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11专题汇总 > 读书节 > 焦点新闻

“我的读书故事”三等奖作品

2011-04-20 18:20:00    作者:   来源:大众网  

书香不令尘俗生
李建明

  十几岁那会儿,刚迷上读书,曾暗发宏愿:读尽天下书、悟透人间事。几年后终于明白,世上的书并不全在新华书店的柜台上,只好放弃蚂蚁绊大象的念头。
  自己的无知者无畏固然可笑,但细究起来,普通人一生究竟能读多少书?丛书《一生的读书计划》做过估算:一个活99岁的人,从6岁开始每天读书2小时,每小时读2万字,假设一本书30万字,一生的阅读量不过4500多本,而中国国家图书馆1998年的藏书量就已达2180万册……如此看来,倘若今天有人恪守《颜氏家训》“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之言,即便轮回万代也只能保持沉默了。
  生也有涯,书海无涯,究竟该读哪些书?读经典、读好书、读有用之书,这似乎属于常识。我上大学之前,独立思考能力弱,很迷信大师教导、专家指南,可惜何谓经典、何谓好书、何谓有用之书,实在众说纷纭。比如“国学”,胡适曾写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只为普通青年人想得一点系统的国学知识人设想”,开列图书180多部。金克木在《书读完了》里说:中国古书中,古代读书人几乎无人不读的书必须读,这样的书无非就是《易》、《诗》、《书》、《春秋》、《左传》、《礼记》、《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而鲁迅回答《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时主张:“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这些说法,看着都有理,到底该听谁的?治丝益棼,纠结良久,才逐渐明白:读什么书,一人一个标准,各有各的嗜好,还是尊重自己多年养成的兴趣吧。
  说起我的兴趣,很惭愧,不够广博,始终在人文社科领域,特别是文史哲三科。刚读书时迷历史,小学没毕业,买的第一部“大人书”便是《昏君传》。中学时迷文学,曾在期末考试前偷读巴金小说《家》,考试成绩居然进步了10名;上大学读中文系,读小说终于成了“正业”。读研时对西方哲学产生兴趣,柏拉图、康德、海德格尔、福柯,看得津津有味,丝毫不觉枯燥。读书读到“一瓶不满半瓶有余”的时候,我曾滋生一种功利心态:读书要转化为现实功利需要,至少要显示自己谈吐不凡,好像春秋时期的君子,张口《诗》闭口《书》。好在读书越多,越能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功利性夸耀,实在是无知的表现。一个人的读书目的可能是多元的,这些多元的目的可以有主有次,当然也不排除功利性,然而过分突出功利性,是仅仅把读书作为手段,不容易体验读书本身的乐趣。事事必求读以致用,结果常为读以致庸。
  对我而言,读什么书,看兴趣。怎么读,也看兴趣。有兴趣,才有乐趣,愉快是基本标准。愉快在方法上的体现,就是用多种态度读书,用不同的态度读不同的书。我常用的态度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休闲的态度。翻着或新或旧或软或硬或墨香浓郁或霉气冲天的书,或坐或躺,或站或走,随手拿放,多管齐下也可,潮起潮落无妨。不论小说、历史还是哲学,也不论作者名头多响、作品名声多大,只饶有趣味地去读,尽可能避免先见。我很欣赏陶渊明之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己习惯边读边写,把阅读中发现的精彩字、词、句写在废纸上,有了感想,不待琢磨便率尔操觚,随手写在书页的眉脚侧边,发现错误也直接改上,这便是我实践的“每有会意”。读书人有时好追求“微言大义”,痴迷什么就抬高什么,硬要把大千世界塞进一本书里,导致过度阐释、意义泛滥。我看过一部影印的清代评点本《西游记》,通篇以《大学》解读《西游记》,甚至每一回都能对应《大学》中的一句话,可谓牵强附会、迂腐至极,我常引以为戒,提醒自己“读深易、读浅难”,这便是我理解的“不求甚解”。
  另一种是研究的态度。研究似乎意味着枯燥,皓首穷经,百无一用。研究的态度当然不是没有乐趣,而是这乐趣来得辛苦。这时的读书好比喝白开水,喝多了肚子胀,水脏了闹肚子,良性循环才健康。上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曾在一门课上开列了50部小说(大部分是长篇),要求半年内读完,有的小说实在无趣,却也只能硬着头皮完成任务。伊索寓言里有个故事:饥饿的狗为了吃到河里泡着的兽皮,先去喝河里的水,结果肚子胀破了。这种读书法,如果把握不当、走火入魔,下场就像这条饥饿的狗。因此我只对极少数书,比如我认为的西方哲学经典,采取研究的态度。虽说读书不必崇拜,但人应当承认,真正经受住历史考验的经典,代表了人类精神世界曾经企及的高度。阅读它们,意味着对日常经验、既定思维的挑战;对之精读、细读,手到口到心到笔到,是对人类精神境界的尊重。用研究的态度读有挑战性的书,时机很有趣:心无旁骛、神清气爽时固然不错,但在思维一团糟时,效果往往意想不到,因为有挑战才有助于理顺混乱的思维、跳出原有的思维,据说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时做数学题休息大脑,道理大概如此吧。
  书的世界,终究是人的世界。读书,往往意味着交谈。因此,无论休闲还是研究,我都尽量坚持“无立场”,这种方法得自赵汀阳,也即 “超越对任何观点的固执,直面问题本身……剥夺任何观点的绝对价值或者价值优先性,在什么地方该用什么立场要由问题说了算”。“无立场”的读书带给我的主要收获:一是寻找思想的快乐,把书当做朋友,在对话中争辩,在争辩中思考,不求真理的完成,但存同情之理解。二是体悟语言之美妙,把书当做自然,在欣赏中陶醉,在陶醉中体验,不求景观的完满,但存超越之理想。
  总之,我最大的爱好是读书,最大的乐趣也是读书。周国平说:“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我大概属于前者,因为悟性不高。宋人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也无此境界,因为勤奋不够。虽然如此,读书已经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如盐入水,如影相随。
自己这辈子,能读4500本书吗?努力吧。
  (作者单位:省委组织部)

王晓亮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