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网络媒体江西行>最新报道

全国网媒记者探寻道教起源 观“神秘”科仪表演

    大众网讯(记者 陶云江)龙虎山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丰厚道教文化遗产,和它在中国道教史上显赫的祖庭地位,以及对中国道教发展所作的贡献,被世人公认为“道教第一山”,在世界宗教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4月14日,第二届全国网络媒体江西游记者团来到龙虎山极具规模的道教建筑——上清宫和嗣汉天师府,探寻道教起源,观道教“神秘”科仪表演。

  在道教宫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也就是法事。今天,是江西游的最后一天,网媒记者们在龙虎山的天师府亲历了这样一幕古老而又神秘的道教科仪表演。

  道教科仪表演在上午10点30分准时开始,只见几名身着道袍的道士,手持法器进入坛场,开始吟唱古老的曲调,记者们便在一旁认真观看。据导游介绍,“斋醮科仪”是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龙虎山天师府的道士们正在进行法事表演


网络媒体记者参观上清宫并留念

网络媒体记者参观上清宫并留念

网络媒体记者参观上清宫并留念

网络媒体记者参观上清宫并留念

网络媒体记者参观上清宫并留念

  据说,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并形成了完备的道教“斋醮科仪”。

  小资料:

  科仪是中华道教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它包含了音乐、符箓、踏罡步斗等道教修炼内容,继承了中华民族先民的祭神、祈祷、祷祝等仪式。道教将其视为“修身、祈福、禳灾、赎罪以及超度亡灵”的一种独特宗教仪式及实现济世度幽的一种途径。现在全真派道士,仍保持食素。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亦称“大真人府”,是历代天师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贵溪上清古镇,南朝琵琶峰,面临上清河(古称沂溪),北倚西华山,东距大上清官二华里,西离龙虎山主峰十五里许。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殿宇、书屋、花园等部分构成。规模宏大,雄伟壮观,建筑华丽,工艺精致,是一处王府式样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封建社会“大府第”之一。院内豫樟成林,古木参天,浓荫散绿,环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国第一家”之称。

  上清宫在江西省鹰潭市南贵溪县境内的龙虎山中上清镇东首。初为天师张道陵的草堂,第四代天师张盛在此置传箓坛,逢三元日升坛传箓。唐代会昌年间(841--846)始于此处建真仙观,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名上清观,仁宗天圣年间(1023一1032),二十五代天师张乾曜曾观于龙虎山南。元代曾有三建二毁,武宗时敕改上清正一宫为“大上清正一万寿宫”。明代先后有六次重建与修复及增建。清代康熙五十二年(1713),圣祖曾炀帑金修葺;雍正九年(1731)特赐帑银十万两,遣翰林学士占留保,原直隶臬司浦文焯等督工,又命天师府署理大真人张匿昭麟协同监修,于当年大兴土木,开始重修,至雍正十年八月竣工,除将原有殿宇葺修一新外,又新建了碑亭、斗姆宫、后堂、库房、厢房、斋堂、厨房、虚靖祠及二十四道院等,整个宫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名振江南;后因年久失修与屡遭灾毁,至解放初仅存门楼、午朝门、钟楼、下马亭、东隐院等建筑,为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文革”中,上清宫残存建筑全遭毁坏,现唯存有一口元代所铸大钟及部分碑刻藏于天师府内。为龙虎山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是道教正一道的祖庭。


杨凯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