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营:“蓝色经济”风生水起

2010-10-24 20:43: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黄河与大海的交汇,孕育了东营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

黄河文明和海洋文明在这里相互碰撞了上千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发出震天的轰响。

2009年,是东营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这座刚刚度过26岁生日的年轻城市迎来两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东营是"一区三带"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东营是核心区和主战场。

春潮涌动黄河口。时下,184万东营人民正在抢抓机遇、加快步伐,以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大突破推进蓝色经济区建设,加快构筑规模大、素质高、竞争力强的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一曲激昂的蓝色经济交响曲正在8053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谱写。

乘势而上,织就蓝色梦想

东营作为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和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蓝色经济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413公里,滩涂和浅海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生物资源多样,鱼虾蟹贝资源丰富。近海等深线密集,具备建设深水大港的条件。

这里,土地资源充足。全市土地总面积1200多万亩,人均土地面积6.7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7倍;拥有未利用地452万亩;同时黄河每年还可新淤土地1.5万亩,是我国东部沿海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

这里,淡水资源充沛。全市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103.5亿立方米。黄河作为东营市主要的客水资源,境内全长138公里,年平均径流量228亿立方米。全市已建成大型引黄闸8座,引提黄河水能力达到514立方米/秒;已建成各类平原水库658座,一次性蓄水能力达8.31亿立方米。

这里,还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胜利油田80%的石油地质储量和85%的产量集中在境内,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8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300亿立方米,原油年产量稳定在2700万吨以上。同时,中海油在渤海湾地区年产2000万吨原油,也将在东营港储备中转。

自然资源秉赋如此优越,那如何乘势而上、加快蓝色经济发展呢?如何处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关系,协调发展呢?

"东营市参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和主攻方向十分明确,就是全力推进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我们推进的速度越快、取得的成效越大,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所作的贡献就越大。"东营市委书记张秋波、市长张建华如是表示。

对东营来讲,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有机统一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蓝色经济区的前沿。高效生态经济是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经济形态,蓝色经济是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将更好地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而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就是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

蓝图早已绘就,机遇前所未有。东营市正抓住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的有利时机,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统一,科研与产业相融合,促进海洋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加快构筑高效生态蓝色经济体系,为建设蓝色经济强省作出积极贡献。

东营蓝色经济的圆梦之旅,正加速前进。

重点突破,奠定蓝色基石

2009年4月26日,黄河三角洲迎来了一个大喜的日子。

东营港2×3万吨级散杂货码头正式通航,东营市"有海无港、有港无航"的历史宣告结束,"启航东营,扬帆世界"终于变为现实。

今天的东营港已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现有泊位16个,是黄河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和鲁晋冀部分地区的最佳出海通道。东营港一期扩建工程是省重点工程,主要建设2个3万吨级散装杂货码头及7020米引桥。在此基础上,东营港还将开工建设2个5千吨级、2个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不远的将来,一个拥有集装箱码头、煤码头、矿石码头和"岛式"油码头的综合型、多功能深水大港即将成为现实。

建市以来,交通问题一直是制约东营发展的瓶颈。有海无港,有港无航;铁路运输处于全省、全国铁路网的"末端";机场设施不配套,客源开发不够……重大对外基础设施的滞后,使得东营本来应有的沿海优势得不到体现,极大地影响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进程。

只有打破交通瓶颈,才能带动人流与物流的汇聚。于是,东营重点推进"三路"、"两港"、"一场"建设,目标是形成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交通枢纽。

"三路"即威乌高速、黄大铁路、德大铁路,"两港"即东营港和广利港,"一场"即东营飞机场。目前,东营机场已开通至北京、上海、重庆的航线,今年全部完成4D级改造,增开韩国等航线航班,建成区域性支线国际机场。威乌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东青高速、通港高速已接入国家高速公路网,随着黄大铁路、德大铁路的逐步建成,与京广、京沪铁路相连,将全面打通公路、铁路大动脉,形成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

"三路两港一场"无疑为黄河三角洲延伸了发展的臂膀,大路网、大港口、大物流将使东营的蓝色经济风生水起。

脆弱的生态环境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又一制约瓶颈。

国务院批复的《规划》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凸显了高效生态的特色。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必须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基于此,东营市重点推进"三网"绿化工程建设,采取林网、路网、水网"三网"合一的综合开发模式,对全市农田、路域、水系、城镇、村庄等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三年累计投资17.1亿元,植树5307万株,绿化面积45.5万亩,基本构建起了"三网"绿化大框架。今年,东营市将积极探索构筑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开发、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等五条生态系统。

金融、科技、物流既是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产业,更是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平台。2010年,东营市将在完善提升"四区一城"平台的同时,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产业投资基金、产权交易中心,继续引进股份制银行,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多元化融资能力。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及"生态谷",规划建设国家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中心、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东营西郊物流中心、临港物流园区和东营经济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积极培植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构建大进大出、高效快捷的物流体系。

随着一个个瓶颈相继突破,一块块短板先后补齐,东营市发展蓝色经济的基石更加牢固,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步伐更加铿镪有力。

扬帆起航,奏响蓝色乐章

一艘艘货轮往来穿梭,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园区渐成规模……

这里,就是快速崛起中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龙头"。随着港区的日益繁荣,昔日荒凉的盐碱滩正在不断书写着神奇,成为黄河三角洲走向世界的桥头堡。

如今,这份神奇仍在黄河三角洲广袤的大地上不断演绎。北至东营港,南至广利港1200多平方公里的临海区域,正在成为东营市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集中突破区,成为蓝色经济区建设的主阵地和实验田。东营市在这里集中规划布局了临港产业区、生态旅游区、生态高效农业区、高端产业区,建设黄河水城,构筑起了"四区一城"的主体产业格局。

阳春三月,置身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一股股开发建设的热潮滚滚而来。

在临港产业区,一派繁忙热闹的景象。中海油物流园、大唐东营发电项目积极推进,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得到加强,一批项目开工建设,9个项目已经投产,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被列为中国石油化工产业区。一个规划控制面积23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油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有色金属、电力能源、现代物流,配套发展关联产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日益崛起在渤海之滨。

现代渔业示范区内,成方连片的海参养殖池一眼望不到边。180万亩的滩涂海岸线,为发展生态高效渔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高加福告诉我们:"基本不需投放饵料,养海参的收益是传统养殖的10倍以上。"在他的身后,4.1万亩起步区基础工程全面完成,3万亩养殖区投入生产,大连有德、山东华隆、山东新汇、山东海宏等多家知名企业纷纷进区投资开发。

高端产业区里,洋溢着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激情。生态工业园、软件园、"生态谷"、新能源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引进建设了新型功率半导体、泰克拓普等8个电子信息项目,吉奥、俊山五菱、东方曼3个整车制造及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风电法兰等11个新能源项目,新签约过亿元项目28个,高端产业正在加快聚集。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里,初春的微寒挡不住游客的热情。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游客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游船码头投入使用,黄河口湿地公园正在建设。2010年,将投资2.33亿元,实施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配套等7项工程,全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国家级生态旅游经济示范区。

中心城内,黄河水城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广利河三年治理工程全面完成,"三园一区"形成景观,体育公园竣工;文化公园广场全面完工,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科技公园软件大厦建成投用;清风湖景区主体完工;胜利大街桥、东二路桥、东三路桥建成通车。

2010年是实施国家战略的第一年,东营市正在按照"面向2020年、重点抓好前三年、全力突破2010年"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全力实现六个突破:

突破主体产业区建设。加快开工建设一批体现高效生态特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现代产业体系构筑,培植大的经济增长点,全力推进"四区一城"建设。

突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开工建设东营化工码头,同时做好东营港二期工程规划和前期工作,争取及早开工。加快推进东营机场4D级改扩建,着力打造区域性空港。加快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施工进度,开工建设飞机场至自然保护区一级观光公路,构筑起高效便捷的立体交通体系。建设东营港7.5公里区段和东营开发区临海新堤,为中心城东扩做准备。

突破生态环境建设。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把生态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社会,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积极探索构筑资源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新能源、城乡绿化和水系整治、污水和垃圾资源化利用、节能技术和工艺推广等五条生态系统。

突破发展平台建设。在完善提升"四区一城"融资平台的同时,推动设立黄河三角洲发展银行、产业投资基金、产权交易中心,继续引进股份制银行,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及"生态谷",规划建设国家石油装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黄河三角洲青年创业基地,打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东营西郊物流中心、临港物流园区和东营经济开发区报税物流中心建设,构建大进大出、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

突破县区产业园区发展。按照《规划》要求,重新确定园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培植主导产业、核心企业、名牌产品,建设体现高效生态的特色园区,拉长产业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

突破体制机制创新。调整充实开发建设推进机构,制定科学的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对开发建设的组织协调,形成强有力的推进机制。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改革等试点工作,闯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新路子。

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

东营,已经起航,在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大潮中,破浪前行,扬帆远航!(隋强 蒋延琳 葛铸聪 吉小芳)

陶云江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