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电台周末版: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

2011-11-07 10:54: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你好,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施晓亮,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又是一个礼拜,在这一个礼拜中,我又走访了三个民族,上一期说到阿昌族,阿昌族以后,云南这边的少数民族特别的多,阿昌族是一个打刀的民族,离开他所在的户撒阿昌族乡之后,又到了陇川县,这边有景颇族。
    主持人:上午好,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您现在收听到的是潍坊广播新闻频率每周六上午为您奉献的庆祝建党90周年特别制作“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采风行动,我是主持人刘静。我们的活动的详细情况,您可以收听我们潍坊新闻频率每天的整点新闻,也可以登录大众网党期漫卷中国红“走进56个民族家庭”大型接力采风活动的网页,也可以通过前方记者施晓亮的微博来关注。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来连线前方特约记者施晓亮,听他讲述一路上的点点滴滴。施晓亮您好。
    施晓亮:你好,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施晓亮,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又是一个礼拜,在这一个礼拜中,我又走访了三个民族,上一期说到阿昌族,阿昌族以后,云南这边的少数民族特别的多,阿昌族是一个打刀的民族,离开他所在的户撒阿昌族乡之后,又到了陇川县,这边有景颇族。采访完景颇族,我们又到了德宏,德宏这边采访的德昂族。告别德昂族以后,我们现在所在的地方是拉祜族,拉祜族所在的叫云南普洱市,下辖的叫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我们已经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进行了两天的采访。今天下午或者明天就要前往下一个民族,下一个民族是布朗族。这些名字,听众朋友听起来可能会相对来讲,比较陌生一些,现在我离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地方很近了,可能明后天就要进入这个地方,它就是西双版纳。实际上,在整个云南,西南边陲,很难说哪一个民族占有主导地位,各个民族混居在一块儿,多年来相互影响,共同生活,和睦相处,民族团结,千百年来就这样发展变迁,与时俱进。包括我所在的澜沧县,虽然是拉祜族自治县,但是它也是有20多个民族,它市区的民族就有8个,还有布朗族、傣族、佤族、彝族等等很多很多,这边我把它称之为是民族文化的博物馆,这边的民族的种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他们的歌舞都大不一样,所以在这边我们看的是眼花心乱,收获非常多,但是也非常遗憾,行程特别特别的紧张,每个地方呆的时间都非常短,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200天跑遍中国,回访十年前采访过的56个民族,其实抛去行程中行程的过程,每个民族只能呆一两天,在这一两天中,只能是走马观花,甚至有些地方连走马观花也谈不上。但是就是在这种匆匆忙忙的行色匆匆中,我们感觉到非常的有收获,无论从工作方面来讲,还是从个人的感受收获来说,每天生活是新的,不光每天的太阳是新的,每天接触的是不一样的人,接触到的是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情,甚至吃到的都是不一样的民族口味的饭。确确实实每天的生活还是蛮丰富多彩的。我刚才说到每天见到不一样的人,但是有些时候是能够偶尔有意外的惊喜,就像我此时此刻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我到达的时候,到达之前我心里是没有底的,因为在出发之前,绝大部分的少数民族,原来十年前的采访对象都有过联系,而拉祜族这边,我十年前采访的一个72岁的老先生,一个拉祜族著名的文化人,叫胡开贵,当年他已经是72岁了,我当年没有他的联络方式,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各方面。
    主持人:通讯不是很好。
    施晓亮:都联络不上,我就想到了之后,我采访什么呢?然后到达以后,首先我就碰到一个老朋友,我十年前来采访的时候,就是他来陪同我到胡老家里,到各个拉祜族的山寨里,采访到各方面的情况,他当年在澜沧县委宣传部的一个新闻战士叫谭春,实际上,因为我也可能是这十年来走的地方也多了,采访的人也比较多了,我见到他的时候,第一眼没有认出来,而他第一眼就把我认出来了,喊出我的名字,提醒我十年前我和你到哪里哪里去采访过,咱们的车中间在转弯的时候开到一个小水沟里了,那个路比较滑,到了村庄,那个采访的人叫什么什么,记忆非常清楚。这也再次让我这个城市里面来的人,在这些纯朴、善良和重感情,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面前,感觉到非常惭愧。因为相对于他们的热情,他们的纯朴来讲,其实我们的情感对他们来讲是稍微打点折扣的,说到拉祜族,拉祜族是很有意思的,拉祜族可讲的东西很多,但是限于时间,另外还有另外几个民族,我讲一点比较有意思的事。
    主持人:好的。
    施晓亮:拉祜族和其他民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有一个起源的传说很有意思,他们是与葫芦有关系,所以他们每年4月份过的民族节日叫葫芦节,他们认为他们的祖先是来自于葫芦,从葫芦里诞生的,这颇见我们汉族有一个传说像葫芦娃,他们的祖先就是葫芦,但是,在祖先从葫芦里蹦出来,诞生这个过程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他们有一种动物,山上有一种动物叫虮子,虮子不小心就踏断了葫芦的藤蔓,然后把葫芦踢到湖里面,然后葫芦就飘啊飘啊,在河里面就漂到大海里面,然后这个螃蟹就看到了,就把它驮上岸,但是葫芦太重了,把螃蟹几乎压垮了,然后没有办法就换了鲤鱼,鲤鱼也觉得葫芦太重了,压的鲤鱼的眼睛都要太凸出来了,然后又换了乌龟,结果是乌龟把它驮上岸,这边有一种小鸟叫小米雀,小米雀原来是长长的尖尖的,特别特别长,然后就听到葫芦里面有声音,就开始啄葫芦,最后把长嘴都啄短了,也没有把葫芦啄开。最后最大的功臣是小老鼠,小老鼠最后把葫芦咬开。由于有这么一个传说,所以说千百年来,拉祜族人民对于虮子是非常痛恨的,认为是他们的敌人,在狩猎的年代,见到虮子就会打。而他们每到秋天收获之后,收获的新谷子首先要犒赏的是谁呢?
    主持人:老鼠。
    施晓亮:不是,是长嘴的为了啄葫芦变成短短嘴的小米雀,而在拉祜族任何一个老百姓的粮仓里,所有的老鼠可以放心大胆的去享用它们丰盛的大餐,而不会有任何担心,人们会来打它,所以说就是这样一个传说,也反映出这个民族,这样一种感恩戴德,知恩图报的一种纯朴、质朴的一种心理。拉祜族人民也向其他的我见到的其他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现在也十个拉祜族的小伙子和姑娘正在长长的藤架,葫芦藤架下准备为我们演唱拉祜族的传统的民歌。
    主持人:刚才通过电话的背景,我仿佛听到了一点咱们小伙子非常高亢的歌声,是在现场是吗?
    施晓亮:他们在调琴准备,他们既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民族,又是一个非常现代的民族,跟其他所有民族的民族乐器都不一样,他们所使用的乐器竟然是我们城市中非常现代的,流行的吉他。然后我就觉得他们没有自己本民族的乐器吗?他们说这就是他们本民族的乐器,因为这个民族是在100多年前也是西方的传教士来到这个地方,然后把西方的,除了圣经、圣物和圣子耶稣、耶和华,把福音带给他们的同时,也把西洋的乐器也带过来。所以说,他们现在唱圣歌的时候,也会弹唱起吉他,然后他们本民族唱歌跳舞的时候,每人一把吉他就会来弹唱起来,这个民族是常内敛的一个民族。我十年前来到之后,走过任何一个村寨,你如果跟他们打招呼,他们会非常羞涩,比如说他们来唱歌,来欢迎你的时候,会离的你远远的,会有一定距离。然后说我要拍照,你靠前来,靠前来,他只会短短的迈半步,然后你再招呼,他就再迈半步,这是一个非常内敛,非常含蓄的民族。而十年以后,感觉他们自己最大的变化可能是随着对外交往的机会的增多,他们这种性格变得越来越开放一些。每年4月份,他们有一个本民族的一个盛大的民族节日叫做葫芦节,这个葫芦节上,我前天晚上到达的时候,宣传部的领导就陪我吃饭的时候,我们在餐厅里就看到一个电视的大背景,他们在放着今年4月份刚刚录好的,刚刚举办过的葫芦节,他们的盛大的电视晚会,一边吃饭一边看的时候,我最初以为,这就是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这样的团队来制作的,因为它场面非常的宏大,电视镜头的切换也非常的讲究,特别是内容上,民族的歌舞,内容非常丰富多彩。但是事后我知道,这样一台晚会完全是县里面自己组织,自己策划,没有请一个明星大腕,因为他们说,请一个明星唱两首歌,动则数十万,而我们这个地方是国家级的贫困县,这些大腕来到之后,不仅仅拿走了钱,他们还唱不好,因为他们来呆一两天,他们无法对民族博大精深,当地民族文化有所了解,甚至连皮毛也触摸不到,就唱这么几首蜻蜓点水的歌。甚至不如一个村姑唱的好,就这一点让我非常的感动,在全国都有这样的一种现象,特别是县这级的地方,他们会有强烈的对外宣称的欲望,然后请很多明星大腕来给他们县里面唱一首,所谓形象的歌。我刚刚走过的,比如说腾冲,腾冲就刚刚请著名歌唱家谭晶唱了一首《腾冲等着你》,这样一首歌。
    主持人:算是这个县的形象的歌是吗?
    施晓亮:对啊,《腾冲等着你》,县委书记作词,什么人作曲,请谭晶来唱,唱这首歌花了纳税人80万块钱,而我听的这首歌远不如一个当地的民间歌手唱的更有韵味。
    主持人:他把感情融入到里面了。
    施晓亮:对,就是这种远来的和尚会念经这种观念,在很多地方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而在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这个居于西南边陲的一个贫困县,他们对于自己本民族文化有着充足的民族自信,这个大舞台是各个民族,以拉祜族为主的各个民族充分展示的一个大舞台,他们这些都是来自各个乡镇,各个村的老百姓,我们俗称的那些泥杆子们,从田地里出来,可能脚上的泥土还没有洗净,换上自己民族服装然后就来到这个舞台上,像在田间地头唱起来,跳起来一样,非常自然,非常纯朴。歌如天籁,无论从哪个方面讲,艺术水平和吸引力都非常非常的充足,但是现在这个社会,我觉得也是非常令人感慨的,像毛泽东延安会议上的讲话,就说艺术是来源于生活,高源于生活,但是现在来源于生活这一点都做不到了,很少有人像几十年前的艺术家们一样深入生活来采风。现在的歌唱家甚至不会蔸、咧、咪、发、说,就会成为歌星大腕,相对来讲,我看到的这台晚会更加坚信的我的一个信念,那就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具有世界性,才越有魅力。在这个纷繁复杂,信息极度爆炸,越浮躁的社会中,他们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底线,不变味,不妥协,到最后也是证明他们是非常有价值,很有魅力的。我说起来之后,还有前面几个民族,我走过的一个是景颇族,一个德昌族,还落了一个,还有一个是佤族,佤族这个呢,我上一站是从佤族走过来的,佤族是在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一个更有特点的一个民族。佤族说起来,大家其实对于这个民族并不陌生,像我这个年龄,上下40岁左右,年龄再大点的更熟悉了,对于一首歌,少数民族的歌特别的耳熟能详,就是那个村寨寨,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情歌。这个歌比较长,一个名叫阿佤的唱情歌,这个就是汉族的音乐家从深入生活,把原生态的歌曲整理创作成一个汉语歌词的歌曲,然后来到这个地方,我才知道,他的民族的语言的唱法,远比现在这种汉化的要更有魅力,更张扬,更激情、更豪迈,更好听。这个民族是一个非常有个性,非常张扬的民族,他们被称为东方的黑珍珠,亚洲的野玫瑰,云南的黑牡丹,中国边陲上的巧克力色,他们生下来会走路就会跳舞,会吃奶就会喝酒,原来说是会喝水就会喝酒,他们说会吃奶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用木鼓沟通,用头发跳舞。大家都很清楚甩发舞,用心灵说话,这样一个民族,他们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在缅甸接壤的地方,他们保持着自己千百年来这种质朴的生活。我在几个村庄,其中有一个上网查有这么一个称号,中国佤族最后一个原始部落叫做翁丁村,这个翁是老翁的翁,丁就是姓丁的丁,这个翁丁村寨大片大片的保留着佤族的传统的草房,所有的佤族的男女老少从小就生活在这样一个佤族民族文化氛围很浓郁的一个村庄里,每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他们的团结和睦,欲望很低,生活节奏很慢,慢慢的在享受生活,直到现在,他们的经济水平,收入可能都会比较低,还并不是那么好。
    主持人:好的,刚才咱们的施晓亮给大家谈到这个村庄,这个村庄叫做翁丁这个村庄主要还是保存着佤族一些村寨的生活习性,我们现在施晓亮是在一个现场,这个现场稍候会为施晓亮送上非常精彩的歌舞大餐,好的,施晓亮。
    施晓亮:他们的收入也比较低,人均收入仅仅是900多块钱。
    主持人:他们主要是以种茶为生是吗?
    施晓亮:茶只是他们的一个副业,他们的茶非常非常的便宜,这还是农耕,他们主要是种稻谷、玉米,现在刚刚够吃的,茶会换一些零花钱。即便是茶,所有的人都想不到,这个地方是生态茶园,都是前年的古茶,野生茶。
    主持人:纯绿色,天然的。
    施晓亮:也不上任何的化肥,不用任何的药,然后采摘出来,你知道茶是怎么炒出来的吗?大概4斤鲜茶才能出一斤干茶,然后采摘、炒制多少麻烦,我就问他们,我说我想买一点,大概多少钱呢?他们想一想,不好意思的说,5块钱,我以为5块钱是一两呢,结果是一斤。
    主持人:一斤5块钱。
    施晓亮:一斤5块钱,可能连劳务费都不够,在其他地方,可能炒一斤茶,炒制的成本都不仅是5块钱,就说明这个民族一方面跟市场经济还比较远,还不懂得市场规则。另外一个,也是特别的纯朴,没有这种心机,没有狡诈,不会算计,那么这个一个民族的纯朴,当然现在是跟贫穷联系在一块儿,可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诱惑,会多多少少发生一些变化,但是这些变化也是很自然的。比如说在另外一个佤族村寨,我们应邀参加了一个佤族小伙的一个婚礼,现在还有几分钟。
    主持人:现在还有5分钟的时间。
    施晓亮:有5分钟的时间,我嘱咐他们尽快开始让大家欣赏到最原汁原味拉祜族的风情。
    主持人:好的。
    施晓亮:先不用说话,大家尽快先唱一首歌,离我的广播直播还有4分钟,我需要用一首歌来结尾,你们现在就立刻唱起来,唱一首歌。
    主持人:我已经听到了吉他的伴奏声音。
    施晓亮:唱一首歌,现在是5个小伙子,4个姑娘,他们是很随便的一个组合,并不是说找一个专业团队,这是在我们所下塌的宾馆中一些服务员,他们就是这个宾馆中的服务员,全是拉祜族,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他们就在紧张的洗盘子,唰碗的工作中,就腾出这么几分钟来,先为我们拍摄。现在他们的吉他已经弹起来了,歌声马上唱起来,那么我就少说话,让大家陶醉在这原始的音乐中。
    主持人:好的。
    施晓亮:大家听的这个歌,是他们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就这样唱起来了,因为正式的拍摄还没有开始,我为什么赶时间让听众朋友欣赏到这首歌呢,在没有任何准备和排练的情况下,请注意这些小伙子们决不是专业的演员。
    主持人:但是在我们这边听来,这些好像是从一个特大的演出场所传出来的,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特别的通透,而且是特别的纯净,绝对不亚于某一个歌星的声音,效果非常的好。
    施晓亮:我觉得有很多音乐人、专家说起来,我听过好多这样的评价,专业的歌舞团,像中央音乐歌舞团这些,如果是要来到这个地方,想要唱到这种水平的话,那还真是得练几年,所以说,我更加坚定了我刚才那种说法,他们在今年4月份,每年4月份的葫芦节上,他们不请任何一个歌星,不仅仅是处于经济上的考虑,而且他们觉得这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信,他们觉得自己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有价值,有魅力的,任何一个村姑,任何一个村头上种地、采茶的小伙子都不输于宋祖英,都不输于原来的蒋大为,我觉得他们才能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主人,他们在这边生活,在这边唱歌、跳舞,歌唱自己的生活,歌唱自己心中的感受,他们是真情实感,没有任何半点商业的矫揉造作,不牵扯到经济利益,那么他们是纯真的,是质朴的,因此也是感人的,有魅力的,有价值的。
    主持人:刚才他们唱的那首歌是歌颂他们拉祜族的一首歌是吗?我仿佛听到了拉祜、拉祜。
    施晓亮:这首歌,因为我还没有提前采访他们,只是一个民族的歌,刚才宣传部的周副部长跟我说,这叫《快乐拉祜人》,快乐的拉祜这个节奏是我进入云南以来,听到的应该说节奏最明快,最能让人轻松、快乐起来,把所有的愉悦都调动起来的这么一首欢快的节奏,每天沉浸在这样的欢声笑语,在歌舞中徜徉,我觉得我们已经,虽然难免有些劳累,还有一点危险。但是这个收获也是巨大的,我们的快乐是任何一位听众朋友所不能比的,所以说我是快乐的,我们都是快乐的。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施晓亮的连线,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了拉祜族,好的,非常感谢您,再见。
    施晓亮:再见。
    主持人:好的,收音机前的听众朋友,您刚才收听到的是我们每周六为你现场直播的庆祝建党90周年特别制作“走进56个民族大型接力采风”活动,我们刚才为大家连线的是前方特约记者施晓亮,那么施晓亮在这一周一共经历了4个民族,刚才我们又有幸的听到了拉祜族的歌,拉祜族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用他们美妙的歌声让我们更加去向往这个民族。同时也希望施晓亮在以后的节目当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一些精彩,好的,明天同一时间我们再见。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