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总览

2011-12-21 21:40: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独居石;大米制品;沙虫干;玻璃砂;作业种类;总览;唱哈节
[提要] 1944年初,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京族男子上身穿窄袖坦胸对襟上衣,下摆长及膝盖,束腰带,下身穿宽松式长裤。

  一、京族概述

  京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根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结果,京族有人口18749人(1990年统计)。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市江平镇的巫头、澫尾、山心三个海岛,即俗称的“京族三岛”上,其余与汉族、壮族、瑶族同胞杂居于江平镇的潭吉、红坎、恒望、寨头、壶村等地。

  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从16世纪开始,京族的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最早迁来的一批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了。京族在历史上曾经自称“京”、“越”或“安南”,在解放初期曾经统称为“越族”,1958年5月建立东兴各族自治县时,根据其历史、语言、文化特点、生活习俗和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关于京族先祖迁居三岛的原委经过缺乏专门的史料记载。根据清朝光绪元年澫尾岛京族定立的村约中称:“承先祖父洪顺三年(1511年),贯在涂山,漂流出到......立居乡邑。壹社两村,各有亭祠”,这一记载可称为有关京族祖先迁居一事的最早,同时也是最为可靠的记载。

  京族从越南涂山一带迁移到我国平江地区以前,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迁入平江后,由于原有的京族、汉族地址阶级的剥削压迫,加剧了贫福分化,封建文化也因此而得到确立和巩固。

  二、京族的语言文字

  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京语,与越南语言基本相同,但有大量的汉语借词,在语音和语法方面也小有差异。京族语言的系属也尚未确定。

  京族没有本民族自己的文字,汉字是京族一直使用的书面工具。京族的先辈曾仿效汉字创造过一种“喃字”。他们把喃字与汉字一起合用,用来写经书、记歌谣以及书写文献,形成一种书面工具,但由于这种文字的数量有限,所以多与汉字混合使用,流通范围也有限,一般只在文献、经书和歌本中使用,没有成为通行文字,至今只有很少的人可以认识这种文字。

  三、京族的生产技术

  京族以渔业生产为主,农耕为辅。属沿海渔业和农耕混合的经济文化类型。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京族主要从事浅海曳网渔业和杂渔业。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至于挖沙虫、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属于较简单的小海作业了。由于各京族聚居地所处的地理条件的差异,从事作业种类也有所不同。澫尾主要以拉网捕鱼,山心主要以渔箔捕鱼,而巫头以渔箔和塞网捕鱼。渔具多、分工细,形成了京族独特的渔业文化。其中拉网作业是京族较大型的群体性操作的渔业生产方式之一。

  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妇女、孩子都要到海滩上送行,并举行一些祭海活动。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

  除渔业外,京族还兼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红薯、玉米、芋头、花生等。京族地区盛产香蕉、龙眼、木瓜、黄皮果、菠萝蜜等亚热带水果。沿海生长着被称作“海底森林”的红树(海榄),树皮含有鞣革的单宁酸,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另外,尾岛、巫头岛有钛矿、磁铁矿、锗石英和玻璃砂等矿藏。竹山等地有铁矿、独居石。

  四、京族的宗教信仰

  京族人大多信奉道教,其中也混杂了一些佛教和巫术的成分。道教与京族的生产活动,尤其是渔业生产关系十分密切。

  京族也崇拜多神,民间的神灵崇拜,有的带有浓厚的自然崇拜色彩;有的受道教、佛教的影响而成;有的则来源于民间的神话传说。京族信仰的神,按其供奉场所,可分为“家神”、“庙神”和“哈亭神”三种。

  民间的神灵崇拜,注重神灵身对民俗生活的参与程度,并不在乎神的神位、神格和神权的高低。

  “哈亭”诸神和京族民俗生活关系密切。“哈亭”是京族人家供奉“村社保护神”的场所,也是村社议事的处所,此外,它还是哈节祭神、乡饮、唱哈(唱歌)娱神的地方。哈亭正殿供案上设置诸神神位,但其所奉供的神灵各村有所差异。澫尾、巫头两地的哈亭,供奉的是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达大王、安灵大王和光道大王,合称“五灵官”,其中以镇海大王为主神,余四位是副神。山心哈亭供奉的主神是光道大王,副神是镇海大王以及本境土地。

  二十世纪初,西方传教士进入了京族聚居区域开始传教,一些京族群众也信奉天主教,并在江平、恒望、竹山等地建有天主教堂,按照教规进行祈祷和弥撒。

  五、京族的历史

  16世纪 京族的祖先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海防市附近)等地迁至中国京族三岛定居。

  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澫尾、巫头等地的京族、汉族人民,在京族杜光辉率领下,参加“黑旗军”,奋勇迎敌,抗击法国侵略者。

  1944年初,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京族人民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江平地区抗日游击小组,开展武装斗争,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1958年 正式定名为京族。

  六、京族的文学

  京族的口头传诵的民间故事十分丰富多彩,故事内容大都蕴涵者强烈的民族特征、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由于京族与汉族长期共同劳作声息,在民间文学方面不可避免地也产生相互影响和渗透。京族较为著名的民间故事主要有《京族三岛的传说》、《巧除蜈蚣精》、《患难夫妻》等,此外也移植了《梁祝传奇》、《董永与七仙女》等汉族民间传说故事。

  京族的民间歌谣也是京族传统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京族人民时代传唱。

  七、京族的音乐

  京族人民除了在唱哈节中演唱叙事诗和祭祀神歌以外,在其他欢庆的日子或青年男女的交往中,也演唱和对唱各种民间歌谣。京族民间歌谣歌唱的曲调有30多种,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长篇叙事诗、劳动生产歌、山歌、渔歌、宗教歌等。京族民间歌谣有些由通“字喃”的人记录并整理成歌本加以保存和流传,大部分京族民间歌谣则市通过歌手们在生产、生活和节日中即兴创作和演唱。

  独弦琴是京族地区的一种富有特色的传统乐器。也称‘瓢琴’,琴身长一米左右,民间多用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或者或者用三块木版拼合成长方形长匣。琴身左端固定着一根钩状摇杆,摇杆上有一个碗状的共鸣器,一根金属细弦由共鸣器中心引向琴身右端的弦扣上。演奏时,右手拨动琴弦,左手调节摇杆的倾斜度进行演奏。独弦琴与京族人喜欢的“唱哈”和竹竿舞一起,被誉为京族文化的三颗“珍珠”。

  京族也有自己的戏剧——嘲剧,也称京剧,其代表剧目主要有《阮文龙英勇杀敌》、《等喜娘》、《二度梅》等。嘲剧有唱词,也有道白,多使用二胡、笛子、锣、鼓、竹梆等伴奏。

  八、京族的舞蹈

  京族的舞蹈主要有“跳天灯”和“花棍舞”等,都是在唱哈节时跳的舞蹈。

  跳天灯的舞蹈者上身穿着白色长衫,下身穿黑色裤子,头顶一个盘子,盘子内燃起三根蜡烛,舞者手中各拿一个杯子,杯中也点燃一根蜡烛。舞蹈中,舞者伴随鼓点节奏的快慢,转动手腕,并与其他舞者纵横穿插,变换队形,组成各种图样。

  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人跳的舞蹈,舞蹈时,舞者身着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者一根长约半米、缠着彩色花纸的木棍,一般先唱后舞,或边唱边舞。舞蹈以手腕转绕花棍为主,同时配合舞步,不断变换位置。

  九、京族的娱乐

  “捉活鸭”,摸鸭蛋:京族渔民的民间娱乐运动大多与他们的海上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捉活鸭,摸鸭蛋”这项活动,就是对参赛者的水性高低的一种比试。每逢节日,京族青年自动组织起来,举行“捉活鸭,摸鸭蛋”比赛。他们先把一只鸭放进海里,让鸭游出一段距离,参赛选手们纷纷跳下海去抓鸭子。鸭在前面游,选手们在后面追,哪个抓到鸭子哪个就是胜利者,并把这只鸭奖给他。“摸鸭蛋”是将一些熟鸭蛋丢进海水里,待鸭蛋已经沉入水底后,参赛的选手们纷纷跃入海水中,潜到海底去摸鸭蛋,谁摸着谁得,得多者为胜。

  顶头:“顶头”是一种跪地以头相触推顶的游戏。比赛双方面对面地两手撑地,双膝贴地而跪,两头相抵,相互用力推顶,如果双方在体力上势均力敌的话,赛一轮往往要十分钟甚至二十分钟,直到有一方被顶翻在地,才宣告结束一轮,要连续进行三轮然后才定胜负。胜者往往要败者当众表演一个节目,有时也有罚饮酒或喝清水的。如果被罚者仍不服输,在受罚之后可以再重新比赛。

  打狗:打狗是防城各族自治县京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休息时,五六个人在一起,每人拿一条木棍或扁担在海边的沙滩或草地、平地上挖几个小坑、就可打起“狗”来。此项活动流传已有200年的历史,可以以个人赛和团体赛多种方式进行,场地、器材简单、不用花钱,也要求有一事实上的体力和耐久力,因此,是一项能使身心都得到很好锻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

  京族人民能歌善舞,喜爱文体活动,“跳竹杆”就是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民间娱乐活动。京族人民住在海边,以渔业为主,闲暇时在海滩上,椰林下,拿起抬网的竹杆在地上敲打,小伙子与姑娘们逗乐,在竹杆上跳来跳去,慢慢地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活动。“跳竹杆”风格铿锵快脆、欢乐奔放。后来经过专业文艺、体育工作者的加工整理,发展成为有一定艺术性的“跳竹杠”,小伙子和姑娘们在竹杠上进行跳舞,表演舞花扇、翻斛斗举等高难动作,并自歌曲伴奏,一面唱歌,一面跳舞。一般为8男8女输流打竹杠和跳竹竿。打竹杠的8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相对的两人双手握着两条细竹杠的末端,由8人中的一人统一指挥,按着一定的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杠,并且每对细竹杠时开时合。跳竹杠的8人则按着节拍在竹杠间跳各种动作,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或成队跳,开合时,双脚必须腾空或停在细竹杠的空隙中,既不能踩着竹杠,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杠夹到。

  十、京族的服饰

  京族人衣着朴素,美观实用。妇女上身内系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短上衣,下身一般着黑色或褐色的宽松式长裤,赤足。外出做客时再罩上一件白色或浅色外衣,样式与旗袍相同,但较宽松,下摆开衩较高。

  京族的服装都选取较为细薄的布料,如丝绸、香云纱等。京族妇女平日爱戴锥形的尖顶葵笠,用以遮阳挡雨。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梳头时头发正中平分,两侧留少许头发称为落水,其余大部分编成法辫,用黑色丝带缠住后盘绕在头顶,称为“砧板髻”。

  京族男子上身穿窄袖坦胸对襟上衣,下摆长及膝盖,束腰带,下身穿宽松式长裤。

  几百年来,京族与汉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也使得京族的服饰与汉族服饰趋于同化,一般只有少数老年妇女仍保留穿着本民族传统服装的习惯。

  十一、京族的饮食

  京族人在饮食方面比较节俭,主食以大米为主,辅以玉米、红薯、芋头等。喜欢食用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也爱吃糯米饭。京族人家普遍喜欢吃糖食,特别喜欢用糯米糖粥来招待客人。

  “鲶汁”是京族民间对一种调味品的俗称,这是京族最有特色的一种传统食品。鲶汁是以小鱼腌制的一种调味汁,市场上又称“鱼露”。这种“鲶汁”的生产季节主要在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之间,其制作方法十分讲究:以洁净的大瓦缸一只,缸中的底部垫以稻草和沙包作为过滤层。在过滤层下的缸脚边凿一只小孔,并嵌入装有塞子的小竹管或胶筒作为导汁管,然后把洁净的小鱼和盐,一层一层铺入缸内(鱼和盐的比例通常为3:2),直到把缸装满后,上面覆以重石块,压平缸面,最后加盖密封。5—7天后,将导汁管的塞子拔出,缸中的鲶汁就源源地流出来。这初次滤出的鲶汁,色彩金黄透明,奇香沁心扑鼻,是鲶汁中最上乘的佳品,俗称“头漏汁”,多用以待客和上市外销。以后缸内再冲以冷却的盐开水,继续压滤,其所滤出的鲶汁俗称“二漏汁”,色、味、香和营养比“一漏汁”稍次,但仍是鱼露中的上品,多用以外销,少量留自家节日吃用。最后还要再压滤一次,所得鲶汁俗称“三漏汁”,属鱼露中的三等品。“三漏汁”一般不出售,穷苦之家通常留自家食用。至于缸内残存的鱼渣,由于富含磷钾等元素,因此成为农家上乘的有机肥料。

  与鲶汁齐名的是“风吹籶” ,这是一种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糯米粉食品。其作法为:将糯米浸泡后磨成粉浆,然后放到40至50公分大的圆托盘中,放入锅内蒸熟,再撒上少许香芝麻粒,再覆于疏篾屏上以炭火烘干而成。烘干后其重量更轻且更薄,几乎近于透明薄膜一般,风吹即起,故名“风吹籶”。风吹籶”易于保存,且色香味具佳,即可做小吃,也可做出海打鱼时的干粮,深受京族群众喜爱。

  另一种大米制品“籶丝”,是用大米浸水磨粉蒸熟切丝晒干而成,又“粉丝”,将粉丝拌和螺贝肉、蟹肉、沙虫干或虾仁等煮成“籶丝海味汤”,入口甘香鲜美,嫩滑爽口。

  京族男子也十分喜欢吸烟,烟具是竹制的水烟筒。妇女在过去普遍喜爱嚼槟榔,天长日久,牙齿会变为黑色,并以此为美,现在,由于京族妇女审美观念的改变,已经不在嚼吃槟榔了。

  十二、京族的居住

  京族的传统住房是草庐茅舍,京族人称之为“栏栅屋”。“栏栅屋”的墙壁是用木条和竹片编织而成,有的再糊上一层泥巴,或用竹篾夹茅草、稻草等作墙壁。屋顶上盖茅草、树枝叶或稻草。为防止被风吹散,屋顶还压以砖块、石块。屋内四角以20厘米到33厘米高的木墩(多为苦楝木)或大竹或石头作柱墩,再在柱墩上纵横交叉地架上木条和粗竹片,上铺竹席或草垫。屋内用竹片隔成三个小间。老人住正间,子女住左右侧间。“栏栅屋”保留了百越“干阑”建筑的遗风。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京族的居住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明显的改变就是“石条瓦房”的出现和普及。这种房子是用长方形灰白色石条砌的墙。每块石条约75厘米长,25厘米宽,高20厘米。从地面到檐首之间砌石条23块;从檐首向上到封山顶之间砌石条10块。在屋顶脊和瓦行之间压着一块连一块的小石条。屋内分左、中、右三个单间,单间前都留出一条宽敞的过道,贯通全屋。农具、工具放在过道墙脚边。左右两间为寝室。正中一间即“正厅”。正壁上安置神龛,称“祖公棚”。正厅除节日用以祭神外,平时又是接待客人以及吃饭、饮茶、聊天的地方,可兼作客厅。“石条瓦房”坚固耐用而又抗风耐湿,非常适合沿海地区的气候和生活,是京族人民的杰出发明与创造。

  此外,京家人都有在自家房屋四周栽培花木的习惯。

  十三、京族的婚恋

  京族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比较独特,当男青年相中某位姑娘时便会互相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便分别去找“蓝梅”(媒人)来,将各自想好的一首情歌,请她代为传唱给对方,同时还送去一只描有花草等彩色图案的木屐。在“蓝梅”传歌引线时,如果男女双方互相递送的彩色木屐合在一起正好是左右一双,那么这对情侣就算是“天意中”结成了,如果木屐不配对,就认为“天意中”他们“命相”不合,便“无缘”相聚。

  京族家庭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姑表通婚和族内通婚。京族人对订婚和结婚非常重视,在礼俗方面也相当讲究,要经过测八字、定彩头、以定聘礼、“送日子”、“哭朝”、“开容”、迎亲、拜堂、回朝等诸多环节。

  逢年过节都要进行祭神活动,届时要备猪、鸡、鱼拜祖。煮猪肉拜祖还是京族女子出嫁时的一种礼习。每年哈节,凡年满16岁的男子都要置备鸡、酒、糯米饭、槟榔等祭品到哈亭祭祀,经过祭拜的男子才算“入众”(即进入成年),才能被允许参加唱哈节的入席活动,从此便可参加捕鱼生产。

  十四、京族的丧葬

  京族对长辈十分尊重,过去,在父母不幸去世时,子女必须“做功德”,即请道教“师傅”念经修斋。整个丧葬大体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报丧、抹身更衣、入殓封棺、出殡、下葬、动鼓修斋、覆坟送饭、拾骨重葬。

  十五、京族的节日

  唱哈节:“唱哈节”是京族最隆重和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唱哈”是京语,即“唱歌”之意。传说越南陈朝时,有一位歌仙到京族地区,以传授歌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起来反抗陈朝的统治,得到京族人民的爱戴和敬仰。后来人们便修建“哈亭”并设立神位来纪念他。同时因为他的歌声悠扬动听,深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后人便以唱歌的方式来歌颂他。于是,一年一度的唱哈便成为京族人民的节日了。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完全相同,澫尾、巫头两地是农历六月初十;山心是八月初十。唱哈节的场所是哈亭。每个京族人聚居的村寨都建有哈亭。哈亭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是选用最好的木料建筑而成的,外观非常美丽。哈亭除主要用作唱哈外,里面还立有全村共同敬奉的神像、神位以及各姓祖先的牌位。

  每到唱哈节,来自四面八方的京族男女老少穿着节日盛装,云集到哈亭前举行祭祖、迎神、唱哈等活动,祈愿生产丰收,人兴畜旺。唱哈节中的哈歌内容十分丰富,并有固定的歌本,唱哈时有三人出场,“哈哥”专门用琴伴奏,两位“哈妹”轮流演唱。整个唱哈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迎神、祭神、入席、唱哈、送神几个程序,其中入席唱哈是最主要的部分。“唱哈”一般要连续三天,通宵达旦地欢宴歌舞。

  春节:京族人过春节,在除夕时家家都要把年饭做好,除夕下午,全村人集中到哈亭祭拜祖先,燃放爆竹,然后分别回家拜祭祖先。大年初一早晨,各家纷纷用香烛到井边去拜神“买新水”,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壹。一般初一这天人们不出门给亲友拜年,也不愿别人进家,直到年初二才出门。京族人的春节活动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小年,并以猪、鸡、鱼“三牲”为供品祭拜诸神,春节活动才告结束。

  七月十五:七月十五本是佛教的盂兰盆会,佛教徒在这天要举办法会,祭奠祖先。京族群众在这一天也仿效汉族祭神拜祖。

  十月初十食新米:每年秋收以后,京族群众总是在十月初十这天用新米做饭,全家老幼围坐在一起吃新米,庆贺当年丰收并预祝来年的风调雨顺。

  十六、京族的禁忌

  在生产方面,新造的竹筏下水之前忌讳别人坐在上边,鱼网放在海滩时,忌讳人从上边跨过,在制作新鱼网和新网下海时,忌讳不相干的人走近观看或说东道西。在生活方面,在船上忌讳把饭碗反扣过来,进山打柴带米出门时,忌讳把米粒掉落在地上,初一、十五忌讳别人进门借火,吃完晚饭点灯后,忌讳别人来借钱。京族人的孕妇不能进入哈亭参加哈节活动,孕妇怀孕半年以上则忌讳在孕妇的房内剪东西。

  在渔家做客,忌讳说饭烧焦了,因为“焦”与“礁”同音,怕触礁。在船上不要说“油”,把油称为“滑水”,因为“滑”有“顺当”、“顺溜”、“顺利”之意,而“油”与“游”同音,船破后人落水才要游。移动器物要拿起来,不可以拖着推着移动,因有“搁浅”之嫌。

  科学成就

  渔业是京族的传统产业,京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生产经验。他们非常熟悉各种鱼类的回游规律,能准确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根据潮水的“涨”“落”规律来安排生产。京族人民在各类渔业生产中,依据各地地理环境的不同,创作出多种补鱼的工具和方法,如渔业工具有拉网、塞网、渔箔、刺网,以及用于专门渔猎对象的鲨鱼网、南虾网、海蛰网、鲎网、墨鱼网等。

  京族三岛所在的珍珠港,群山环抱,水深浪静,是珠蚌生长最理想的地方。因此,京族还以擅养珍珠著称。

  制盐也是京族人民的生产方式之一,京族人民常用的指盐方法有晒生盐和煮熟盐两种。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