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致敬,七一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劳动者之歌

挑战世界先进技术的“金蓝领”――张雪松

  新华网石家庄4月22日电(记者李俊义)从一名学历不高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人人敬佩的“金蓝领”。张雪松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当大家追问他如何取得如此骄人成绩时,他回答:“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我能做到的,大家都能做到。”

    “刻苦、勤奋,像钉子一样有股钻劲”。张雪松的同事这样评价他。

    工作以来,张雪松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坚持学习一小时。2005年7月,北车集团组织劳模出国旅游。15天的欧洲游,令很少有时间旅游散心的劳模们兴奋不已,都觉得放松是最重要的。但谁也没有想到,张雪松却身在曹营心在汉,他放到旅行包里的,是一本本技术书籍。一有时间,他就拿出书来翻看,即使是在坐车时也无暇观看窗外美丽的风光,而是拿着书边看边记,每天回到旅馆更要潜心钻研到深夜。大家不解地问他:“好不容易有个长假可以出来玩,你怎么还带这么多的书?”张雪松却笑一笑说:“俗话说,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学习也一样,一天也不能丢。”

    得知公司大型数控设备维修人才紧缺,已在河北省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钳工状元张雪松主动请缨,“转行”搞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为了尽快熟悉新的工种,张雪松报名参加了工厂的数控机床培训,并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控机床相关的知识,总计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几年来,他先后自学了《数控机床的原理与维修》、《PLC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与数控维修相关的书籍,参与了无数次的数控设备维修,多次排除设备故障。

   张雪松的刻苦与钻研,不仅表现在学习上,更体现在工作中。

    用于铝合金车体板材下料的美国福禄数控水切割机,由于设计结构不足导致了浪费严重。与厂家多次协商无果后,张雪松和工友们决定自己解决。然而,经过反复研究,先后设计了3套方案,连续试验15次,却无一次令人满意。有人断言:这项攻关只能以失败告终。但张雪松并不放弃!他结合有限的图纸,先后查阅了有关理论和设备资料,反复计算各项参数,最终成功制作出自己设计的卡具夹紧装置。改造后的卡具装卡板料不仅加工质量达到“零缺陷”,而且大幅提高了板料的取材率,仅公司生产的第一批动车组,就节省板材近百张。

    认真、负责、严谨,是张雪松在工作中一贯的态度。

    转到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后,张雪松的压力更大了。他负责的大型数控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必将耽误高速动车组生产进度。每时每刻,张雪松始终保持着细致认真的态度。

    2008年9月,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大部件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用于大部件加工的全部8把专用机夹铣刀先后不同程度地损坏,从国外采购来不及,外包修理没人能承接,生产线面临停工的危险。焦急的张雪松连续钻研了两个通宵,查阅了60余份图书资料,对损坏的刀具进行测量、研究和比对分析,终于找到了刀具损坏的症结所在,及时地将8把刀具全部修复,保证了动车组车体正常生产。

    接触过张雪松的人,都知道他平易近人,慢声细语,从不发脾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有一次却当着全班人员的面发了火。

    2006年6月,铝合金分厂大部件工序正式开工后,需要为从国外进口的焊接机器人制作两个专用配件,任务落在了张雪松所在的维修班。检查验收过程中,张雪松看到工友们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来制作,当着全班人员的面发了一通火,并组织全班人员召开了现场质量分析会。通过这件事,大家的质量意识明显增强,对日后CRH3项目顺利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能够参与制造世界最高速动车组是我的光荣,制造无缺陷的动车组是我的责任。”责任心强,这是张雪松在工作中的又一个闪光点。

    在铆钳班时,张雪松常对他的工友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焊接,把铝板组装成车体。一列车定员是512人,车体的每一条焊缝都关系着这512条鲜活的生命,容不得一丝马虎。”

    正是在这样的责任心下,面对铝合金车体制造难题,他带领工友先后完成项目攻关、技术革新109项,设计、改造、制作工装卡具66套,形成工艺文件和操作指导书72项,为成功试制出首辆铝合金车体和磁悬浮列车车体,以及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铝合金车体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跨越,保证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成功生产探索了宝贵经验。

    张雪松从事数控设备维修工作经常是没有时间节点,经常是深更半夜到生产现场处理故障。去年冬季的一个晚上,已经回家的张雪松听到某个装置出现故障,二话没说,连忙打车赶赴生产现场,等处理焊接完设备已是早晨5点多了,没有休息的他又投入了第二天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面对国际最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张雪松不仅迅速掌握了20多台国际顶尖数控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操作规程,而且探索总结了“三分修七分养”、“周期定点养护”等设备维护模式,既摆脱了对“洋维修”的过度依赖,又保证了整套数控生产线的高效运转和正常生产。他凭借自己的创新思维和高超技艺,20多次排除各类疑难故障,攻克了8项难题,解决了德国技术人员没有解决的问题,被工友们称为“中国高铁工人的标杆”。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