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纪念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评论综述

三十而立的深圳 80后城市的中国梦

每个周末,“二线关”巡逻路总会迎来休闲的年轻人,同深圳的闹市区相比,这里空气清新、芳草萋萋。

  深圳新闻网讯 每个周末,“二线关”巡逻路总会迎来休闲的年轻人,同深圳的闹市区相比,这里空气清新、芳草萋萋。长长的石板路顺着山坡蜿蜒,路边,绿油油的杂草和盛开的野花遮掩着锈红色的铁丝网。

  如果不仔细看,大多数年轻人不会去注意那些和他们差不多年纪的铁丝网。1985年,一条长84.6公里、高2.8米的铁丝网从深圳中部横穿而过,沿途戒备森严,岗哨林立,从那时起,深圳被分为“关内”和“关外”。从“关外”进入“关内”,需要出示边防证和深圳身份证,而这条被人们称为“二线关”的特区管理线,在建成之初甚至被一些国外媒体称为“中国柏林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张铁丝网很好地平衡了不同的政治力量以及对待市场经济的不同观念,对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它就像是一道难以抹去的胎记。

  如今,在深圳迎来特区成立三十年的时候,随着特区扩容,“关内”和“关外”的称呼将成为历史,铁丝网早已生锈并且长满青苔,那些围绕着“二线关”或者阴暗或者委屈或者得意的故事都将逐渐被历史尘封,覆盖其上的,毫无争议将是更多的荣耀和更新的蓝图。

  今天,当人们来到莲花山公园眺望时,可以看到一幅高楼林立的城市画卷,你很难想象,三十年前这里的模样。人们已经习惯用“当年的小渔村”来反衬现在成为“现代大都市”的深圳。喜欢考据历史的人说,深圳因村边的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水沟在移民南迁的客家人方言中俗称“圳”。按照这种说法,这座城市从一开始就被烙上了移民色彩,多年过后,它成了中国少有的移民城市。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圳和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城市文化的包容、创新和多元,这是城市生命力的源泉,而深圳的市民来自五湖四海,这是中国其他城市所没有的。

  改革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基因

  提起深圳,人们总绕不过蛇口。一车泥土加四分钱的故事已经被人们说得有点滥了,但在那个年代,这是少有的对计划经济发起的挑战,从那时起,一个体制的缺口被打开了。以蛇口为起点,依仗着特区所带来的政策优势和思想解绑,人才、资本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开始向这个刚刚出生的城市聚集。有媒体这样评论那个理想的年代:“一列列从北往南的列车装载着饱满的青春之躯,抵达深圳时,梦想也同时抵达。深圳对于现代化中国的符号意义,就是用这些或平凡或传奇的个人梦想,装饰了一座城市30年的记忆。”

  数据显示,2009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亿元人民币,超过1978年中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从1979年到2009年,深圳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79倍。在美国 《商业周刊》公布的2010年度全球“科技100强”企业中,来自深圳的比亚迪高居第一、同样来自深圳的互联网企业腾讯位居第三。而在深圳这个梦想大舞台上,人们还能看到一份长长的令当地人引以为傲的名单:招商银行、平安集团、万科、华为、中兴……

  在深圳三十年的历史进程中,许多人还会记得2003年流行于互联网上的一篇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那时的深圳遭遇了成长的烦恼,而人们早已习惯了政策和区位优势所带来的深圳速度,却难以接受当一座城市由试验场转变为需要为一个庞大国家指引航向时,将难以避免地趋向保守。

  改革进入深水区,每前进一步都伴随着更多的掣肘和风险,但事实上,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改革就是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基因。


余梁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