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专题首页 网民问政 记者博报 报告解读 两会动态 议案提案 网聚九州表情 热点 交锋 评论 语录 花絮 世界看两会 议程
首页>2010专题汇总>2010全国两会>网聚九州>安徽

中安在线:为皖江腾飞点燃“助推器”

  • 2010-03-12 11:07:22
  • 作者:
  • 来源:
 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鼓舞着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安徽人民。
 ·阅读提示·

  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鼓舞着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安徽人民。

  驱车皖江两岸,一个个火热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一个个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具体实践正在安徽大地、皖江两岸生动演绎,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号角在长江两岸已经吹响。首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2010年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区域发展规划。《规划》的颁布实施,鼓舞着正在抢抓机遇、奋力崛起的安徽人民。

  “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2月2日上午,安徽省委、省政府隆重召开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排出时间表,绘就新蓝图。今年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计划到2013年,示范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品牌基本确立,初步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到2015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皖江城市带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率达到55%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到2020年,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城市带。

  致力建成——

  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沿江一望,安徽的长江流域,城镇星罗棋布,皖江城市带早已呼之欲出。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和六安市的金安区、舒城县两个县区,国土面积占安徽的一半左右、人口占安徽省的45%,而地区生产总值占到66%,拥有安徽七成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据2/3的工业总产值,马鞍山钢铁、芜湖奇瑞、铜陵有色、安庆石化等大型企业“顶天立地”、闻名遐迩,更有机械设备、建材、家电、农副产品加工等分布各地的主导产业。皖江城市带更是与长三角形成产业发展共生圈,加工产品一半以上为长三角配套,汽车、家电等产业所需零部件一半以上来自长三角。仅2009年,皖江城市带实际利用长三角地区的资金达到1600多亿元,占皖江地区利用省外资金的六成,长三角地区有14000多家企业已在安徽投资。

  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省时指出,“安徽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同兄弟省份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安徽省委、省政府对如何参与泛长三角发展分工、抓好承接产业转移进行积极谋划,提出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推进泛长三角区域合作的构想,这与党中央、国务院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把皖江地区加快建设成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撑起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安徽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沈卫国介绍,在这样战略定位下,皖江地区将致力建设成“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围绕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主攻六个方面:深化泛长三角分工合作,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打造产业承接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精心打造——

  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开发沿江一条线,保护腹地一大片。建设产业承接集中区,创新园区合作共建机制,精心打造功能完善的产业承接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安徽省领导如此动员。

  “一轴双核两翼”空间发展格局的构想成为示范区大手笔设计,为“皖江”腾飞点燃了“助推器”,即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推进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六市合理分工,构筑沿江产业发展轴;以合肥、芜湖两市为双核,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城市综合功能,提升产业集聚和创新能力,着力打造示范区两大产业集聚核;以滁州和宣城为两翼,充分发挥两市毗邻长三角地区等优势,形成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推动皖江各地形成“合理分工”、“有序承接”、“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围绕产业升级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吸纳资本、技术、人才、品牌等要素,皖江城市带大力振兴汽车、家电、机械设备、冶金、化工、纺织、非金属材料、农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提升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让皖江地区成为长三角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旅游休闲基地,以及中部地区最重要的现代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形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围绕装备制造、原材料产业、轻纺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等六大产业基地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推进产业集聚,打造一批产业集群。

  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上,皖江城市带将通过自主创新加快承接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构建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立一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立与长三角等区域科技资质互认制度,完善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相融合,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示范区将严格资源节约和环保准入门槛,转入的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节约和污染物排放要求,并将严格执行项目节能评估审查、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在有效降低企业污染排放和保证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增加转入项目所需环境容量指标,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制定支持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环保政策,加快示范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先行先试——

  探索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创新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没有现成经验可循。但‘产业转移经济’不可能是发达地区经济结构的复制,承接不是‘捡到篮里都是菜’,而是要在承接中提升、提挡。”安徽决策层如此强调。结合自身优势,先规划,后招商,皖江各市正着力引进对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大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战略投资者,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和结构调整,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消除对土地、劳动力资源粗放式利用的发展瓶颈,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加强与沿海地区政府、开发园区、龙头企业的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探索合作共建模式,建立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以深度合作为突破口,安徽酝酿在皖江北岸建一个200平方公里左右的承接产业省级转移集中区,先行先试,探索承接新途径,创新转移新模式,吸引东部省市政府或企业集团连片开发经营,招商选资,全权管理。合作双方统一规划,签订合作协议,明确责任义务和经营期限等,到期收回当地政府管理。合作期间,GDP等主要经济指标按比例统计,税收及土地收益等按比例分享。

  皖江大地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资源优化等结合起来,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模式和机制,努力承接一批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多、经济效益好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承接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合肥正探索建立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和重大招商项目协调机制,将掀起新一轮‘大招商’热潮,强化重点区域、重点产业招商,倾力培育支柱产业。”合肥市市长吴存荣的话道出皖江各市的共同行动:围绕产业承接重点,谋划重大招商项目,促进产业组团式承接和集群式发展。

  推进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主动融入长三角,安徽人早已憋足了劲,一旦发力,便箭在弦上,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强力彰显区位、自然和人力资源优势,热诚与同兄弟省份加强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示范区建设的磁场效应迅即显现。2月26日,计划投资120亿元的三安光电股份公司芜湖光电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工建设,达产后将形成300多亿元年销售收入,这是目前安徽芜湖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最大项目。“产业转移机遇重大,主动承接方有作为。”芜湖市市委书记陈树隆介绍,芜湖市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带来的战略机遇,高起点、高目标地承接,推动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近两个月,有7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有14个。

  “主动承接,先行先试。”放眼江淮大地,安徽人豪情满怀;“转移”、“创新”在皖江两岸激荡,正成为安徽谋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最强音。(《人民日报》2010年03月11日21版 记者:刘杰、何聪)

王琳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10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Email:webmaster@dzwww.com
繁体版由广州信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
鲁ICP备09023866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