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2010专题汇总>新世博页面>展馆揭秘>国家馆

鹿特丹馆

image

图片说明:图中所示仅为部分规划方案资料更新日期截至2010年3月29日(赵佳峰制图)
  

  东方网3月30日消息:据《东方早报》报道,白云飘浮,艳阳高照,才一会儿工夫,晴空突然暗淡下来,雷电交加暴雨随即而至。在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鹿特丹案例,参观者将在9分钟内感受这种“天有不测风云”。

  在“水城鹿特丹”中,参观者还能走进透明的“流动房屋”,体验生活在水上的感觉。水广场、绿色屋顶等一系列独具匠心的设计,将参观者引进一个浓缩版的鹿特丹。

  “水城”里体验水下生活

  作为一个三角洲城市,鹿特丹的水资源管理技术位于世界前列。世博会期间,鹿特丹将在城市最佳实践区中搭建“水城”,400平方米的展馆向参观者展示类似鹿特丹这样的国际化港口城市如何在现今及未来,在气候变化的形势下应对洪水问题。

  “水城鹿特丹”展馆是鹿特丹气候防护项目的一部分。而这一项目是鹿特丹气候行动计划的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使鹿特丹市到2025年能够成功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

  展馆设计展现鹿特丹如何将水结合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个最低点在海平面7米以下的沿海城市,我们已经学会将水视作一个机遇,而不是威胁。”鹿特丹市气候环境保护署署长宝拉·范霍文说。据了解,人工云降雨系统将带来不同的气候变化,浮动建筑、防洪堤、水广场、屋顶绿化等展项使游客在15分钟内体验海平面下的生活。

  走进展馆仿佛走进水底

  “水”是鹿特丹案例的主打项目,为此,展馆的外立面也以大海般的蓝色为主色调。走进展馆的同时,就仿佛走进了水底。进入展馆后,参观者立即能看到墙上充满艺术感的水印画。展望四周,蓝色的水、绿色的树以及鹿特丹的影像图片展现在眼前。

  行走在展馆中,参观者能看到不止一个的绿色屋顶。清新的绿色既能消除眼睛疲劳,同时也让空气更加清新。宝拉·范霍文介绍,绿色屋顶具备可持续、节能和隔音等特点,在极端暴雨的情况下还能储存雨水。

  鹿特丹案例的设计也考虑到环保问题。“我们用铝合金与防水布来代替木材和钢材料,从而与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可持续环保精神保持一致。”威廉德库宁设计学院院长兼董事会主席理查德·沃夫克说。

  向上海推介水管理经验

  在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方面,上海和鹿特丹有很多共同点——两个城市都是拥有重要港口的沿海城市。鹿特丹与上海有30多年的友好城市关系,上海世博会将为两个城市进一步巩固在水资源管理安全领域的长期合作,交流一手经验与知识提供了平台。

  理查德·沃夫克介绍,“水城鹿特丹”在展示的同时,也将已经付诸实践的措施推荐给上海。理查德·沃夫克笑着说,当他从上海的酒店向外眺望时,就能看到一些建筑上有绿色植物覆盖。

  除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水城鹿特丹”案例,鹿特丹还参与“荷兰水之周”活动,交流探讨气候问题。

  跟早报游鹿特丹馆

  人工云模拟鹿特丹气候

    展馆内的一大亮点是人工云。漂浮在展馆上空的人工云可随时变色,以塑造多种不同的天气模式,模拟鹿特丹不可预知而又极具挑战的气候问题。参观者进入展馆时,或许正遇上艳阳高照的晴朗天气,但没过一会儿,阳光逐渐消失,随即而来的可能就是闪电和雷雨。理查德·沃夫克介绍,一系列的天气变化在9分钟内便可以完成,虽然只有短短的9分钟,却足以让参观者感叹气候无常。

  雨下再大脚也不会湿

    人工云降雨系统使得展馆内随时都可能下雨,那如何保证展馆不被水“淹没”?鹿特丹的创新技术——水广场的应用,确保无论展馆内“雨”下得多么大,游客的双脚都不会淋湿。水广场设在展馆的中心地带,从天而降的水幕上显示鹿特丹的英文拼写。在鹿特丹的市中心,水广场提供了一个娱乐和休闲的空间。而在暴雨天气,水广场可瞬间变身,成为一个防止积水的“排水道”。

  流动房屋两地同时亮相

    在展馆中,参观者将看到两个漂浮在水面上的“圆球”,这并不是装饰物,而是一个可供居住的房屋。鹿特丹市5月才开始启用的“流动房屋”将同时在世博会上亮相。站在“岸边”的围栏旁,参观者能看到透明“圆球”中摆放着床、桌、椅等生活必需品。坐在“圆球”中的椅子上向外望,周边的景色能尽收眼底。想知道生活在水上的感觉是怎样的?只要走进“流动房屋”,答案自然揭晓。


陶云江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