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奏响“蓝色经济畅想曲”

2010-10-23 10:27: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滨州市委、市政府对于蓝色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预计到2015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8%以上;到2020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50%以上,更加凸显出陆海优势,真正形成海陆合理布局,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

    "黄河三角洲建设的希望在走向海洋。"这是省长助理、省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主任陈光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定位。黄三角地区有800公里海岸线,近800万亩未开发利用土地,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滨州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主战场发挥比较优势,利用资源禀赋,占领产业高端,全力奏响"蓝色经济畅想曲"

  滨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抢抓机遇全力打造蓝色经济区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要立足区域特色和海洋资源优势,以北海新区为核心,以无棣县和沾化县为前沿,突出重点区域、优势产业、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促进蓝色经济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相融合。

  滨州市委、市政府对于蓝色经济中长期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预计到2015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38%以上;到2020年,蓝色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争取达到50%以上,更加凸显出陆海优势,真正形成海陆合理布局,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

  在新的发展战略中,滨州将着力培植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生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港口物流、海洋文化旅游七大产业基地。市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区、全国重要的海洋化工高端产业聚集区、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重要的增长极、黄河三角洲湿地原生态旅游区。

  突破口的选择尤为重要。滨州市把规划总面积1200平方公里,起步区668平方公里的北海新区作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和蓝色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集中力量使其成为促进北部崛起、协调南北发展的增长极,对接天津滨海新区、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桥头堡。

  目前,北海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通过专家组最后评审;北海新区核心区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行政生活区起步区详规即将完稿;区域环评正在加快进行。

  滨州万吨级大港建设进展顺利,疏港公路全面开工,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前期工作有序展开,正在编制项目工可报告。

  北海新区的城市建设已开始起步,以张东路、疏港公路为东西、南北参照系,初步规划了"三横六纵"城市道路体系。其中总投资3.75亿元的北海大道付家台子以西段国庆节前全面竣工。新区水库、供水管网、供暖管网、热电厂、污水处理厂等规划设计加快推进。

  北海新区套尔河沿岸的中小船舶制造基地,是我市进入船舶制造产业的切口。 我市瞄准这一" 蓝海",在套尔河沿岸布局 12 个造船和 16个配套项目。目前, 1.58 万吨级和1.38万吨级等15艘船舶建成下水,并签下其他船舶订单 10 艘,年内中小造船能力可达26 万载重吨,出口荷兰等国家。

  "两区"叠加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令人颇为心动的是,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两大国家战略在滨州叠加。两大战略为滨州带来了什么?"带来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千载难逢"源于多个方面因素,首先是基础设施面临大的发展。滨港铁路、黄大铁路、德龙烟铁路、疏港公路、渤海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足以为滨州打通交通瓶颈。"两区"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我市完善基础设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好。

  其次是,国家战略带来的巨额资金注入,更为我市带来巨大促进。据了解,两区建设即将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消息披露后,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尤其在基础设施信贷方面降低了以前过高的门槛。实际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需用的资金量极大,而从金融机构获得如此之高的信贷支持,这是前所未有的。

  不仅是金融支持,知名度提高的效应亦使我市在招商引资领域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过去一提滨州,很多人不知道其在何处,而今说起滨州,人们知道其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的主战场。

魏鹏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