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行程:那拉提草原上感受不一样的哈萨克族

2011-08-17 16:53:00     作者: 施晓亮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那拉提草原 哈萨克族 感受 党旗漫卷中国红 大众网
[提要] 16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报道团离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前往200多公里之外的新源县,准备采访哈萨克族的乌孙国的一个文化研究者。

    大众网--联通3G伊宁8月17日报道(特派记者 施晓亮)16日,“党旗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式采风报道团离开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前往200多公里之外的新源县,准备采访哈萨克族的乌孙国的一个文化研究者。
  新源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伊犁河谷东端,久负盛名的那拉提草原坐落于此。这里是真正的哈萨克族的家乡,是哈萨克族的大本营。采访团将通过精彩的图文视频报道让网友们认识一个你所不了解的哈萨克族。
  作为合作媒体之一的济南经济广播电台,除了全程报道采风活动详情之外,也会每天固定连线采访活动参与者之一大众网特约记者施晓亮。

    主持人:不想束缚。
    主持人:非想旅行。
    主持人:我是非想主播郑再。
    主持人:我是非想主播CC。
    主持人:接下来进入非想旅行日记,有请我们的非想达人施晓亮,晓亮你好。
    施晓亮:你好,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施晓亮。
    主持人:我刚才看你传了好多关于乌兹别克的一些内容,还有家庭的一些合照,还有一个乌兹别克的小朋友,真的是非常可爱,我也是转到了我们的微博上。现在是继续采访他们的民族吗?
    施晓亮:发的照片是我这几天刚刚上网稍微方便一点,发了稍多了一些,我觉得发得百不及一。前面也不仅仅是乌兹别克的,其实在伊宁市采访了5个民族,俄罗斯、塔塔尔、乌兹别克、锡伯族、哈萨克。我昨天晚上已经离开了伊宁市,来到200多公里之外的新源县。这个地方是哈萨克族的大本营,这边有著名的那拉提草原。我今天上午就整理一下照片,下午就开始对真正的哈萨克族,在哈萨克族的大本营、老巢里来采访哈萨克族的乌孙国的一个文化研究者。当然他把哈萨克的历史和文化融入到一台大的节目中,他这个节目不是在舞台上的,是在那拉提草原上实景演出。那拉提是新疆最著名的景点之一,在若干年前就修了一个飞机场,可以说它是新疆最著名的、被极力向外推荐的一个。这边就是马上民族哈萨克族,他祖祖辈辈的牧场。我们在这边通过采访,来让大家认识一个你所不了解的哈萨克族。
    主持人:现在信号稍微有一点不好,是在家里面还是在路上?
    施晓亮:现在没有,现在我觉得我这边的信号是满的。
    主持人:现在很好了。
    施晓亮:现在是在草原边上的宾馆里,在宾馆中,我们利用能够上网的条件,先集中的发一下稿子,整理一下照片。另外主要是每个月的15号,今天已经晚了一点,今天已经16号了,每个月的15号,小记者施哲莹她给大众报业集团的一个刊物来传稿子。上一期,就是上个月15号我们行走了不到三周的时候,她把前三周的照片以及她写的东西,发给了这个刊物的主编。这个主编原来是在齐鲁周刊,算是我的兵,叫吴磊,我们曾经是同事。他的刊物发出来之后,事先传的稿子没有给我看,莹莹就自个儿写完之后就自个儿发给吴主编了。出来之后,很多朋友就给我打电话,说看到你女儿的文章了。在铜版纸的一个大画报上、大刊物上,花了七个页。这一期给她留了十个页,就是她需要整理的图片、文字、她的一些收获、感受就会更多一些。大家如果感兴趣,也可以有机会看一下。
    主持人:好的,我们昨天听你说,有一个面包房你要去,然后我们在你的微博上也看到了,你是去到了这个面包房吗?是哪一个民族的面包房?
    施晓亮:俄罗斯族。我们所说的俄罗斯族,在电影上《列宁1918》,以及老的苏联电影上,黑白片子上,我们这个年龄有一句很熟悉的话,列宁说,一切都会有的,面包也会有的。就说这个面包,面包就相当于俄罗斯人的馒头,它就是他们的一日三餐离不开的。他们叫列巴,就是大列巴。
    这个大列巴的烤制,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它还是用柴火,在一个大的烤制炉里面,用木柴来烤制。里边什么添加剂都不加,列巴也不加糖、也不加其它的东西,完全是用啤酒花来发酵,也不用酵母。所以说发酵得比较慢,整个发酵的过程长达四五个小时,烤制的过程四五个小时,还有揉面、和面,整个下来是一夜,整个要烤一夜才能出来。我们临走的时候,就是昨天临走的时候,就买了很多列巴。它的面包是分类的,主食面包叫列巴,然后还有一些加果酱,它不是果酱,是自己用杏子,就是当地产的一种杏做的杏酱,非常香,酸酸的、甜甜的味道。还有一种是长长的面包,就是你图片上看到的那个长面包,它不是列巴,它是一种里边带着葡萄干、核桃仁、花生等等。
    主持人:五仁面包。
    施晓亮:很多馅料的这么一种面包,他说了一个很拗口的名字,我记不住了。它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做出最传统的口味,整个伊宁市就只有这一家人在做这个俄罗斯的面包,这个列巴。每天顾客是络绎不绝,我们在采访拍摄的时候,不断有顾客去买,一买就会买很多很多。因为他刚烤制出来的我说的杏酱的那个,出来特别热,那个杏酱还处于那种流质的,还是热乎的,所以它没法切。没法切,他们就说你们先去采访,因为我们要去采访一个乌兹别克家庭,他就说你们先去采访,下午离开之前,到这边来,我给你留,你要几块?你要一块还是两块?它一块挺大的,我就说留一块吧,他说因为不早跟他说的话,那它很快就没了,就是烤制出来几个小时之内就都卖光了。结果非常遗憾,我昨天采访完乌兹别克家庭,又到哈萨克歌舞团,就是这个伊犁州的歌舞团,他们专门为我们准备了保留节目,15个保留节目,在他们的排练厅里面为我们演出。本来说是一个多小时,结果演了两个多小时,事后我们又采访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叫六十二阔恩尔,有这么一种艺术形式。我们采访的那个歌手又特别认真,说不要在团里采访,这边环境不好,把我们领到伊犁河谷畔的一个哈萨克帐包前面,一片松林、一片草地,在那边又正好碰上他的几个徒弟,我们本来想录一首歌,就几分钟的事,结果又录了大概有半个多小时、一个小时,然后又跟我们喝马奶,又吃饭,非常晚,弄完之后天色晚了。我们弄完之后赶到那拉提草原,途中还有三个小时的行程,就没有时间再回到城里去面包房买这个有杏酱的大面包。所以我们四种面包只买了三种,口味还是缺了一种,有小小的遗憾。
    再有一个就是俄罗斯族,我前几天,我们这几个民族每天是交叉采访的,去采访俄罗斯族的时候,礼拜六、礼拜天都找不到人,有人说他们都是关门,他紧挨着原来老教堂的地方,有一个修手风琴的面包店。但是礼拜六去的时候也关门,礼拜天也关门,到时候我们礼拜天到新教堂采访的时候,新教堂的人说其实他们在家,在家里或者出去玩玩,或者在家里跟孩子一块休息一下,都不上班。我们想,本来计划礼拜一上午就要离开,就要到新源县那拉提草原,结果我去了以后,他们说你们明天吧,礼拜一来,我们今天都不上班。我就说我们明天就要走了,比较急,到上班我们去拍一下吧。他说天大的事也不去,礼拜六、礼拜天是休息,就是天赋人权。
    实际上在我看来,他们的生活其实还都是蛮紧张的,他们干的无论是修手风琴还是烤面包,都是出的一份苦力,挣的一份辛苦钱。但是对于他们来讲,并不辛苦。因为他们可能也就是6小时或者几小时工作制,工作完了之后就休息了,然后礼拜六、礼拜天根本也不上班。礼拜五烤完,他是每礼拜一、三、五烤面包,然后就能卖到礼拜五。礼拜五如果烤完之后,很快就卖完了,礼拜五也不上班了,整个就会歇三天,他们认为惺松的快乐,才是最大的快乐。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想得开、非常会生活,尽管他们的收入并不多,因为我看到他们的房屋门前都挂着享受低保的牌子,收入其实非常少,但是生活得非常快乐。
    主持人:我觉得这也是他们这个民族的一大特色,以快乐最为重要。我们看到你微博上贴了非常多丰富的行程,我们好像觉得你昨天说不是去采访了一个,给你们保留了15个节目的一个剧团嘛,那个有什么要跟我们分享的吗?
    施晓亮:其实这个剧团没有太多可说的,剧团都是舞台化的,团长非常热情,然后让我们去把他们看家的节目,大概有15个节目,都拿出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拍摄。结果拍下来之后,我觉得从所有的民间整理出来,它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这些总结出来的歌曲,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我经过草原之后,我就是听着腾格尔的歌曲太不好听了、太难听了。任何一个汉子,包括蒙古摔跤,也就是博克手,他们酒后随口唱出来的歌曲都比腾格尔那个好听的多。也一样,所有的我见过的这些少数民族,他们少数民族的歌手经过中央音乐学院或者哪个学院深造以后,搀杂了一些美声,所谓一些比较学院派的东西,就都不好听了。真正在本民族生活的这些生活中演唱的这些民间的歌手,甚至随便一个民间的普通的老百姓他唱出来的歌曲,都是原汁原味的,都是非常好听。
    我刚才在节目开始之前,我给郑再发短信,要他的QQ号、邮箱,我给他传了一个歌曲,今天可能不太方便放。
    主持人:对,明天我们有机会。
    施晓亮:有机会你们播放一下、听一下,这个就是我用一个采访笔、录音笔录下来的,音质可能并不好,这个老人是一个乌兹别克老人,他是60多岁了,他是用本民族的一种约期,叫都达尔,唱了两首爱情的歌曲,一个叫《嗨,月亮》,一首叫《黑眼睛》。尽管我们听不懂这个歌词,但是老人苍凉的音色以及写满沧桑的脸、那种表情,然后在他传统的乌兹别克的房子里,盘腿坐在地上,因为他没有床,进门就是一个大地毯,坐在那儿为我们弹唱的时候,所有的人都陶醉了。他弹唱得非常认真,我们听得也非常陶醉。就是像这种民间的音乐,它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而所有从生活中提炼、总结出来的音乐,尽管我们城市的人听着非常好听,但是当你真正听过他这个原汁原味、原始状态的这些歌曲以后,你就觉得那些根本不值一提了。所有的民族的音乐都是这个样子,比如说我此前节目中曾经说过,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歌曲很多,像赫哲族的《乌苏里船歌》,到赫哲族听过他们传唱的那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那些民间的歌手唱过之后,《乌苏里船歌》就算不上什么了。像佤族的《阿佤人民爱唱歌》,你们会觉得很好听,但是当你听到“加玲加玲塞……”这些歌它一定会比总结出来的歌词和歌曲,曲调要好听的多。另外一个,用母语长出来的,一定比翻译成汉语的要有韵味百倍、千倍。
    主持人:我们非常能够理解你的感受,同时我们也非常羡慕你能够现场去领略那种原汁原味的民族的风情。我们也希望你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一起分享所有民族的原汁原味的东西,好吗?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连线到这里,晓亮。
    施晓亮:因为每天时间就会感觉到越来越短。采访的东西,就是感受到的这些东西,能给大家分享的百不及一。
    主持人:好,再次感谢我们的晓亮。如果说我们大家想听到晓亮与我们每天的非想的连线,可以登录到大众网的专栏进行查询。同样,大众网也是有关于晓亮的一些详细资料,再次感谢晓亮,晓亮再见。

魏鹏

editor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