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2010山东两会>热点聚焦>“一黄一蓝”激荡头脑风暴

“蓝黄奏鸣”激荡头脑风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半岛蓝色经济区,“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可谓今年两会上议论频率最高的“热词”。
 26日上午,在政协科技界讨论组,来自青岛的委员亓久平正在发言。当日山东省政协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委员们踊跃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报记者王媛 摄
    本报记者  仲爱梅  鲁超国  马云云  李文鹏  李克新  实习生  司秀秀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半岛蓝色经济区,“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可谓今年两会上议论频率最高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其视作山东转方式、 调结构的抓手,“一黄一蓝”寄托着山东经济再上新台阶的希望。 分组审审议讨论时,“一黄一蓝”更是被众多代表、委员反复提及,且每一次被提及都会引发现场的广泛热议。

    生态、融资、对接、创新……“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一次次在代表、委员中激荡起“头脑风暴”。

生态——

先保护再开发以环境促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地方,就在于生态二字!”省政协委员邓相超再三强调黄三角的生态问题。

    如果说两大经济区是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那么生态则是这个热门话题中的“热词”。

    “不管是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还是低碳经济,都得注重生态,过去那种‘边上项目边污染边治理’的落后生产方式必须改一改了。在上项目的同时就必须强调环境影响评价,不能用环境换发展,而应该用环境促发展。”省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财税金融研究所所长陈华对此感触颇深。

    省政协委员、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邓相超也再三强调黄三角的生态问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不同于珠三角、长三角的地方,就在于生态二字!”他发言的声音铿锵有力。

    可是,既要保护生态又要发展经济,看似矛盾的两极如何才能实现统一?

    “我觉得,半岛蓝色经济区在发展海洋工业的同时,应该注意完善产业结构,把发展与生态结合起来,做到互惠互赢。”

    邓相超则主张利用黄三角周边丰富的游客资源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光济南城区常住人口就有300多万,不久的将来还可能突破500万,再加上济南都市圈城际轨道沿线的居民,都有望成为黄三角的游客资源。”

    而省政协常委、民进山东省委秘书长郭永军认为,为了促使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负起防止污染的第一责任、严打违法排污行为,应该在黄河三角洲设立“生态补偿金制度”,“这个制度目前已经在河北省获得了成功。”他说。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中心城市,省人大代表、东营市市长张建华也表态要“严格根据空间布局搞好黄三角的开发工作”。“在保护区内我们要大力发展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建湿地公园,着力发展旅游业;在控制开发区要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他说。

融资——

建立区域银行和产业投资基金

    “建立黄河三角洲银行、半岛蓝色经济区银行,设立相应的产业投资基金比单纯引进一两个大项目更重要!”“提案王”陈华这样建议。

    从深圳特区的开发开放到上海浦东新区的快速崛起,再到天津滨海新区开发的启动,实践证明,建立一个高效的融资体系是支持区域建设的关键性因素。那么,“一黄一蓝”两大经济区又该如何解决开发中的资金难题?借鉴深圳特区、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项目融资经验,不断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融资体系,被很多代表、委员视为一个良策,其重要性不亚于招商引资。

    “只有金融活了经济才能搞活,金融不活经济也不可能搞活!以一个金融学专家的视角,我个人认为,建立黄河三角洲银行、半岛蓝色经济区银行,设立相应的产业投资基金比单纯引进一两个大项目更重要!”陈华说。记者注意到,作为今年两会上的“提案王”,陈华提交的25个提案中与两大经济区有关的达7个之多,而建立“金融开发体系”则是其中最为抢眼的部分。

    黄三角银行、半岛蓝色经济区银行必须设,至于具体应该怎么设,陈华说,“整合现有资源或许不失为一个良策。黄三角周边城市东营、滨州、聊城等都有自己的城市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我觉得它们完全可以进行整合、包装、上市,这并不困难,因为银行的并购与企业相比更容易。”

    争取政策性贷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层次融资平台、设立黄河三角洲开发担保公司、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

    代表委员们为构建金融开发体系提供了一系列思路,而省人大代表、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则用实际行动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从香港市场融资3亿元,全部用于终端产品生产和市场网路布局,改变西王原本只生产中间体的历史;通过借壳上市,定向增发继续投向食品用和医用产品,实现产业转型;继续做好与周围村庄股份形式的融合,带动新农村建设等等。

对接——

变后发劣势为后发优势

    如果能抓住两大经济区的各自优势,比如黄三角的区位和土地资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集群优势,着力发展,后发劣势也可能变成后发优势。

    无论是黄三角还是半岛蓝色经济区,其开发建设都不能孤立地进行,于是,如何实现两大经济区对内、对外的对接、融合,就成了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黄河三角洲开发涉及到6个市19个县,对于我们来说是机遇,值得努力,但也确实有压力。”省人大代表、东营市河口区区委书记聂建军说,黄河三角洲开发不能各地干各地的,而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域优势。他说,“一是打破行政区划,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形成几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如果跨市暂时有难度的话,能否考虑在市范围内尝试?二是港口建设,作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与公路、铁路和机场衔接起来。”

    1+1>2,两大经济区要想实现良性发展,首先必须实现区域内的对接,邓相超对此十分赞同。“我觉得,可以使济南都市圈成为黄河三角洲的重要支撑。在莱州和青岛、烟台之间也可以修建城际交通轨道,把济南都市圈和两大经济区统统连在一起,这样整个带动能力肯定会更强。”他说。

    有人关注区域内的对接,也有人关注区域外的对接,蒋丽莉委员就认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其他区域如香港等进行优势互补。

    而在陈华看来,相比于遥远的香港,两大经济区如何实现与天津滨海新区、环渤海经济带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对接、融合更为重要。因为在天津滨海新区等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已经发展起来的前提下,后发的黄河三角洲和半岛蓝色经济区可能面临着要素外流、市场和产业等空间挤压的威胁。“不过,如果能抓住两大经济区各自的优势,比如黄三角的区位和土地资源、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集群优势,着力发展,后发劣势也可能变成后发优势。”

创新——

全方位制订自主创新规划

    山东虽然是“海洋科技省区”,在海洋渔业产业开发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开发规模和深度还很不够,与山东在海洋方面的优势极不相称。

    “自主创新”、“产业结构调整”也是代表委员们在热议两大经济区时出现频率颇高的字眼。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应该结合山东的‘十二五’规划,抓紧研究制订出一个黄河三角洲自主创新规划,加快建设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省政协委员、潍坊市政协主席赵兴涛坦言。

    农工党山东省委则从发展“循环水养殖”的角度,对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建议。

    “鱼和庄稼一样:庄稼的生长与土壤有关,鱼的成长则和水有关。土壤不肥,庄稼就不长;水被污染,鱼也会生病。过去那种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开放式养殖模式其实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农工党山东省委参政议政处处长高淮用一个形象的例子,让人一下子便了解了“循环水养殖”的意义: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就是采用一定的工程设施和水处理设施设备并密切结合养殖管理技术,对养殖过程中的水流、水质、光照、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如此一来,不仅不会污染水域,而且养殖的水产品也是绿色产品。

    “山东虽然是‘海洋科技省区’,在海洋渔业产业开发方面拥有较好的基础,但是开发规模和深度还很不够,与山东在海洋方面的优势极不相称。”高淮说。

    无独有偶的是,陈华也在他的《关于山东蓝色经济区发展蓝色经济开发保护并重的建议》中提议“加速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积极向‘三二一’结构形式转变”。

    “转方式、调结构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10年经济工作重点,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坚持的发展思路。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作为山东经济未来的主要增长极,两大经济区在产业结构上实现了优化、升级,整个山东在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上基本也就打赢了。”他说。

王晓亮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