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转调”中的战略抉择

2010-10-23 10:15:00    作者:   来源:威海日报威海新闻网  

【导语】在全省的维度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把威海划进先行区行列,省委、省政府响亮发出“率先发展”的号令

  ——我是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纪实

  本报记者 车亭 赵雪筠 徐榕蔚

  跨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节点,历经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的伟大变革后,中国再次走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历史变革阶段。

  经济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的两次划时代的革命: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的第一次改革,闯出一条中国改革开放的道路;以转方式调结构为核心的第二次经济改革,则必将把中国经济推向更高层次。

  这是决定民族命运的重大抉择,更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身处沿海开放前沿的威海,在山东半岛版图上重新找到自己的方位———

  在全省的维度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战略部署,把威海划进先行区行列,省委、省政府响亮发出“率先发展”的号令;

  在历史的角度上,自建市以来依托外向型经济发展、壮大起来的威海,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洗礼之后,处于又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关口,“转方式、调结构”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方位,新标杆,新动力。在“转方式、调结构”的重大转型之中,威海立足实际,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资源环境保护为指向,以人的幸福为依归,正探索出一条质与量、快与好、物与人、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科学发展之路。

  战略谋局,做“转调”先行区

  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各地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各不相同,转什么、怎么调,也有着不同的战略选择。

  在新一轮“转方式、调结构”经济发展中,威海有哪些机遇?威海的优势是什么?当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吹响“转方式、调结构”的号角之时,威海的决策者对城市的“转调”之路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清晰的判断,并迅速将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

  在“转方式、调结构”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成为威海发展的新命题。

  山东省委九届十次全体会议之后,省委书记姜异康给威海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充分认识威海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率先发展意识,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更好地发挥优势,在转方式调结构中走在全省前面。

  威海对省委要求有着坚定的回应:坚决打好这场硬仗,做全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区。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反复强调,转方式调结构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威海要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率先发展,不仅发展速度不能落后,更要争取在质量效益上率先,在发展中加快转变,在转变中调整升级,努力在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在推进自主创新和改革开放上再上新台阶,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述涛多次进行专题调研,提出,要把转方式调结构与威海市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处理好制造业与服务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新项目带动与老项目膨胀等关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转方式首先要转观念,调结构关键是调思路。我市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和艰巨复杂性,看到转方式调结构既不能绕过去,也不能违背其内在规律,一蹴而就、一劳永逸;既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也不能全盘否定、推倒重来,从而坚定全市上下转方式调结构的信心和决心。

  “怎样转方式”、“如何调结构”,这是每个城市的管理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威海正在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答案。

  今年7月,一份指导威海新一轮大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若干重要问题的意见》出台,从十二个方面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部署,威海的“转调”之路由此明晰:

  这是一条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之路———我市首先在思想观念、工作指导上进行转变,深入开展思想解放活动,坚决突破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维定势和体制机制障碍,用先进的理念研究新情况,用创新的办法解决新问题。同时,把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各部门、广大企业和党员干部的创业激情,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来。

  这是一条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之路———坚持以自主创新为第一动力,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三区”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产学研合作更加深入,企业研发平台建设和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空前,自主创新真正成为转方式调结构的第一动力。

  这是一条产业链坚定走向高端的转型之路———以打造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的先行区为契机,集中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改造传统产业,一个完善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正在形成。威海产业发展正步入以高端产业发展战略促进工业做大做强,以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以海洋产业的优势和潜力争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先行区,以更加开放的举措在更大空间内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

  蓝图绘就,威海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抉择中,迈开率先发展的坚定步伐。

  创新驱动,激发“转调”活力

  自主创新,是城市的灵魂,更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根本动力。

  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上升为33.91%,今年上半年,这一比重继续走高,达到36.26%。

  这一数字的背后,是自主创新的无穷力量。在“转调”的征程中,我市高点推进自主创新,形成创新驱动为主的内生增长模式,着力推动产业链和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发生在今天的创新律动,肇始于三年来不懈的坚持。

  自2008年始,连续三年,市委、市政府将主题年确定为“自主创新年”,全力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并出台了大量的扶持政策。

  王培廷在回答“为何威海连续三年都将年主题确立为‘自主创新年’”的媒体提问时曾说:“从发展全局看,威海要建设生态城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等瓶颈因素的制约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坚实的科技基础和有力的技术支撑。”

  “自主创新年”效果到底如何?孙述涛在年初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给出了答案:过去的一年,威海经济之所以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应对和消除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需要扩大内需、加大投入,更要依靠创新来转变发展方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现代经济体系。

  如今,滨城自主创新步伐迈得更大、更快。

  不久前,中科院、省科技厅、威海市政府、威高集团共同签订了“中国科学院—威高集团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合作协议,四方连续10年每年共同出资3000万元,展开人才、技术、项目等全方位合作。

  这是一条“政产学研”结合的崭新模式,大胆、智慧、务实,凸显威海自主创新的决心。

  而这只是我市全力推动自主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各市区纷纷出实招支持自主创新:荣成市率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活动周,为企业搭建自主创新合作平台;随后,文登新兴产业科技促进周顺利举行,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积极有效地对接,千余项科技成果助力文登企业“转型升级”;经区对7家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快速发展的先进企业予以了表彰;高区则紧锣密鼓地制订了《关于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若干政策意见》……各部门也围绕自主创新积极作为:市发改委全力推进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先后争取上报了威海山东省碳纤维制造产业基地和山东省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山东省电子信息高技术产业基地3个项目,全部获批;市科技局组织各市区企业,历时三个多月分赴西南、西北、东北、北京等地的36家高校科研院所调研……

  在政府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上,我市企业大展拳脚,创新能力得以提升。然而,随着“转调”的推进,企业“胃口”也越来越大,已有的产学研合作难以满足企业对创新的渴求。

  顺应这一变化,我市将构筑自主创新战略联盟作为“自主创新年”的重点工作来抓,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创新的驱动力。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随之走进企业视野。9月26日,市政府与吉林大学达成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这是我市与国内第10所高等院校签署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协议。沿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新思路,在此前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市已分别依托三角集团、光威集团、威高集团、寻山集团促成了轮胎产业、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医疗器械、现代海水养殖4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此外,华东数控、怡和专用设备等一批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也先后与中科院、哈工大等9所知名高校院所结成了产学研战略联盟———这些联盟内的企业与高校院所成为密切的利益共同体,从应用技术研发、产品试制、创新平台建设、信息和人才交流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手握自主创新的“利器”,企业奏响自主创新的强音。我市一大批企业积极转方式、调结构,将产业链条向着新兴领域延伸、产品不断挺进产业高端,跃上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3月16日,合肥工业大学·威海华控电工全面合作签约仪式暨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威海华控产业化基地揭牌,标志着华东数控正式进军中国新能源领域;威高集团继在心脏支架、骨科材料等一次性医疗器械领域雄居行业制高点外,又开始挺进血液医疗器械等领域,其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肾”,具有国内同类产品惟一自主品牌的无可比拟的优势……

  “产品要有长久生命力、企业要永远有市场,就必须在创新的路上永不停歇。”———这是威海企业对自主创新朴实而执着的追求。

  一组数字可以直观反映企业自主创新的热情:去年,全市发明专利同比增长30%;而今年上半年,发明专利就达419件,比2009年同期增长66.9%。

  突破高端,构筑先进制造业高地

  9月6日凌晨,三角集团威海第二生产基地传来喜讯:企业自主研发的轮胎“巨无霸”———40.00R57巨型工程子午胎成功下线,这是目前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最大型号轮胎。

  更令人振奋的是,这一“巨无霸”的诞生不仅打破了我国对该产品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更使三角集团一举迈入世界轮胎生产的高端行列,成为国内工程子午胎产品系列最全、规模最大的生产企业。

  2010年,如此震撼人心的消息已不是个例:1月,黄海造船一次性承接了16亿元的订单,成为国内客滚船和多用途重吊船的最大生产基地;3月,威海华控电工与合肥工业大学展开全面合作,进军光伏发电领域;8月,中国首款自主汽车品牌的中高级柴油轿车在荣成问世……

  经过20多年发展的威海制造业,以“转方式、调结构”为牵引,走出了一条由劳动力要素和资本主导向创新主导转变的新路,迎来了高端突破、跨越式发展的一年。

  立足传统产业优势,抓住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我市谋局“六大基地”和“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区”,确定了船舶制造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汽车及零配件工业、电子信息产业、轻工纺织业、食品医药产业等八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制造业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

  “新兴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创品牌”———针对多个产业存在的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产业关联度不够等问题,市委、市政府按照产业链———产业群———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思路,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涵盖船舶、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等研发生产行业的高端制造业产业集群迅速崛起。

  船舶制造业风生水起。以十大重点企业为依托,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当仁不让地扛起船舶制造业大旗:在皂埠湾,以新船重工、三进船业为依托的船舶制造、修理、加工配套聚集区气势恢宏;在俚岛湾,以荣成伽耶船业有限公司等为依托的大型远洋运输船舶、海洋工程船舶等为主的现代船舶修造及配套产业聚集区势头正劲;在石岛湾,以黄海造船等8家船舶修造企业为依托的传统造船企业正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船型进军。预计到2015年,全市将形成整船制造500万载重吨、船段生产70万载重吨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500亿元。

  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凸显新优势。按照生产规模化、经营品牌化、技术密集化和节能环保化的发展思路,荣成华泰、东安黑豹、怡和专用设备、广泰空港等骨干企业以高附加值特种专用车的开发,实现了特种民用车辆领域新的突破,以三角集团、固铂成山、天润曲轴、贝卡尔特、万丰奥威等领军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业迈向“专、精、特、新”———一条整车研发、制造、零部件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条已初步形成,到2015年整车产能将达到50万辆,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机械装备制造业方面向高端聚集。以重大成套机械设备为主攻方向,我市集中突破一批核心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极大提升,以华东数控、华夏集团、万丰集团、广泰空港等为支撑的大型数控机床、重型装备、工程机械、专用设备等装备制造业,5年内有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0亿元。

  产业集群的崛起,催生着产品结构从低端迈向高端,威海制造业向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环境友好型不断转变———

  华东数控顺势将产业链延伸到上、下游:增资荣成市弘久锻铸,使其为自身机床业务提供原材料;与德国希斯庄明合作,进军装备制造业,上游原材料、中游机床装备、下游零件加工产业链条由此打通;三角轮胎在积极发展低碳绿色环保子午胎的同时,细分国内外市场,相继推出自主研发的高性能、绿色环保型高档子午胎、巨型工程子午胎等高端产品,同时积极研发雪地胎、沙漠胎、军用胎等特种轮胎;天润曲轴在做大做强曲轴及相关核心零部件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将“触角”延伸至铸造、锻造领域和精密数控机床领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使企业摆脱了大型设备依靠进口的局面;广泰空港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基础上自主创新,仅用5年时间,就开发出了大型飞机牵引车、集装箱平台车等5个系列的高端产品,成为空港设备领域的“亚洲第一品牌”……

  传统优势产业在与高新技术的嫁接中“脱胎换骨”。华力电机与德国联合开发2兆瓦风电电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开发高速高密度电机;威力工具集团与美国史丹利公司成立合资企业,达产后年可生产钳类、剪类和两用扳手1000万件;迪尚集团新上华绮毛纺呢绒,主要生产“彩源牌”山羊绒、绵羊绒等高档呢绒面料,现已部分投产;山花地毯国际新型地材研发基地,主要生产阿克明斯特地毯、纺纱、染线、PP纬纱,现已部分生产……在这种改造提升中,传统骨干企业膨胀发展。

  产业向高层次迈进,产品向高端进军,威海先进制造业高地加速隆起。

 

高娜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