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雷锋日>雷锋精神传海外

《中国雷锋在非洲》连载之九:维和官兵作战机动

 

2004年9月28日清晨,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营地的操场上,战士们正在练习格斗拳。新华社记者 费茂华 摄

你梦见过大西洋壮观的海浪吗?你想象过在赤道附近太阳直射的酷热和热带雨林的暴风骤雨吗?你经历过在异国他乡,留下千疮百孔战争创伤的道路上千里大机动吗?

对于这些富有梦幻,带有挑战性的问题,一批中国军人在利比里亚正以高度的责感、使命感和光荣感成为勇敢的践行者。

中军账紧急决策

位于赤道线附近,大西洋西岸的利比里亚,曾是非洲的第一个共和国,成立一百多年来,在非洲一直是个比较平稳富裕的国家。但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爆发内战以来,一直战乱不断,难民遍地,成为令世人注目的热点国家。2003年9月1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向利比里亚派驻维和部队决议。几天后,联合国维和部请求中国派出工兵、医疗和运输分队参加利比里亚维和行动。2004年4月7日,经过一个多月陆空近二万公里的输送,中国维和史上人数最多、装备最好、规模最大、距离祖国最远的维和部队――中国赴利维和工程兵大队,降落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国际机场,与在蒙罗维亚北郊的先遣队会合,完成了集结。按联合国驻利比里亚特派团司令部计划:"中国工兵需在蒙罗维亚过渡一个半月,完成休整、运抵核查和营地建设后再进入作战任务区"。

4月的利比里亚,高温多雨,战后局势动荡不安,和平进程任重道远,为加强对政局的控制,联利团重新决定加速实行DDRR(解除武装、复员、重返社会和家庭团聚)计划。联利团最高司令长官奥潘德紧急召见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大队长初庆华中校,要求中国维和工程兵大队迅速机动到第四战区,快速完成作战部署。并分兵一路,立即担负里弗塞斯方向32公里的道路和9处受损桥梁(涵)的抢修任务,以确保该方向DDRR行动的顺利进行。尔后转至格林威尔抢修沿线道路桥梁,向部署区推进。

深夜,官兵们早已甜梦酣睡,悬挂中国国旗和联合国国旗的会议室帐篷内灯火通明,维和工程兵大队党委扩大会在紧张地进行。这是一个集体智慧决策的会议。参加会议人员都是大队的党委委员和技术骨干,有"雷锋团"的领导,有总部、军区、院校的指挥参谋,还有来自工程给水部队的技术专家,虽然他们在国内各自的岗位上都有过不同的经历和经验,但面对这样两个方向、陆空并行、国度陌生、语言不通、百余重装、运行千里的紧急机动,都是一个未曾经历的问题。大队领导凝目沉思,不断摘记大家提出的好建议;作战参谋紧张判读机动地区的地形情况;几名翻译反复校核中英双语的作战命令、计划、图表等;政工、机要、工程、装备、后勤等方面负责人都依据大队首长总的意图,积极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保障建议。4个小时过去,人们仍没有睡意,当时针指向午夜零点,大队长初庆华直起身来,走向首长工作图,对照地图,以坚定有力的话语,周到深入的分析,总结确定了中外军协同、陆空立体、分头并进、长距离、多梯次、跨战区的三套机动方案。一首横穿利比里亚"千里大机动"的壮美交响曲,正期待着中国维和将士用对祖国的忠诚、对人类和平的追求,在非洲西海岸上演奏。

"中国工兵,我敬佩 你们"

深夜的一场暴雨将路上的坑坑洼洼抹平。

4月28日清晨,天仍下着濛濛细雨。官兵们打起背包、撤收帐篷,就要启程。在"准战争"条件下的异国他乡,路漫漫、分兵三处,气氛增加了几分庄严、凝重。相互道别没有更多的笑容,大多是顺利、保重的话和紧紧的握手拥抱。

总指挥初庆华中校在营门口先后向南行的道桥抢修队张岑楠队长及北行的先遣队于洋队长各送上一个从祖国带来的"中华吉祥结",并郑重地说:"我们是中国军人,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你们要安全顺利、奋勇向前!向前!"

由于DDRR行动时间紧迫,机动跨越3个战区,南路的机动道桥抢修队编配的都是轻型工程装备,任务也由联利团司令部越过第四战区直接向中国工程兵大队下达和组织协调。

机动道桥抢修队机动遇到的第一个硬仗是快速抢修里弗塞斯到塞斯托斯之间32公里道路和9座桥梁(涵)。这32公里道路是里弗塞斯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与外界唯一的交流通道。14年内战,道路时通时断,千疮百孔,至2002年,汽车已不能通行,物资进出要靠人力搬运过河,再由汽车接力倒运。4月15日,DDRR行动开始后,里弗塞斯作为"解武"基地会集了大批前反政府武装人员,在这里缴械、集训、遣返。一时间,32公里道路是否畅通,已成为能否保证城市供应、民众稳定、及时遣返反政府力量的头等重要问题。中国工兵来了,全市民众瞩目,联利团、战区司令部也都期望着他们。抢修队的官兵也深知这是出国第一仗,开局仗。张岑楠队长动员时说:"里弗塞斯人民安稳生活要求我们打赢这一仗;加快利比里亚和平进程要求我们打赢这一仗;祖国利益、中国军队形象要求我们打赢这一仗"。

黎明晨曦,享誉非洲的胡椒鸟还没晨唱,官兵们就已走向工地。躺在热带密林中的路,在太阳直射下,都似乎烧成冒烟的烙铁。白净的皮肤被赤道阳光层层剥落,又涂上一层浓浓的褐色。机械车辆抗不过40度的高温,时常开锅要求歇息。心已锁定打赢第一仗目标的官兵,坚忍这一切困难向前奔去。第三天,一座崭新的全市最现代化的美式"贝雷"钢桥在塞斯托斯河上克服了天堑,几百名当地民众在桥上跳起了民族舞蹈,在利比里亚官方《每日时报》头版刊发了路透社记者拍下的架通桥梁的照片和专题报道。市长将桥命为"中国桥"。第九天,32公里的道路可以全线通车了。第十天,DDRR集中营数百名前反政府武装人员通过该道路被安全顺利遣返。市长詹姆斯率民众向营地送来了芒果、香蕉、木瓜……。

中国工兵神速般地完成了任务,令外军同行惊诧,起草中国工兵作业命令的马拉维少校路易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亲自驾车从250公里以外的蒙罗维亚来验收工程质量,终于在桥上伸出了大拇指喊"OK!"。驻利最高军事长官惊动了,乘直升机来到中国工兵营地,在认真听取张岑楠队长汇报后,将军还走进官兵帐篷,掀起褥子看个究竟,并很高兴地同抢修队官兵合影、签字留念。在市长为将军组织的非洲特有的民众欢迎仪式上,精神领袖-当地教会会长,宣读并正式向将军呈送了赞扬中国工兵的感谢信。战争夺去了很多利比里亚壮年男人的生命,面对众多充满激情的妇女、老人、儿童的欢呼,这位饱经战争的尼日利亚将军眼噙着泪水高声说到:"联合国帮助你们实现和平;中国工兵为你们重建家园;你们要开发自已富有的资源,要相信利比里亚一定会走向真正和平,你们会过上美好的生活!"集会结束时,将军握住张岑楠队长的手深情地说:"你们以实际行动真正唤起了这里民众对联合国的情感,作为维和部队司令官,中国工兵,我敬佩你们!"

"我们穿越了利比里亚"

工程兵大队向任务区部署,除道桥抢修队采取边修、边架、边走机动外,其余所有人员、装备分5个梯队、6个架次输送。各梯队经过3个战区,分别加强了尼日利亚、孟加拉和埃塞俄比亚3个国家的作战分队担负警戒护送。由于蒙罗维亚到绥德鲁的南线道路早已中断,主力机动只能先向北到达东北边境甘塔地区,然后转向东南直抵绥德鲁营地,行程一千余里,横穿利比里亚。

风横雨斜,铁流滚滚。最大的机动梯队是设营先遣队,先遣队长由于洋副大队长担任,这位少校军官,虽然大队出国前就曾来到利比里亚勘察过,尔后又率先遣队于主力1个月前到达利比里亚,但此时仍眉头紧锁,面容表现出从未有过的严肃。破损桥涵、泥泞土路,过市区、穿密林,挖掘机、装载机、运输车、拖平车……载重不同、速度各异,两天千里大跃进,谈何容易,如何轻松得了。突然指挥电台里传来紧急报告:"第23号拖平车在刚到第三战区120公里处遭到射击,子弹击穿驾驶室挡风玻璃,在驾驶员三级士官陈振华面前飞过,人员未受伤"。早以预案在胸的于队长立即命令:"乘车人员进入战斗位置,车队加速通过密林区。"晚上8时20分,梯队行驶280公里,

途中,官兵和衣露营在甘塔。睡前,大家不约而同地惦记着一盆叫"绿宝石"的小花是否经得起一天的颠簸,小花长在一个拳头大的精美瓷花盆里,是沈阳市第23中学青年女教师杨俊波从中国托人稍给恋人徐云峰参谋的,小徐来自沈阳军区司令部,去年十一国庆节与杨俊波相识成为恋人后,12月就参加了维和部队。今年3月16日,小徐随先遣队到达利比里亚,由于战争,利比里亚电厂全部丧失发电能力,部队无法通邮、通电话。为了表达思念之情,小杨到花市特选了象征永久爱情的"绿宝石"花,托在某通信总站工作的邻居,捎到在第二梯队赴利维和的"雷锋班"。这盆小花便远涉大洋,来到小徐床头。这次机动,由于小徐乘坐的是比较拥挤的运输机,特殊工作要求他手不离文件和设备,他怕花受到损伤,也考虑到地面比空中安全,就亲手细心做了个小木盒,将花装好托战友从地面运到任务区。

这传奇般的经历,使小花成了人人关心呵护的宝贝。因为在这里,小花不仅寄托了两个青年人真诚的爱情,更象征了出国征战将士心目中的祖国和梦想中的情人。第二梯队是联利团司令部租用地方的集装箱运输车队,漆黑雨夜,颠簸道路,更表现出黑人司机朋友眼睛分辨能力强、驾驶技术熟练的优长,只是汽车故障率高,大多超过报废期限。连续飞奔四个小时,5号"奔驰"水箱涨裂,发动机冒黑烟;走出120公里,3号"嘎斯"后桥齿轮打碎,不得已,押运官兵把仅有的两日份食品留给黑人,这对战后闹饥荒,一天只吃一顿完整饭,其余全靠芒果、香蕉充饥的黑人朋友来说,更增强了其责任心和感激之情,不断伸出拇指连声说:"Chinese friend,good!"夜半三更,黑人司机人不离车,直到第二天清晨,才另换车辆前行。大机动使部队辗转千里,但有四个人却行程两万里。按国内常规,推、挖、装等重型工程装备机动,机动距离大于50公里需托运,超过100公里要铁运。战争使利比里亚没有一寸铁路运行,更找不到低平拖板车,21台重型装备全靠仅有的2辆低平拖板车倒运。因此,2辆拖平车和4名官兵组成了密语代号为"大雁"的运输队,装备组长张军和翻译龚胜超带领这支"大雁"风餐露宿,17天行程一万两千多公里,终于将所有重装备运往目的地,创下了工程装备机动运输的奇迹。发稿时,利比里亚已进入雨季。赴利维和工程兵大队除道桥抢修队外,所有人员、装备安全顺利部署到第四战区绥德鲁市,开始执行维和工程保障任务。官兵在到达任务区那天的日记里大都写道: 我们穿越了利比里亚。道路抢修队风雨兼程,一路抢修抢架,已进至格林威尔,计划一个月修复格林威尔至绥德鲁之间180公里的道路和沿线受损桥梁,与主力部队会师。(赵祥友)


陈宏发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