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大海,统筹联动,唱响山东“蓝色未来颂”

2010-10-29 09:04: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大众网评论员刘春雨


    中国网络媒体山东行采访团22日从济南启程,经日照至潍坊,从潍坊至滨州、东营,然后从烟台到威海,再从威海到青岛,所经之城不可谓不广,所跨之地不可谓不大,然而一路走来,却似乎感觉不到多少距离。意犹未竟之时,已是采访活动的尾声。
    回顾这7天间纵横蓝色经济区的见闻,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大”,这个“大”既是蓝色经济所跨区域之大,如同一位资深记者的感慨:“到处都是海!”同时又是蓝色战略的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之大。从空间上说,半岛蓝色经济区以构建“三带三区”为总体发展框架,“海陆兼顾”,即在16 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等于把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感受“大”之后,是空间距离上的“近”,这种“近”基于蓝色战略对区域经济的拉近性和聚合性。远的不说,单说眼前的基础设施,海(阳)即(墨)跨海大桥开始合龙,从过去青(岛)黄(岛)不接,到如今青黄海底隧道贯通;青(岛)日(照)同城,青(岛)潍(坊)一体化,“半小时生活圈”正让青岛与烟台的边界逐渐模糊。
    蓝色经济战略使各地自觉地打破地理界限走向一体发展,与之相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水乳交融。此前我们最担心见到的是,不同城市在不同规划中发展定位相似、产业设置趋同,城市间人财物交流的成本依然高昂。但当我们实地走进蓝色经济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样化”,不是“碎片化”,而是真真正正的“一体化”。区域一体化,是重新配置资源的过程,推进区域一体化,不是让部分城市放弃主观能动性,也不是让一个城市成为另外一个城市的附庸,更不是要求一方讲胸怀、讲奉献、作牺牲,而是要通过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在区域内的最优配置。再直白点说,蓝色经济区的各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发展诉求,都有自己的效益计算,但在发展上并不各自为战、画地为牢,而是共同开发、共享资源,这种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精神内核,正是蓝色经济战略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和题中应有之义。  
    感受“大”与“近”之后,随之而来的感受是“特”。如我们所知,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是“大锅饭”,需要通过发挥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在多方合作中实现各方利益,在共赢中提升各城市的整体竞争力。比如日照市定位为鲁南临港产业区和精品钢基地,一个精品钢基地吸引了诸多配套产业,去年,日照的钢铁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亿元;一个鲁南临港产业区,将日照变成了鲁南5 市的出海口,也变成了晋煤南运的下海大通道。滨州市虽然只有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的陆域列入半岛蓝色经济区主体功能区,但滨州的基础设施却按照“一区两翼七大节点”布局,突出滨州距离济南都市圈最近出海口、距离天津滨海新区只有60海里的区位优势,以另外5个县和两个高新经济区作为节点,打造滨州蓝色经济区。烟台提出“蓝色通道门户”发展定位,推进跨渤海、中日韩战略通道建设,扩大区域、次区域合作,确定作为沟通东北和华东、华中地区,连结中日韩三国的战略节点城市地位,成为面向环渤海和东北亚蓝色通道的重要门户;而小城海阳的核电站、亚沙会、丁字湾蓝色经济区“三驾马车”,到2015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将全市GDP的比重的70%以上……
    综观当代各国区域经济的腾飞,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产业量级,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扩大区域,加大对未开发岸线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另一个就是提升层次,既要提升现有产业的技术层次,也要延伸自身在产业链条中的位置,晋升至更具价值的产业环节。根据蓝色经济战略的发展设想,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将是其发展的进一步形态。届时,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经济龙头作用则更加形神兼备。
    短短7天的采访虽然结束,在我们身后飞速崛起的蓝色经济区依然马不停蹄,它将引领沿海7市,引领山东经济越走越远;蓝色战略在扩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正带动内陆腹地加快转型。面朝大海,统筹联动,借助蓝色经济发展的新平台,山东必将在经济文化强省建设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余梁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