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京族:千年独弦琴奏出京族幸福生活

2011-12-19 18:00:00     作者: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党旗漫卷中国红 大众网 京族 独弦琴 渔业 捕捞
[提要] 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有一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这就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所居住的地方──巫头、万(左三点水,右万,音wan)尾、山心,俗称“京族三岛”。京族三岛隶属防城港东兴市,面临南海的北部湾,背倚桂南十万大山,与越南仅一水之隔。其中巫头、万尾二岛与越南更是近在咫尺,鸡犬相闻,涉水可渡。

弹奏独弦琴的苏春发

东兴口岸中国境内,越南女子向记者兜售手工艺品。如今两岸边民来往的免税货物由原先的5000元已经提高为8000元。

京族群众在收获海蜇

京族人靠海吃海,批发价10块钱的沙丁鱼,一天下海撒网两次,一网就能捕到100多斤,收入不菲。

苏春发还担任了村里的消防队长,消防车就停在自己家里

现在正是京族同胞收获海蜇的时候了

用棉线剪面的京族妇女

    大众网-联通3G罗城12月4日讯(特派记者 刘国栋)在美丽的南海北部湾上,有一块“冬季草不枯,非春也开花,季季鱼泛鳞,果实满枝桠”的宝地,这就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人民所居住的地方──巫头、万(左三点水,右万,音wan)尾、山心,俗称“京族三岛”。京族三岛隶属防城港东兴市,面临南海的北部湾,背倚桂南十万大山,与越南仅一水之隔。其中巫头、万尾二岛与越南更是近在咫尺,鸡犬相闻,涉水可渡。
  《京族史歌》里这样唱道:“年号洪顺三年间,先祖漂流到福安……”,京族原称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其祖先从16世纪开始,也就是洪顺三年即公元1511年,相当于我国的明朝武宗正德六年,陆续从今越南的海防、涂山等地迁来“福安”(现在的京族三岛一带),距今已有500年历史。
  在京族三岛的采访说来也很巧,十年前,领队施晓亮来到这边时,是一位叫做苏凯的当地县报《东兴报》记者陪同。十年后,在我们同东兴县委宣传部联系采访时,接电话的竟然就是苏凯!原来,2004年时全国取消县级报纸,苏凯就被从新分配到了县委宣传部,几年以后已经成了宣传部的新闻科长。苏凯本身就是京族人,他的家就在京族三岛之一的万尾岛上,自然而然,我们这次对于京族的采访,他义不容辞的又做了一次向导陪同。
  小小东兴见证中越边贸兴衰
  “变化怎么这么大,这是东兴吗!”开车刚进东兴县城,领队施晓亮和李东岳老师就同时惊叹起来,他们两位分别在2003年、2004年来过,据李东岳老师说,当时的东兴县城就只有一条还算稍微繁华点的街道,楼不过两三层,商铺多是些小饭馆小百货之类的,“你看看现在这才几年的时间,高楼林立,卖什么的都有,我看很多内地的县城都比不上这里发达。”
  “我们东兴的发展其实也就是在近五六年,变化确实很大,县城原先的城市面积只有0.78平方公里,现在都到了10多平方公里了,翻了十倍还多呢”,陪同的苏凯笑着接过话来,东兴的发展靠的是这几年中国和东盟特别是越南经贸合作的逐渐深入。
  东兴是防城港市的一个县级市,与越南只隔了一条十来米宽的北仑河。早在1895年,东兴即被辟为对越口岸,1900年,建成东兴—芒街国际铁桥,大桥全长118米,自此中越边境有了第一座国际大桥,东兴口岸与芒街口岸有了第一个陆上通道,东兴成为了对越重要通商口岸。
  抗日战争时期,东兴成为中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美、英、法等国的重要通商口岸和国际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战时“小香港”。1956年,中越两国根据需要,决定拆除北仑河铁桥,共同兴建新的北仑河大桥。1958年5月大桥建成,取名“北仑河友谊大桥”。同年,国务院批准东兴口岸对外开放,为国家一类口岸,东兴成为我国对外交往名副其实的窗口和门户。
  1978年,中越两国关系开始恶化,大桥被迫关闭。1979年3月,越方炸毁“北仑河友谊大桥”。战争结束一直到80年代末,东兴口岸都是关闭的,“应该是1989年春节前后,突然就有大批的越南人从对岸涉江过来。越南的物质太匮乏了,当地人没有什么东西过年,所以就什么都不管了,跑到东兴这边来兑换物质。当时,驻军请示上层领导得到指示是,允许平民过江。”
  直到1993年中越恢复正常外交关系后,经两国协商共同出资,再次建成“北仑河友谊大桥”并正式恢复通行通车。据东兴市边贸局提供的数据,去年下半年以来,仅东兴市就增加了大大小小80多家民营边贸企业,目前达到200多家,100多家边贸企业与东盟贸易额增长70%以上。今年1至9月份,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已达231.50万人次,进出口货物14.89万吨,出入境车辆为11455辆次,早已成为中国陆地出入境人数第三大口岸。
  京越两族本一家
  “很可怕,我还能记得当时都能看见对面的炮弹飞过来的样子”,说起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那场中越战争时,苏凯印象还很深,那时候已经有四五岁的样子,不过他还强调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算打得再激烈,苏凯所生活的京族三岛上,却一发炮弹也没有落过,“战争一开始,也有解放军在岛上驻扎过一段时间,看到这边一点也没有动静,就都撤走了。现在我想,应该是越南认为我们京族跟他们同源,所以不想自己人打自己人吧。”
  这个“自己人”的称呼,苏凯这位毕业于广西大学的京族高材生还是有的放矢的,对自已民族的来源历史颇有研究,“京族与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是同一个族群,十六世纪初,越南涂山(今越南海防附近)的一批渔民寻着渔讯一路北上,来到中国南海北部湾靠近内陆的万尾、巫头、山心、茶古这几个荒岛上,一开始就住在岸边,后来为了躲避台风和强盗,向岛内延伸,驱蛇蟒、伐荆棘、筑海堤、垦荒坡,开拓自己的家园。后来,侵占越南的法国殖民者圈地划界时,把茶古、芒街划入越南,从此,‘三岛’上的渔民就成了中国人,而同宗同源的茶古岛上的渔人就成了越南人。”
  说起京族三岛,我印象里应该是三个相互独立被海水隔开的岛屿才对,但是开车从东兴县城到京族三岛,一路上却一个大桥都没有碰到,全都是陆地相连,这怎么叫做“岛”呢?
  苏凯在旁解释,京族三岛原先确实是由海水冲积而成的三个独立的沙岛,不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居民被发动起来围海造田,在三个岛屿外筑起海堤阻断海水,然后再用大量的土石填海把原先各自独立的岛屿连了起来,“因为京族主要是靠下海捕鱼为生,岛上土地很少,当时也为了多造出点田地来种粮食。”
  那时候的京族人,因为只会捕鱼担心没有饭吃,现在却正好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猛海鲜价格也变的昂贵起来,原来二三块钱一斤的对虾现在都卖到四五十块钱,京族人靠海吃海靠下海捕捞海产品,差不多都成了最富有的少数民族了。原先造出来的盐碱田,如今野多被当地人又引入海水进行水产养殖。
  我们上岛的时候,正好是海蜇的收获期,海边各个渔业码头,男男女女正在忙着卸海蜇,苏凯说,这段时间一条渔排按一天出海二三次算的话,至少可以捕获300多只海蜇,收入颇丰。也有渔民专门捕捞沙丁鱼,批发价10块钱的沙丁鱼,一天下海两次撒网两次,一网就能搞到100多斤。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