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读书节 > 焦点新闻

“我的读书故事”一等奖作品

2011-04-20 17:09: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我与一本书的奇缘
李学广

  书有灵性。一本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能提高一个人生命的质量。就有这样一本书,它给了我人生强大的精神力量,至今还激荡在我灵魂里,蕴含在我取得的一切成绩里。为了拥有这本书,我几乎用了30年时间在查找,当大家都说不可能找到时,它却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我了……
  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初中毕业没学上了,就回老家种地。当时农村里很乱,没有多少书可看。长我三岁的侄子李其超好看书,他那里经常出现“漂流”的书,我就“隔窝取蛋”。那是1969年麦收后的一个雨天,他那里有一本没有封面与封底、没有开头与结尾、不知书名也不知作者的书。当时我饥不择食,抓过来就读,谁知不看则已,一看被强烈地震撼了,完全彻底地被书中的人物征服了。
  那书虽然读得匆忙,没记什么笔记,可故事情节深深地烙进脑海里。它讲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飞行员阿历克赛的故事。在一次空战中他的飞机被击中,他跳伞落到一处森林里。当时他伤得很重,天又寒冷,他随时可能死去。他在雪地里顽强地爬啊爬啊,渴了就吃雪,饿了还吃过蚂蚁,一个偶然机会他获救了。由于严重冻伤,他被截去了双脚。作为一名飞行员,这无疑是最致命地打击了,这等于彻底毁灭了他上蓝天飞行的梦想。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却凭借假肢,不但能站立起来行走,而且还能重新驾机飞上蓝天,奋勇击落了敌机,成为一名战斗英雄。那时候像此类励志的书,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曾经多次被保尔英雄行为感动过,至今还会背诵“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的经典名句,可是为什么没有这本书给我冲击强烈呢?因为我有两次体检飞行员的经历。第一次我在体检室外被尺子量下去了,因身高不够。第二年我又参加“飞检”,这一次被刷下来连原因也不清楚。两次飞检失利,让我更感觉到飞行员身体条件的神秘性。飞行员要达到极高的标准,对一般人来说是高不可攀的。可是这位“阿历可赛”双脚没了,竟然还能重上蓝天,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啊。这本书给了我坚定的信念:人要积极进取,勇于超越自己,一定要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与毅力。只要持之以恒地努力,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什么样的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不久,村里派我参加基干民兵武装负重渡海演习,可我蛙泳不行。我一定要练会它,先是在沙滩上堆起埂子,俯卧上面,两头手脚悬空,揣摸水中技术动作;然后再下水一遍遍反复练习,呛了水呕吐不在乎,身上起水泡晒黑了也不在乎。白天晚上不停地练习,一周时间我蛙泳速度显著提高,完全合格了。牛刀小试成功,我信心大增。
  在“文革”期间,农村收入很低,温饱都困难。招工、上大学都需要找“关系”,农家孩子可能性很小,我深感前途迷茫。怎样才能不虚度一生呢?究竟干哪一行呢?哪一行能够不需要大的资金投入,完全依靠自身的努力就能够取得成功呢?我原本喜爱数理化的,可是当时的农村找不到这方面的书籍与材料、也没有实验设备与资金投入,只有改弦更张了。当时我认为写作——唯有写作这一行,一张白纸与一支笔就可以。我也清楚,写作是十分艰难复杂的脑力劳动,是一种孤寂的生涯,写作犹如登山,那又是一座看不见顶峰的高山,要有文胆慧眼,需要长期努力,短期也不会见效。可是我想,一个身体健全的人,就不如一个身体伤残的人?写作是很难,再难也不会难过无脚上蓝天飞行吧?只要有阿历克赛的精神,长期坚持下去,定能水滴石穿,铁棒磨成针。从那以后,我开始了写作路上的艰难跋涉。我先是到处找书看,甚至抄书读,背《红旗》杂志上的文章,钻研八个样板戏“三突出”的原理。为了写好一个小故事,我成宿地不睡觉。就这样,两年后广播电台就广播了我写的稿件,后又在解放军报上发表大块文章,这令我兴奋异常。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虽然没读过高中课本,我还是大胆报名参加考试,因为作文得了高分而顺利被录取,我的命运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进入大学中文系学习之后,获得名师指教,得到系统训练,视野更加开阔,才真正理解了写作尤其是文学创作的重大意义与社会价值,走出了为生存写作的狭隘天地,文学创作成为我的人生责任,成为我安身立命的方式与人生的精神支柱,下定了“长期坚持不懈,目标始终如一”的决心,树立起“无日不动笔”的写作信条,于是有了现在的一个个的收获。
  阿历克赛的精神始终鼓舞着我。我大学毕业后进入电力系统工作,无论遇上多么艰巨的任务与多大的困难,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后退,要坚定地向前再向前。1992年10月,单位让我负责筹办《山东电力报》,对开四版的大报只安排了两名专职人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我们到其他报刊学习取经,并寻找有办报经验与写作能力的人才,同时,还要做好采访、写稿、编辑、校对等等工作。我们不能像其他人那样想休息就休息,想过星期天就过星期天,只要睁眼醒来,脑海里总流动着各种各样的信息,翻腾着几篇要写的文章,经受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熬煎。多少个夜色笼罩的晚上,鸟儿睡了花儿睡了,我们不能睡。困了,就喝浓茶提神,浓茶不管用了,就喝浓咖啡,浓咖啡不行了,就喝酒强刺激自己,直至完成任务。我们认真对待每期报纸与每篇文章,始终遵循我办公桌上立着的座右铭:再写一遍、再看一遍、再改一遍。就这样,我们坚持多年之后,付出终获回报,《山东电力报》获得了各方面的好评,被评为山东省与全国电力行业的优秀级报纸。
  当然,这一切要归功于当初那本书对我的启迪,归功于阿历克赛的精神。
  那本书在我生命进程中的影响太大了。当时我是用了一个下午与一个整夜看完的,天亮这书就还给了人家,我多么想拥有那本书。可是,我不知道书名,如何买呢?一年后,我走亲戚发现一本破旧的连环画,封面上有钢笔写着“空中无脚飞行将军”几个字,一看内容与那本书的内容一样,我确信那本大书也应该是这个名字了。从那以后,只要进书店我就点名问有没有《空中无脚飞行将军》这本书。由于“文革”期间文学书籍很少,我找书的一切努力全都付之东流。我上大学报到的第二天,就到校图书馆找那本书。那时候学校里的图书还没有整理,像堆放粮食一样全放在地上,整整三大垛。馆长问我书的作者是谁?哪个出版社?我一问三不知。馆长介绍我认识了一位专讲外国文学的教授。那教授肯定地告诉我:是有这样一本书,不过书名不叫《空中无脚飞行将军》,而是叫《一个真正的人》。那位老教授还说:“‘文化大革命’烧了好多书,这本书有没有很难说了。半年后,校图书馆馆长告诉我“还真没有那本书”。不过我并没有失望,我要用阿历克赛精神来找这本书。只要坚持找下去,一定能找到它,我想。
  参加工作后,我因公务经常出差。每到一地,我就去新华书店去逛旧书摊,细心查找那本书。可以说国内几家大的书店、大的书市都去过了。有一年我去俄罗斯考察,我也先查问那本书,由于我的外语水平太差,无法与之交流,加之行程太紧,再一次铩羽而归。有人说:苏联已经不存在了,苏联过去的书还能存在吗?我承认他讲的有道理。可是我还执拗地认为:只要坚持找下去,那本书只会离我越来越近、不会越来越远。
  1999年5月3日一早,我妻子与我讲,电力研究院要搬家,图书室里的旧书要当废品卖掉,你看有无你需要的书?她不经意的一句话,如同一道闪电令我眼前一亮,我几乎不假思索地喊出来:那书在那里!这个判断来得如此迅捷,连我自己都惊奇。因为电力研究院是搞电的,图书室里会有文学类图书吗?那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净是些书虫子,他们会放过这样的好机会?可我还是相信那书就在那里。我迅速赶到研究院,上到一座老楼的二层,我妻子指着说“到了”。我一看房间门朝北开着,里边已经有好多人在弯腰忙碌着,我紧两步地走过去,令我难以置信的现象出现了:在门口一堆书的最上面,一本书面正向着我。我几乎是扑上去的,紧紧将书抓在手里。我捏捏书、翻翻看,一切真实无疑了,兴奋得将书放到嘴边轻吻起来。
30年了,第一次完整地看到那本书:那书名也不是教授说的六个字,而是只有四个字,叫《真正的人》。封面是浅蓝色的,封面图案是位人物素描像,他头戴飞行帽、斜挎着一个飞行包,手正在系手套,眼正望着远方,看那动作是准备登机的。这位“真正的人”的全名叫:阿历克赛?密列西叶夫,作者是苏联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鲍?波列伏依,全书380页,字是繁体的,连纸张的颜色都与记忆中的一样,就是30年前看过的那个版本。
  我将这书取回后,没有插到书架上,而是拿到我办公室,放进上层抽屉里。每当我拉开抽屉,就能看到这本书。我期望这本书继续启迪我的人生,激励我的灵魂,努力超越自己,做一个真正的人。
  (作者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