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民间舞蹈

2011-12-14 15:11: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哈尼族服饰;哈尼族舞蹈;民间舞蹈;打平伙;鬼舞;汉族舞蹈;祭龙节
[提要] 易门县哈尼族聚居在浦贝区朋多哈尼族乡和绿汁区绿汁乡及小街区普厂乡下普厂村。  大朋多前辈“花鼓”艺人段学、段开秀与草箐的李自发、小革鲊的何春泰等彝族“花鼓”艺人同一师传。

  易门县哈尼族聚居在浦贝区朋多哈尼族乡和绿汁区绿汁乡及小街区普厂乡下普厂村。

  易门哈尼族自称“窝泥”。明朝时还称“翰泥”(清道光《续修易门县志·种人》)。解放后,根据本民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呼哈尼族。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易门境内哈尼族,共同使用哈爱方言并带本地土语。

  哈尼族历史悠久,“源于古代的羌族,据汉文史籍记载,氏羌族群原游牧于青藏高原,后逐渐向南迁徙,散布到川西南和滇北等广大地区”(《云南少数民族》第82页)。

  易门哈尼族由两个地方迁徙而来。绿汁江流域的哈尼族,从双柏杨为庄一带移居来。朋多乡的哈尼族,大部份祖籍大理。

  大朋多清故段登甲,生于康熙丙申年(公元1716年),殁于乾隆庚戍年(公元1790年),其墓志铭言:“原祖籍居住于大理人氏,后移居安宁洲洋塘暂住,数代后又迁于晋宁州段戚村住坐数十余代。幸天默佑,人烟繁多。不但耕者有人,读者有人,而贸易忠也有人,我始丕高义高二通工贸易×客游,行至易门勋庄大朋多,见其土沃,心减遽落业于此处焉。想今之受此福者亦其始祖之经营拮据耳,迨今将辈。……”。又“明故始祖段发兴”(乳名阿道),生于明万历二年(公元1575年)殁于崇桢十一年(公元1639年)。其墓志铭道:“系出晋宁州段戚村人。于万历十二年贸易至易邑大朋多,见其土厚水深,遂落业习农。性质英敏,朝夕勤俭,开草开荒,不数年而家道渐裕。幸生一子名阿波;阿波生于一子名瑜;瑜又生四子,长名阿厦,次名阿孟,三名阿者,四名阿成。皆能继公之志而述公之事,倍可垂光奕业德云仍者也,迄今二百有余年矣。”较为清楚地记述了易门大朋多哈尼族的迁居历史。 易门哈尼族居住的扒河、绿汁江流域,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粮食主产稻谷、包谷、小麦、蚕豆。经济作物有甘蔗、烤烟,花生、葵花籽等。

  哈尼族过去皆住土掌房和草房。现在,大多数人家已盖起了新瓦房。 哈尼族主要信仰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祭路、祭龙、祭水是祭祀的主要内容。其中每年阴历二月初二的祭龙节较为突出,除文革期间外,祭龙活动沿袭至今。

  祭龙活动在土主山和龙树前进行。是日,村内务户集资杀猪宰羊,燃香放炮,祭龙祭水,祈求全村人畜兴旺,免遭灾难。祭毕,全村人用祭品打平伙。

  易门哈尼族的丧葬,历史上是行火葬。“葬无棺……忽泣忽饮三日采松为架焚而葬其骨。”(清道光《续修易门县志·种人》)后来,渐行木棺土葬。

  哈尼族谁家有人去世,要立即鸣枪报丧,并请贝玛到家中念经。贝玛先将两只鸡敲头致死始诵经,意思是让鸡驮着死者之魂,渡过西罗麻海,回到遥远的祖先居住地,与祖先共同生活。接着贝玛又背诵死者家谱,追溯七代,以让死者归宗。葬礼视给死者多宰三牲为隆重,意思是有三牲,死者九泉下才好渡日。土黄天不兴动土,逢丧事只得将死者遗体密封家中,土黄结束才发送上山。

  哈尼族每一姓都有本姓的坟山。择坟山较为认真,要请地师看地脉,看风水。坟山确定后,要点新坟。即:挖好坟坑,在坑底撒上拌合的雄黄和玉米,接着在坑底再挖一个小坑,将一个盛满清水并装有一对活鱼的新陶罐埋于内,最后才葬死者棺木。死者葬后,多仿汉俗,兴建坟堆,造墓立碑,纂刻铭文。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