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专题首页 网民问政 记者博报 报告解读 两会动态 议案提案 网聚九州表情 热点 交锋 评论 语录 花絮 世界看两会 议程
首页>2010专题汇总>2010全国两会>热点

潇湘晨报:以善待网络对接“创造批评条件”

  • 2010-03-12 14:46:10
  • 作者:
  • 来源:潇湘晨报
“网民论政好,因为网民都是国民都是公民,当然可以论政,这是好现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来善待网络,善待网络的批评与监督,正是对总理报告的一种承接与兑现。

  [社评]

  本报评论员 杨耕身

  系列评论之九

  浩浩荡荡的网络时代大势,照例成为“两会”不可绕行的议题。而这其中尤为让人瞩目的是,在本届“两会”上,网络监督的正当性及必要性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网民论政好,因为网民都是国民都是公民,当然可以论政,这是好现象。通过网络来提出见解、讲出希望、发出评论,这是好事。”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如是说。“我每天都会看网上对上海的批评性意见。”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市委书记俞正声这样表示。而在3月11日,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万鄂湘在接受采访时同样表示,“互联网也就是一种民意。新闻对司法它本身有一种监督的渴望。我感觉到网民如果不注重司法、不关心司法,那才是一场灾难。”

  如果说高官对于网络一致的看法,表明有一种共识早已存在,那么万鄂湘的“灾难说”,则有凛然大义,足以让人为之动容。而且事实上如他所说,除了司法本身之外,假如网民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社会,不关心权力与权利,那同样也会是一场灾难。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我们不能想象,这近四亿人口悉数沉默或冷漠,将是一种怎样可怕的情形。更重要的是,国家正像一只大船,没有所有人身体力行,譬如没有站在船头的瞭望者及时发出警示,没有水手与船员负责任的各司其职,则大海茫茫,灾难迟早临头。

  当“网络监督”的正当性越来越成为共识,网络本身也没有让一个具有民主法制意识的社会治理者感到失望。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对此,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明确指出,约三成的社会舆论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论的独立源头。置身于这样一个权利时代,那么多隐没于互联网的人们,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他们的无私与热情。

  客观地说,当互联网已经无处不在,而网民已经崛起成为一个社会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且它们并不因为是否讨人喜欢而存在的时候,它其实也预示着,任何对这样一种现实的否认、闪躲或闭目塞听,都将会是一种自我遗弃。

  应当承认,“自我遗弃”的现象不能说全然得到了杜绝。一些地方因网络而发生的“跨省追捕”、“诽谤案”,正是此例。而鉴于“一些新闻媒体带来负面作用”,一些地方甚至不惜伤害公民的网络自由权。也就在日前,中宣部新闻局前局长钟沛璋先生也撰文披露,近年来一些地方领导人经常抱怨:新闻媒体特别是互联网把地方搞乱了,动不动就想封网,抓捕敢向政府提出批评意见的网民。邓玉娇案中,基层政府甚至以“防雷击”为名,停止了电视信号转播。钟先生表示,“我看这些同志对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战略判断,缺少认真的学习体会。”

  在“两会”的议政场中,政治或权力高层对于“网络监督”愈发明晰的欢迎与共识,是一个更加积极的信号。我们注意到,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做《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毫无疑问,网络中同样寓含着人民对政府进行批评与监督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保障,来善待网络,善待网络的批评与监督,正是对总理报告的一种承接与兑现。

胡顺伟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繁体版由广州信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