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鱼皮

2011-07-30 18:01:00     作者:    来源: 国际在线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鱼皮衣;玉米面;赫哲族;街津口;百科探秘;皮子;渔猎;文化村
[提要] 赫哲族在我国的人口数只有四千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人世代生活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有“鱼皮部落”的别称。赫哲人是我国唯一掌握着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民族。

  赫哲族在我国的人口数只有四千多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赫哲人世代生活在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夏捕鱼、冬打猎,有“鱼皮部落”的别称。赫哲人是我国唯一掌握着用鱼皮制作服装的民族。

  赫哲族聚居的街津口并不是一个闭塞的地方,这里的旅游业方兴未艾,政府十分注重对旅游产业的开发,建立了赫哲族文化村。随着街津口旅游业的兴起,各种鱼皮制品一下子成了街津口特有的旅游纪念品,这也影响到了鱼皮衣。在街津口,曾经有外地来的收藏者以六千元的价格收购了一件鱼皮衣,这让还掌握这种技艺的赫哲人挖到了第一桶金。

剥鱼皮

  记者找到了制作鱼皮衣的艺人尤文凤,想看看制作过程。既然是鱼皮衣,就要扒鱼皮,尤文凤的丈夫老付是扒鱼皮的高手,特意来为我们展示一把扒鱼皮的技艺。老付剥鱼皮时说这鱼不行了。我们买来的这条鱼给老付带来了一些麻烦,鱼不新鲜,大概是存放时间过长,鱼肉和鱼皮粘连在一起。

  好在鱼不新鲜了对皮子没有什么影响,就是扒的时候比较费劲,要是好鱼,扒的时候皮上不会带许多肉。

  老付扒鱼皮时换了一把木头刀,这种用竹子或者桦木做的刀既厚实又锋利,扒起鱼皮来,不伤皮子。虽然鱼皮上带了些鱼肉,但还是飞快的扒下两张鱼皮来。

揉搓鱼皮去鳞

  随后尤文凤用铁刀把鱼皮上残留的鱼肉一一清理干净,将鱼皮贴在门上风干,这要一夜时间才行。经过一晚上,门板上已经风干的鱼皮硬得象块板子,这样的硬度是绝对不可能作为衣料的,风干的鱼皮要怎么才能变得柔软如丝绒一样呢?

  这时,尤文凤让记者帮她抬出一台铡刀一样的东西,说一会要用,然后拿出一包东西,打开一看,竟然是玉米面,这东西难不成也是做鱼皮衣的原料?

尤文风把鱼皮贴在门上

用玉米面为鱼皮去油防腐

  只见尤文凤把玉米面撒在风干的鱼皮上,据说这种方法传统悠久,自古沿用。

  玉米面可以吸收鱼皮上的油,起到去油的作用,另外,玉米面的细小颗粒可以把鱼鳞硌掉。

  鱼皮包上玉米面后就放在刚才的铡刀上扎压。铡刀是木制的,上下有锯齿,鱼皮在锯齿间被翻转压扎,而裹在鱼皮里的玉米面这时就会发挥它独到的作用了。扎皮子这活得两个人干,是个体力活,辛苦活,记者干了十分钟就汗流浃背了,尤文凤说,轧皮子的时候就得找年轻有劲的小伙子,要是十来张皮子放到一块,得扎半个小时,两个小伙子每人只扎十五分钟,都累得够呛。

  轧好的皮子还得用手把鱼鳞搓掉才行,经过揉搓后的鱼皮变得非常柔软,而且异常结实,就算是两个成人也无法拽断它。我们买来的鱼只制作出来两张鱼皮,还不够做只鞋子。不过,我们总算见识了完整的制作工艺。

  早先的赫哲人没有棉麻织物,只有鱼皮兽皮,因此聪慧的赫哲人发明了用鱼皮制衣的技艺。但是,制作鱼皮衣的传统正在一点点的改变着。缝制鱼皮衣的棉线是现在才使用的,赫哲人最早没有棉花,因此所有的制衣原料都来自渔猎中可以得到的物品。从小小棉线的使用,到渔猎生活的远去,赫哲人的生活改变得如此巨大,鱼皮衣再也不会出现在赫哲人的日常生活中了。

一套鱼皮衣裙

  (中央电视台《百科探秘》栏目“中国记忆”节目组供稿)

马震

editor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