,让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就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资源,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

()建立适应大学生村官特点的培训机制

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面对艰苦的工作环境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有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必须建立多渠道、多途径的培训机制,以缩短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后的摸索期和茫然期,从而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在农村早成事业。

1.对拟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

要选派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对新任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对他们重点教授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科技知识和农村工作方法,培养他们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致富以及正确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训内容应包括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农村政务管理、农村规划、农村工作方法、乡风民情等方面,做到培训内容与农村工作相衔接。

2.对大学生村官要实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集中在岗培训

对已任大学生“村官”要不定期组织他们到相关院校、科研机构学习、进修,还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村官”外出参观学习,到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学习交流,进一步拓展他们的工作思路。要利用各种形式和文化载体定期组织他们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不断增强他们领跑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村官激励和保障制度

大学生“村官”计划是一个新生事物,相关政策不成熟、后续保障不充分、发展方向不明确是大学生“村官”最为担优的问题。因此,必须加强长效的制度性建设,建立科学的激励政策,配以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1.落实合理报酬,有效解决待遇问题

妥善解决好大学生“村官”的待遇问题,是稳定大学生“村官”队伍、有效发挥大学生“村官”作用的关键因素。要确保有关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和奖金的规定落实到位,分管部门要进行定期检查督促。应允许大学生“村官”通过创业来提高收入水平,对大学生“村官”引进项目、组织农村合作社及农民的产业收人,可以通过分红获得一定的报酬。应对大学生“村宫”的工资报酬进行适当补助,有关部门可以建立优秀大学生“村官”奖励基金,对到经济薄弱村工作且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生“村官”予以适当奖励。要为大学生“村官”办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各类社会保险,同时也要重视相应地提高其他村干部的待遇,改善和平衡干部心理落差问题,促进大学生村官与其他村干部的关系和谐。

2.确保有关激励承诺兑现

要使“大学生村官计划”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有激励承诺,更重要的是兑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有关激励承诺。如果无法解决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安置工作,将会影响“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继续实施。目前,解决好承诺兑现问题就是使激励承诺具体化。比如,临沂市规定,选聘到村任职期满的大学生“村官”,报考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每工作满一周年,考试总成绩加2分,被县级以上组织人事部门评为优秀的另加3分,同等条件优先录用。这些规定,具体可行,可以激励更多的大学生扎根基层干事创业。同时,要确保任期满后,兑现所有承诺。

3.建立健全大学生“村官”人文关怀机制和帮扶引导机制

大学生“村官”充实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怎样为他们创造宽松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农村基层组织要建立人文关怀机制,关心大学生“村官”的生活与情感需要。在日常生活上,对大学生的吃、住、行等生活方面进行科学规划,积极解决大学生“村官”的交通、食宿等具体困难,尽可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便利的后勤服务保障。每年应以县或市为单位组织召开一次大学生“村官”的经验交流或表彰大会,通过“村官”之间的谈心和经验交流等各种活动,达到大学生“村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树立榜样的目的。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推动、组织关爱,温暖大学生“村官”的心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使大学生村官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使他们能在农村安心工作和创业。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创业又缺少资金的现状,要建立帮扶引导制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要重视对大学生“村官”创建项目的帮扶,政府部门在政策上要给予优惠,金融部门在信贷资金上要给予扶持,帮助他们尽早成为农村经济建设的能人。应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提高其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热情。在实际操作中既要本着年轻化的原则,在村“两委”换届时,动员大学生“村官”积极参与“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尽快进人决策层;又要建立村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多腾出些位子,为大学生“村官”快速成长开辟通道,提升大学生“村官”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4.结合职业规划,完善准出机制,解决大学生后顾之忧

应鼓励支持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工作一定年限后通过市场自主择业。如果大学生“村官”认为自己不适合担任“村官”职务或者没有意愿担任“村官”职务,应允许大学生“村官”选择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专长的岗位或单位就业,并为其职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配套措施,以便在其他领域或行业能够发挥才能。政府还应建立大学生“村官”人才信息库,及时为人才市场提供信息,优先为他们推荐工作。建立这样一套完善的宽松的准出制度,可以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优,更好地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挥才智,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贡献力量。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