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概况

2011-12-12 10:15: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950年;独立语言;小三弦;寡妇再嫁;牛腿琴;浊辅音;印花毛巾
[提要]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一、拉祜族概述

  拉祜族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之一,现有人口约41万(199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澜沧江两岸思茅、临沧两个地区。其中78%分布在澜沧江以西,北起临沧、耿马,南至澜沧孟连。此外,在澜沧江以东的景东、镇沅、景谷、金平、江城等县以及澜沧江以西的景洪和勐海等县也有少量拉祜族人民居住。

  拉祜族自称“拉祜纳”、“拉祜西”和“拉祜普”,属于古代号称“东方大族”的氐羌后裔之一,古代拉祜族曾活动最早生活在甘肃青海地区。宋代时拉祜族聚居在洱海南部的巍山、弥渡之间,宋末时拉祜族分两路迁至临沧和景东以南一带。明清时一部分迁到了今天的云南省澜沧江两岸以及元江沿岸。迁徙中,走得最远的,已越过边境,到达中南半岛的缅甸、越南、老挝、泰国等地的山区。

  拉祜族主要分为两大支系,即拉祜纳支系和拉祜西支系,两个支系均有着共同信仰和习俗、共同的文化传统,大体同步的社会发展进程,只是在方言、服饰等方面有一些差异。这两大支系的区别可能是由于他们的先祖最初从北方迁往南方时,迁徙的路线略有不同,而且南下后由于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了差异和不同。拉祜族的历史从语言和地理分布两方面考虑,大约可以看出他们的先祖是分两条路线从北向南迁徙的。他们最早可能是从青海的东部和东南部出发,向南,沿怒江、澜沧江、金桥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峡谷顺江和沿横断山脉南下,进入云龙、大理地区,其中的一部分人留在了洱海附近,另一部分人又沿澜沧江向南移动,进入今天的临沧、双江、耿马、镇源,以及思茅地区的澜沧、西盟、孟连等县。澜沧江西岸的主要是以以拉祜纳为主,而东岸的则是以拉祜西为主的。1950年春天,随着大西南的解放,拉祜族的社会发展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民当家成了国家的主人,1953年4月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

  二、拉祜族的语言文字

  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是与彝语、僳僳语、纳西语、哈尼语并列的一种独立语言,分为拉祜西、拉祜纳两种方言。两大方言在语言、词汇上虽有差异,但两种方言可以互相通话。拉祜语有声母29个,韵母18个,其中复合韵母10个,有7种声调。拉祜语有元音和辅音之分,辅音又分为清辅音、浊辅音,元音有的松有的紧,没有复辅音和辅音韵尾。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宾—谓。

  拉祜族在历史上原本没有文字,曾以木刻记事,结绳记数。在二十世纪初,外国的传教士来到了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他们为了便于传教,曾用拉丁字母创制了一套拉祜文。这套拉祜文很不科学,因而也未能广泛传播。到解放前夕,懂得这种拉祜文的人很少。解放后,在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研究所会同云南有关单位,对原有的拉丁文字进行了改革,制定了以拉祜纳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澜沧江拉祜族自治县的勐朗坝、东回一带的语音为标准音的新拉祜文。现在,拉祜语和汉语,拉祜文和汉文,是澜沧县的通行语言和文字。

  三、拉祜族的生产技术

  拉祜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形态也不完全相同,早期拉祜族主要过着游牧生活,以游牧农业为主。他们的先祖迁移到现在拉祜族居住的地方以后,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作物以包谷、水稻为最多,其次是旱谷、豆类、荞子、小麦、花生,还有小米、白薯等。拉祜族人的手工业技术也有悠久的历史,主要有打制铁农具、编织、纺织、制造银器饰物等。拉祜族的纺织分麻织和棉织两种,麻织主要是手织,而棉织则几乎全是脚踏式机织,麻织的原料基本上是自种的,而棉织的原料棉花则是从内地输入的。拉祜族人使用金属的历史也很悠久,尤其是铁器农具的普及,对拉祜族人从游牧业为主发展到以定居农业生产为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四、拉祜族的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拉祜族人根据日出日落、月亮圆缺、昼夜交替以及物候的变化规律,将一天分为24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有固定的名称,12天为一个“着”,72个“着”为一年。拉祜族民间有一年360天,另有6天是过年日的说法。

  五、拉祜族的宗教信仰

  拉祜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信仰、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万物有灵,多神拜物,对拉祜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影响最为广泛,即使在信奉大乘佛教、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地区,也仍然流行原始信仰的宗教意识。

  清朝初年,大乘佛教传入澜沧江拉祜族居住区后,佛教逐渐取代了原始宗教的位置,成为与政治结合的宗教思想。1922年,美国基督教会教徒在糯福,即今天的澜沧县盖了第一座基督教堂,并成立了基督教糯福总会和双江分会,开始在我国的澜沧、双江等县拉祜族地区传播基督教。天主教大约是在1939年有法国人传入云南省澜沧县拉祜族居住的地区,但由于天主教的许多教规和拉祜族人原有的宗教意识相互冲突,所以天主教在拉祜族中未产生太大的影响。

  六、拉祜族的历史

  雍正六年,拉祜族人扎铁匠在镇沅率领拉祜族人民,并联合傣族哈尼族人民一起,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后来起义被清军镇压,扎铁匠最后战死沙场。

  嘉庆元年,澜沧江东岸一带发生饥荒,拉祜族人民在扎杜、扎纳的领导下,再次揭竿而起,袭击了当地官府和清军粮仓。与此同时,澜沧江西部的缅宁一带的拉祜族人民也举行起义,他们一度攻占了景谷、勐戛、勐班、茂密等地,并杀死了当地的土司,后遭清军残酷镇压。

  七、拉祜族的文学

  拉祜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文学,又叫口碑文学,从其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韵文类主要是民间诗歌,有创世型传统诗歌,如《牡帕密帕》、《创世歌》等反映了拉祜族先祖对自然界的认识;迁徒型传统诗歌,如《根古》、《古根》主要是主要是反映了拉祜族历代先民,从遥远的北方艰难跋涉迁到澜沧江一带的过程;祭祀型传统诗歌,如《斯给纳斯》、《哈空》、《开山祷词》等,与拉祜族原始宗教信仰紧密相关。另外还有一些表现年节习俗、农业生产、婚恋礼俗、丧葬礼仪等内容的一些诗歌,内容非常丰富。

  散文类的民间文学作品主要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如神话传说《造天造地》、《猴子婆》、《厄莎造天地》、《人和雪的的传说》,民间故事《两个女婿》、《聪明的老人》、《悔恨鸟》、《亚珠西与左雅米》、《札弩与班鸠姑娘》等。这些作品主要记载了拉祜族人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程,以及他们的先祖在改造自然、改造自身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思想意识。

  八、拉祜族的音乐

  拉祜族的乐曲旋律悠扬,调子丰富。景谷县的拉祜族人喜欢听唢呐,有《过山调》、《隔娘调》、《采花调》、《出门调》30多种。镇沅县的拉祜族曲调,按形式和乐器分为三弦曲、芦笙曲、唢呐曲,还有独唱曲和对唱曲等。拉祜族的乐器种类也很多,大都是竹制的,可分为吹奏乐器、弹拔乐器和打击乐器三大类。常见的吹奏乐器有葫芦笙、列嘎嘟、闭闲等,葫芦笙是拉祜族主要的传统传统吹奏乐器,大小及规格不同,发出的音乐高低也不同。口弦、小三弦、牛腿琴是拉祜族地区常见的弹拔乐器,打击乐器则主要有木鼓、波罗谷、快列玛或切、排等。

  九、拉祜族的舞蹈

  拉祜族能歌善舞,特别是逢年过节,歌舞是他们必备的节目。他们的舞蹈动作往往与生产紧密结合,有芦笙舞、摆舞、跳歌等。芦笙舞是拉祜族人民欢度节日时跳的一种大型的集体舞,据统计有136个民间组合套路,主要分布在澜沧、西盟、孟连、勐海、双江、临沧、沧源等县的拉祜族聚居区。摆舞共81个套路,主要是澜沧和孟连两县拉祜族跳的一种舞蹈。从舞蹈内容看,既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模拟动物动作的,还有不少是反映祭祀礼仪的,如《祈祷舞》、《扫地出门》、《拜年》、《讨福》等。

  十、拉祜族的娱乐

  拉祜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流传在民间的传统体育项目多种多样,主要有摔跤、踢架、射弩、火枪射击、打陀螺、荡秋千、标杆、爬杆、武术、拳术、拔腰力、拔河、拉猪、双人三脚跑、仿牛斗角、搬手、丢包、丢石、穿针、甩标签、跳芦笙等,还有一些体育游戏项目,如老鹰捉鸡、老虎抱蛋、骑马传物、打马桩等,这些传统的体育活动和民间娱乐活动相结合,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

  十一、拉祜族的服饰

  拉祜族的服饰美观、宽松、大方,极富民族特色。拉祜族男人多数穿黑色或蓝色无领对襟短衣,青年人还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年纪大一些的男人,都穿无领开襟短衫,老幼都穿裤管很大的斜拼裆长裤。成年男子往往还要配戴一个烟盒和烟锅,身挂一把长刀。头戴帽子,也有全包头者。帽子是用六至八片正三角的蓝黑布拼制成的,下边镶一条较宽的蓝布做边,顶端缀有一撮约十五公分长的各种颜色的线穗垂下。现在,有不少人戴便帽。

  拉祜族妇女的服饰大体有两种:一种是黑色或蓝色右斜襟长袍,高领,衩开得很高,衣领边、袖口、胸襟、裤管边均用白、黄、蓝、绿、红等色布条或丝线镶成拉祜族人民喜爱的各种图案,且嵌有银泡。有的下穿统裙,有的下穿黑色长裤。另一种是开襟很大,几乎像对襟,衣边缀有花布条纹,无领,小袖口,衣长只齐腰节骨的短衫。短衫里面,穿一件白色汗衫,露在统裙上面。穿着这两种服饰的妇女,都头包四公尺长的黑色包头,在包头两端缀以线穗,有的则是包大毛巾。穿长裤的妇女,冬季多数小腿都套腿套,小腿套两端都用色线绣上花纹。头缠蓝色或黑色布包头,有时,姑娘们包头上加一块折叠的白底印花毛巾。年轻女子还饰佩耳环、手镯等。

  但是在节日里,妇女都穿花边衣服,头裹黑色包头或大毛巾,男子戴帽或裹黑色包头。节日和赶集,男女都要背一个长方形背袋。背袋用自己织的青布做成,袋口镶嵌数层各色花布做成的模仿橄榄叶的几何图案,袋绳用色线织成,两端留有线穗。糯福、东回一带拉祜族的背袋又是用红、白、黑等多色线织成,并缀有贝壳和数个线穗和绒球。

  十二、拉祜族的饮食

  拉祜族的主要粮食是大米,其次是包谷、荞麦、小麦、高粱、豆类等。拉祜族自己种的菜很少,多数是采摘山中的野菜,如蕨菜、芭蕉心、野芹菜等,因为山里的野菜一年四季都有可供采食的,他们吃饭离不了辣子,每餐必不可少。他们做的米饭既松软,又香甜。肉食的主要来源是拉祜人自己饲养的猪、牛、鸡等动物。煮饭的炊具多数是用土锅,虽然家家户户都有铝锅,但煮饭做菜仍多用土锅。拉祜族现在还有烤吃肉类的传统习惯,烤吃肉类的方法是用两根竹棍子,把涂有食盐、香料之类的肉夹在中间,放在火塘边用火慢慢烘烤,肉不能烤焦,只能烤黄、烤香,鸡和鸟类的翅膀,直烤到肉黄骨酥。用这种方法烤的肉类,吃起来别有风味。

  茶和酒是拉祜人最喜欢的饮料,茶是拉祜族的日常必需品,多为自制。饮茶的方法是,用陶制小罐把茶叶烤香,然后注入滚烫的开水,茶在罐中沸腾翻滚,发出一阵阵唏唏声响,这叫吃烤茶。如果有客人来了,必须烤茶招待,煮出来的第一道茶先由主人自己饮,第二道茶才请客人饮用。煮出来的第一道茶水主人自喝了,表示茶中无毒,请客人放心。煮出的第二道,茶味正浓,味道最好,所以用第二道茶招待客人。酒在拉祜族中是吉祥、喜庆的象征,在节日或婚丧嫁娶时,人们必要饮酒。他们遇酒必痛饮,饮酒又必唱歌。尊敬的客人来到家里,即使没有什么菜,也要招待客人饮酒。拉祜人的酒多为自家酿的,用包谷、稻谷、高粱、小红米、荞麦等作为原料,他们酿出的酒醇香扑鼻,是招待客人的佳品。

  十三、拉祜族的居住

  拉祜族的住房有两种:一种是桩上竹楼,另一种是落地式茅屋。落地式茅屋是沿袭了古俗,择地而修造的,桩上竹楼则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在落地式茅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桩上竹楼是一种用木桩叉搭成的双斜面竹楼,有大小之分,大型竹楼为母系制大家庭居住,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但其结构是一样的,主要由“日格”(房屋内寝室部分)、“扎迪格”(舂碓处)和“掌倮”(晒台)三部分组成,分上下两层,楼上面住人,楼下是关牲畜、堆放柴火的地方。

  落地式茅屋建盖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是选好地基后,栽20棵木桩叉,用三根横梁搭在木桩叉上,然后用交叉的形式放上若干条椽木,压上用竹制成的压条,铺上茅草,四面用竹篾芭或用芦苇编织的蔑芭围起来作围墙就行了。拉祜族男子都会盖房子,住房一般是三室,进门多设置在中间一格,进门就是神桌,左边一格设两张床,两床之间有一火塘,右边一格堆放谷子和其它东西。

  十四、拉祜族的婚恋

  拉祜族曾经经历过血缘群婚、族内对偶婚、转房婚和一父一妻制等,而且长期实行族内对偶婚,因此血缘集团内部由父系和母系相互混杂而导致双系大家庭制度长期并存的婚姻家庭制度。近代以来拉祜族主要是实行一父一妻制的父系大家庭制度。

  现在拉祜族青年人的婚姻一般要经历:串婚、订婚、结婚等几个过程。串婚实际上就是青年男女谈恋爱的过程,但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按照传统习惯,串婚只能在每年的“火把节”(即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到第二年的春耕农忙期间进行。平时,尤其是在农忙季节,许多拉祜族地区的村寨禁止青年男女在一起谈情说爱,否则不仅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而且会被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

  订婚是在串婚的基础上,青年男女将自己谈恋爱的事情告诉家人,双方父母得知自己得儿女已经确定了意中人后便托媒求婚。如果家长同意对方得求婚,就喝下媒人带来得酒,若拒绝喝酒甚至将酒推翻在地则表示拒绝或对儿女婚事不满。求婚成功后即可举行订婚仪式,仪式多在男方家举行,也可在女方家举行。到时,媒人带上米酒、鸡、肉、盐、茶叶等到女方家,做好饭菜,宴请女方家长和亲戚,然后双方边吃边商量聘礼和婚期。订婚之后,青年男女必须到对方父母家中劳动一段时间,如发现对方不会做干活,或者人品不好等,可据此解除婚约。

  结婚仪式一般都在农历腊月至春节期间。从妻方居住的,由女方家迎娶,婚礼在女方家举行。从夫家居住的,由男方迎娶。男方迎娶时,新郎带着聘礼去女方家,到达女方家后,先要向岳父献一筒清水表示尊敬。下午举行盛大的婚宴,婚宴上,新郎新娘必须坐在一条凳子上,新郎要主动给新娘夹菜,新娘将菜还给新郎,表示互敬互爱。饭后,由女方家长给新婚夫妇举行拴线仪式,拴线仪式完了以后,女方亲友陪同一对新人返回新郎家。在新郎家也得举行和新娘家差不多的一系列仪式,然后婚礼才算结束。

  拉祜族又婚姻自由的传统和以离婚为耻辱的观念,由于喜新厌旧而提出离婚者,会遭到人们的指责。如果一方提出离婚,则必须付给对方一定数目的款项,男子提出离婚者,其所支付的款项要比女子提出离婚者多。离婚后双方可以再嫁娶。拉祜族还实行转房制度,即夫死后妻可以转房,但仅可以转房给夫之弟,不能转给夫之兄。寡妇再嫁不受歧视。

  十五、拉祜族的家庭

  近代拉祜族家庭可分为双系大家庭和父系小家庭两种。双系大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的三代或四代后裔组成,大家庭中,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一个小家庭,已婚子女又分别组成若干小家庭,所有的小家庭成员共同居住在一座长屋里。大家庭有以女家长名字命名的,也有以男家长名字命名的,这与男女家长的地位和权利有一定的关系。大家庭的家长由大家庭中的老年夫妇共同担任,他们死后,由家庭中其他长者担任。大家庭的公共财产由家长掌管,大家共同享用。分家时,凡共同居住在长屋的子女均可平均分得一份土地和财产。明清以来,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制度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双系大家庭制度。小家庭制度一般包括父母和子女两代,家庭生活中男女地位平等,生产和家务劳动按性别自然分工。子女都有财产继承权。

  十六、拉祜族的丧葬

  拉祜族人死后首先要在家门口鸣放火药枪报丧,死者放入棺材后,家人必须捉一头二三十斤重的猪,把一根白线的一端拴在猪的脖子上,另一端放在死者的手掌上,然后用一盆清水把猪活活溺死。被溺死的猪的肉家人不能吃,只有亲属才能吃。死者停放在家时,脚朝正堂上方,头朝正堂门。

  人死出殡之前,先由“磨八”(巫师)在死者身旁招魂,招魂时用饭一碗,一点食盐,两支蜡烛燃着,由磨八进行祷告,然后两个妇女点着火把,带着死者的殉葬物为死者领路走向葬场。若死者为成年人,等儿女亲友到齐了,当天或第二天就安葬。若死者为老年人,还要为其举行吊唁活动,尸体要停放两三天,表示对老人的尊重。墓地的选择是用鸡蛋卜地法,即当灵柩抬到坟山后,由女婿将米碗里的鸡蛋从自己的胸前向背后抛去,鸡蛋落地处,就是挖坑下葬处。全寨人都参加葬礼。葬礼完后,寨内参加葬礼的人均各自带一碗米,去死者家一起做饭吃。

  十七、拉祜族的节日

  拉祜族的主要传统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中秋节,其中春节最隆重。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十二天,一月三十天,一年十二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春节:拉祜语称为“扩尼哈尼”,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杀猪,舂糯米粑粑,准备丰盛的节日食物。拉祜族人过年分为大年、小年,拉祜族称大年是女人的年,小年是男人的年。大年是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共五天,小年是从初七至初九共三天。腊月三十,人们洗过澡后就换上新衣服,晚上各家都在火塘边吃团圆饭,饭后还要放火枪火炮,庆祝节日。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后,人们互相拜年祝福。年十二是满年,这天晚上全寨要跳芦笙舞,意思是天上的月亮圆了,年也过完了,从明天起新进入紧张的劳动生产了。芦笙舞会庄重热烈,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除了本寨男女老少都参加外,还邀请附近各族群众参加。

  清明节:拉祜语称为“灵摆固”,在农历的二月过,是一个扫墓的节日。这天,各家老小都要到墓地清除坟墓上的杂草,加高坟墓,带上鸡、米、酒、烟、茶以及死者生前喜欢的东西,祭祠死者,悼念亡魂,最后全家人在坟墓旁进行野餐。

  端午节,是拉祜人民种树种花的节日。传说这天是撒在田地里的种子脱离谷壳的日子。这天不能砍伐任何植物,而是种树、种芭蕉、种竹子最好的日子。传说这天把棒头(木杵)插在地里都会生根发芽。

  火把节:拉祜语称为“啊根杜”,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这天天黑时,各家各户都要在房前屋后或园圃地里插一对火把,火把是用松明扎成,大的高约四米,小的也有两米多高,有的还在寨子中间的广场上插一对大火把。火把点燃后,全家团聚共餐,有的还互邀至亲好友来家作客,饭后青年男女则聚集在广场上跳芦笙舞,直至天亮。“火把节”的习俗各地有所不同,有的地方只过一个晚上,有的地方则过三天。

  新米节:又叫“尝新节”,拉祜语称为“扎四俄扎”。拉祜族的新米节没有统一的日子,约在每年农历的七、八月间,谁家的新谷先熟,谁家就先过新米节。用新谷做成新米饭,邀请亲朋好友前来共餐,庆祝节日。开饭前要先盛一碗新米饭敬献给厄莎和祖先神灵,然后给狗单独吃一份。另外等家中的老人端碗后,其他是晚辈才能跟着吃。

  中秋节:又叫“月亮节”,拉祜语称为“哈巴节”。农历八月十五这天晚上,要把自己的瓜果和谷等选最好的拿来献月亮,因为月亮为人们分明耕种的节令。当月亮升起的时候,各家把选来的南瓜、黄瓜、包谷、谷穗、水果等(其中梨是不可缺少的,梨是象征青年男女幸福的日子开始了)摆在小篾桌上,拿到寨子后面祭山神的地方献月亮。在月光下,全寨大人小孩围着篾桌跳芦笙,庆祝丰收。

  十八、拉祜族的禁忌

  拉祜族禁忌很多,最有民族特色的禁忌是不得吃狗肉,吃狗肉者不得进家门,七天后要洗澡换衣才能进家门;拉祜族人常用鸡肉稀饭待客,但忌用白鸡肉,他们认为用白鸡肉熬稀饭待客,表示主人要与客人绝交;主人杀鸡招待客人时,客人不能自已拿鸡头吃,如主人拿给你吃,则必须接受,不能拒绝或转送给他人吃,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客人不能坐在主人家门坎上,也不能在门坎上削东西,而且也不能进主人内屋;大年初一,不准外人入寨,也不能去外寨,不能动刀,不能串门,尤其是女人,更不准进别人家的门,否则会被主人给撵出来,因为他们认为这一天外人进自家门,会带来厄运。

  拉祜族在日常生活中还特别尊重老人,吃饭要先给老人盛,给老人敬烟酒要举过老人的头,禁止在老人面前随便走动,老人来了得给老人让座,请他坐在火塘靠近太阳的地方。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