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文化的守护者毕桪

2011-08-30 21:26: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哈萨克族 文化 守护者
[提要] 沉浸于阿肯优美弹唱中的人,很少想到弹唱背后的故事;感慨萨满激越舞姿的人,很少念及能否再次目睹。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能欣赏到这些民族的瑰宝,除了要感谢本身拥有这些特殊技能的文化传承人,还要感谢那些掩在辉煌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家、学者。
    沉浸于阿肯优美弹唱中的人,很少想到弹唱背后的故事;感慨萨满激越舞姿的人,很少念及能否再次目睹。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能欣赏到这些民族的瑰宝,除了要感谢本身拥有这些特殊技能的文化传承人,还要感谢那些掩在辉煌背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专家、学者。

  中央民族大学的毕桪教授就是其中之一。这位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汉族学者,多年以来,一直在关注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并且亲身参与了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在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欣闻毕桪教授要来参加此次“首届中国哈萨克文化学术研讨会”,记者于7月9日在伊宁市桃园大酒店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在大会的休息间隙见到了毕桪教授。头发花白的他,穿一件白色衬衣,配一条黑色的棉裤,戴着黑色边框的深度近视镜,浑身透着一股学者的儒雅和温敦。后来的采访证实,他还是一个血性之人。

  说起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授的眼里闪着精光,嘴角始终带着微笑,娓娓地说着,柔和的语气像是在呵护着一个婴孩:“新疆地处西部边陲,民族风情浓郁,物华天宝。哈萨克文化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一朵奇葩。哈萨克族的传统手工艺、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表演艺术以及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等都很有特色。单单是哈萨克妇女的挑花、刺花、落花、补花、嵌花、锻花、贴边花技艺就让人汗颜。如果能将它充分挖掘,对我国的服装和丝织品的加工、出口将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

  说到这里,教授猛地一拳砸在沙发的扶手上,额头的皱纹剧烈的纠集在一起,满眼的愤怒,恨恨地咬着牙说:“为什么?为什么?”

  记者对教授这突如其来的表现吃了一惊:什么为什么?是什么让他有如此大的反应?

  半晌,教授一言未发。缓缓地,他恢复了先前的平静。但随即,眼眶又被哀伤填满,一脸的伤感和无奈。他从衣袋里拿出一盒烟,久久地嗅着,缓缓地说:“这么多美好的东西,本应百花斗妍的,现实却是我们用遗产二字来称谓它们。孔额尔是哈萨克民间乐曲当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乐曲形式,有系统的套数、轻快的节奏和丰富的乐章,流散于民间的孔额尔共包括62部,目前收集到的只有10部。这是多么的悲哀呀!”说到这里,他的心情很不好,“啪”的一声,香烟撞在一旁桌上的水杯上,迅疾弹了回来。

  他接着说道:“由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很大一部分的非物质文化要么遭遗忘,濒临绝灭;要么被商业化,失掉了本色。这让人很痛心。”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说舞蹈。哈萨克舞蹈表现着哈萨克文化的价值体系,体现着哈萨克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以及哈萨克民众观察和理解事物的特殊角度和方式。经商人包装过的哈萨克舞蹈就失去了这些最重要的东西,破坏文化的同时,也破坏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对此,每个专家、学者都很痛心。

  他没有再说下去,只是默默地点着一根烟,狠狠地吸着,低着头,眉头紧锁。吸到一半,眉头才渐渐地舒展开。暮然,他似有所顿悟,猛一抬头,迅速地说:“所以,我们学者要努力地工作。在哈萨克文化的保护上,我们位置处在中间,起一个沟通的桥梁作用:一方面要为政府官员的决策提供切实的依据;另一方面要向大众宣传。仅仅是学者在绞尽脑汁的研究,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总体来说就是引导,使大众在思想上有所感觉,行动上有所反应。因为经济发展和文化原生态之间的矛盾回避不了,也阻止不了,只能引导,尽量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谈起当下的工作,他是这样说的:“首先最重要的是做好普查工作,我们必须对我们保护的对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尤其是对那些有代表性的、濒危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工作要尽快开展。错过了,就是永远的遗憾。另外,就是要充分调动民间的力量,文化为什么能够数千年绵延不绝的延续?就是因为民间的保护,要让老百姓懂得保护文化就是在保护自己。”

  看到白发苍苍的阿吾里汗教授从眼前走过,他环顾一下周围的老同行,脸上平添了几分沧桑,眼中满是无奈。为了调节一下气氛,记者笑着说:“您身体很好,看起来很硬朗。”他笑笑,说:“我们已经老了,主要就靠他们年轻人了。”说完,他收起了笑容,一脸的郑重:“年轻人有活力,这一点很好。但是,因为他们太年轻,所以在重要性上认识不够,在研究方法上还不够科学,下研究结论时不够慎重。政府应该多多培养他们,我们老一代要多给他们帮助,告诉他们要尊重文化的传承人,要注重本土化研究。让他们更好、更快的成长。”对于这一点,记者在年轻学者那里得到了验证。原来,他不远千里,把本领域的很多最新研究成果的出版物从北京带到伊犁,无偿地送给与会的年轻学者。深夜,他还在与年轻学者交流,关注年轻学者的研究进展。伊犁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陈江琼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大会又要开始了。临走,他语重心长地说:“文化遗产是一种民族精神,是先人对所处生存环境适应的成果,是先人留给后人的财富,为后人提供持续发展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经验,它能增强族群的认同感,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我们一定要做好啊!”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