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工艺:藤编与竹编(图)

2011-12-20 20:14: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藤编;竹编;侗族;菜篮;蚱蜢;稻谷;盐巴;竹器
[提要] 七十二寨侗族是榕江县侗族支系的一支,居住在乐里、仁里、平阳等乡镇的村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七十二寨侗族的藤编和竹编更是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种类繁多,工艺讲究,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又是一种民族工艺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侗族竹编

  七十二寨侗族是榕江县侗族支系的一支,居住在乐里、仁里、平阳等乡镇的村寨,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七十二寨侗族的藤编和竹编更是独具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其种类繁多,工艺讲究,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又是一种民族工艺品,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七十二寨有许多擅长藤编和竹编的能工巧匠。各自然寨都种有许多的绵竹、毛竹、南竹等,坡上生长有黄藤(当地群众叫秧篮藤),这些都是编织器具的好材料。编织这些器具,一要眼法,二要手法。编织的纹路花样多,各种器具的形状五花八门。

  藤编的器具有秧篮、菜篮、酒壶等。秧篮、菜篮为圆形,形状像个盆,秧篮和洗脚盆一般大小,群众搞农业生产用来担东西;菜篮大像洗脸盆,有一根藤条绞编成的圆弧形手把,两端联系篮子的部份是“丫”字形,群众用来装蔬菜。藤编的酒壶材料大小均匀,非常讲究,工艺精细,用小竹筒做壶嘴,装酒时,滴酒不漏,也经得碰撞。竹编的器具非常多,用途多种多样。种类较奇特的有拖筢、饭幽、盐篓、焙笼、蚱蜢篓等;其它的竹器还有簸箕、米筛、糠筛、晒席、撮箕、荒箕、秧篮、箩筐、瓢篓、镰刀篓、斗篷、筷笼篓、炕篮、捞箕、花篮、菜篮、夹篮、礼篮、烘罩、抗罩、鸭笼、鸡笼、猪笼、鸟笼(关雪雕等鸟)、画眉笼、鱼笼、鱼转(一种捕鱼工具)、泥鳅转(捕泥鳅、黄鳝工具)、约子(一种纺织工具)等。

  编织这些竹器,从选择材料到破篾到编织,每一道工细都非常讲究。破的篾有粗有细,有薄有厚。编织时要把握篾的走势和弯曲的程度。拖筢的口近似一个弓形,往尾部逐步缩小,篾细而比较均匀,编的篾稀疏,纹路好看,可用来在河里、田里搂鱼,搂葫漂(葫萍)等。饭幽的篾破得薄而光滑,编得比较严密,装水也不漏,形状像个方形盒子,有底和盖,用一根索子穿好背在身上,侗家人出远门或去坡上干活时用来装饭菜带去做饷午饭。

  盐篓的编织和形状几乎和饭幽相同,只是上方有个能伸手进去的口,口上方有一个延伸出来的罩檐,起到挡灰尘的作用,侗族群众用来装盐巴吊在火堂边,盐巴又干燥又卫生。焙笼有多高,横截面积有像筛子大,下部与上部之间处缩小,上部略鼓,中间是凸起来而又底于口面的一个圆台体夹心,与两边有夹缝,两侧有竹篾环,便于搬动。庄稼人用它装上稻谷,下面放一钵火将稻谷烘焙干。蚱蜢篓是一个口略敞中间鼓起来的锥形,像拳头般大,口还安有倒须,养鸟人将它与镰刀篓索系在一起,吊在腰右侧,用来装蚱蜢、蟋蟀等虫子来喂鸟。

  七十二寨的藤编和竹编在本县和周边县的农村集市,都有一定的市场,倍受客商们的亲睐,是当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渠道。这些种类繁多的藤编和竹编器具,都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进一步开发七十二寨侗族的藤编和竹编,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