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上的史诗民族——柯尔克孜族

2011-09-02 13:31: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柯尔克孜族;柯尔克孜;满月礼;居住习俗;诺鲁孜节;史诗;民族杂居;民族手工艺品
[提要]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里放牧人”或“草原人”等。

  柯尔克孜族多数居住在新疆南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乌什、阿克苏、莎东、英吉沙、塔什库尔干等地,还有一部分居住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人口14万(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柯尔克孜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柯尔克孜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乞普察克语支。原有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新中国成立后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有的地区也通用维吾尔文和哈萨克文。

  信奉伊斯兰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尔克孜族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和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手工业。他们的衣食起居具有游牧生活方式的特点。饮食主要为奶制品和牛、羊、马、骆驼等肉类食品,辅以面食。

  柯尔克孜族至今仍喜欢红色,衣帽、服饰民族手工艺品等也多用红色装饰。

  柯尔克孜族的经济生活

  柯尔克孜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其经济生活具有游牧民族的典型特性。柯尔克孜人在叶尼塞河流域时,畜牧经济就比较发达,同时也有部分人从事定居农业以及狩猎、捕鱼和林业生产。西迁天山和帕米尔高原之后,柯尔克孜人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虽然还是以畜牧为主,兼营农猎,但畜牧业的形式由平原草原畜牧业改为高山草原游牧,农业则为半定居农业,工业只有小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长期的宗法封建制度,给柯尔克孜人的经济生活,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直到解放前,柯尔克孜牧区,贫富十分悬殊,占总户数百分之十的牧主,占有百分之七十的牲畜,广大贫苦牧民只有少量牲畜。大片土地、牧场、草场为牧主、地主所占有,广大贫苦牧民和农民,足无立锥之地,生活十分贫困。

  解放后,柯尔克孜牧区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繁,经济还不发达,牧民生活还不富裕。另外,宗教信仰、部落组织对柯尔克孜人的经济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

  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组织形式

  历史上,柯尔克孜族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是部落和氏族,部落、氏族之间还有“阿寅勒”和“户”。历代封建王朝对于柯尔克孜人的统治和管理都是通过部落组织实施的。历史上全民皆兵的柯尔克孜部,军队中的基本单位“帐”,也是通过部落统辖和指挥的。柯尔克孜人的居住地区,基本上也是以部落为居住区域。柯尔克孜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生产生活,都与部落组织有密切的关系。

  柯尔克孜族的生活习惯

  柯尔克孜族的风俗习惯是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步成的,有些习俗至今仍带有本民族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痕迹。如柯尔克孜人不允许吹灭灯火,要让灯火自己熄灭,誻他们曾信仰过原始的拜火教,保留了对火神崇拜的遗俗。柯尔克孜族的习俗与其生活地域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时期,就和西迁帕米尔以后的习俗有很多不同之处,甚至在迁徙的过程中,也会形成新的风俗。如“追姑娘”的订亲形式,就是在西迁途中形成的独特习俗,这一习俗至今还在一些柯尔克孜地区盛行。柯尔克孜族的习俗与民族杂居有关,如新疆南部与维吾尔族杂居的柯尔克孜农民,吸收了部分维吾尔族的习俗;在新疆北部与哈萨克族杂居的柯尔克孜牧民,吸收了不少哈萨克族习俗,中原汉族人的一些习俗,早在唐代已为柯尔克孜人所吸收,如过诺鲁孜节中的跳火堆等习俗及民间游戏耍狮子等。解放后柯尔克孜族的习俗受汉族的影响更大。柯尔克孜族的习俗与信仰有密切的关系,萨满教、佛教、伊斯兰教,都曾经影响过柯尔克孜人的习俗。特别是伊斯兰教对现代柯尔克孜族的习俗影响颇深,其大部分习俗都与伊斯兰教的教规有关。对柯尔克孜族习俗影响最深的还是其经济生活,游牧经济决定了柯尔克孜族习俗的以游牧民族独有的游牧习俗为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柯尔克孜族的习俗也不断发生变化。解放以来,柯尔克孜族地区的社会组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极大地影响着柯尔克孜族风俗习惯的嬗变,一些影响社会发展、民族进步的旧习俗在移风易俗中逐步得到改革,有些陋习已经被柯尔克孜族自己所摈弃。在新的社会制度下、新的物质条件下和新的意识形态下不断产生新的社会风俗。

  柯尔克孜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诺若孜节,按柯尔克孜族的历法,新月每出现一次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即过诺若孜节。类似于汉族的春节,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把好饭好菜摆好,以示庆祝,并且还要用小麦、青稞等七种以上的粮食做成一种名为“克缺”的食品,预祝在新的一年里饭食丰盛。

  柯尔克孜族传统的结婚仪式是在女方家里进行。结婚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宰好的羊或其他牲畜,由亲戚、伴郎等人陪同,骑马送到女方的家里;婚礼前,女方家也要宰牲畜,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柯尔克孜族好客,凡有来客,不论相识与否,都要热情招待并拿出最好的食品待客。在请客人吃羊肉时,先请客人吃羊尾巴油,然后再吃胛骨和羊头肉,尤以羊头肉待客为尊。客人在吃肉前,要先取出一些分给主人家的妇女和小孩,在吃其他食品时,摆在桌上的盘里要留一部分不要吃光,以表示主人招待的丰盛。如吃不完,切忌将剩菜剩饭倒在地上,在客人使用的餐具里,不能剩下残羹剩饭,这一禁忌不仅非穆斯林的客人要切记,就是穆斯林的客人也不能例外。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月艮饰以皮制品为主,清朝末年布匹传入柯族地区,开始有穿布衣的,但直到解放初期还是以皮为主。他们认为布衣很贵,皮衣是以自己猎得兽皮做成,不用花钱。解放以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服饰上已经现代化、潮流化,同其它民族没有什么区别。

  柯尔克孜族在饮食上原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近些年来也有变化。增加了面食及各种蔬菜。

  柯尔克孜族刚到黑龙江时住在白毡房中,后来冬天住地窨子,夏天住窝棚。100余年以后受当地满族、蒙古族影响开始学会住草房和土房,无论是建筑取材,格局建造方法以及内部摆设,甚至包括其中的居住习俗,都基本同满族和蒙古族相同。现在,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柯尔克孜族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一部分率先富裕起来的柯尔克孜族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开始建造砖瓦住房。

  马是柯尔克孜族最传统,最古老的交通工具。清朝光绪年间从达斡尔人那传来了“勒勒”车。柯尔克孜人称它为“达斡尔车”,民间年间有“大样子车”、花轮车和胶轮车。解放以后柯尔克孜族地区有了自行车、摩托车、胶轮车、四轮车,拖拉机等交通工具,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柯尔克孜地区的交通越来越便利,公共交通设施逐渐完备,通过汽车、火车同其他民族、其他地域建立了越来越多的联系。

  黑龙江柯尔克孜过去实行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般由祖孙三代直系亲属组成。男女分工明确,男子多从事外面的体力劳动,妇女主要从事家务。

  黑龙江柯尔克孜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非常注重礼仪,他们诞生礼,满月礼,婚礼,葬礼等各种形式的礼仪他们已没有自己的特殊的节日,于汉族一样过端午节,八月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现在,其过法也同汉族基本相同。

  (摘自《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民族志》)

马震

editor

更多新闻

  • 高山上的史诗民族——柯尔克孜族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