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尔根觉罗.朝勋:满族是兼容并蓄的民族

2011-06-27 11:17:00     作者: 施晓亮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满族 兼容并蓄 党旗漫卷中国红
[提要] 十年前采访岫岩“满族通”赵朝勋时,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这次采访活动启动前我多次与赵老联系沟通,每次赵老接电话时我都会问一句:“赵老在家吗?”——他的声音年轻有力得实在让我没法想到这就是已近耄耋的赵老,常常错以为是他儿子或孙子。

  大众网-联通3G岫岩6月26日报道 (特约记者 施晓亮) 十年前采访岫岩“满族通”赵朝勋时,他已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了。这次采访活动启动前我多次与赵老联系沟通,每次赵老接电话时我都会问一句:“赵老在家吗?”——他的声音年轻有力得实在让我没法想到这就是已近耄耋的赵老,常常错以为是他儿子或孙子。
  一
  十年前采访赵老,我以《收藏二千年——满族,一个小人物的民族情结》为题发表了文章。其中有两段这样描写这个岫岩尽人皆知、全国满族文化界无人不晓的民族文化专家:
  自我介绍时,赵朝勋强调自己是纯粹的满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满族,他的家庭属于依尔根觉罗氏,镶黄旗——依尔根觉罗和爱新觉罗都是满族中的贵族大姓,汉化的姓氏都是“赵”。“我的名字应该叫依尔根觉罗?朝勋,就像赵朴初应该叫爱新觉罗?朴初。”他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纯粹”的满族并不是很多,“岫岩满族人口占88%,其实哪有这么多!当年成立满族自治县,按规定满族人口必须达到70%以上,所以只要是跟满族沾点边的,比如本来是汉族,可姥姥是满族,就改成了满族。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照顾,孩子考大学分数上还降低呢,所以改少数民族是顺茬,一个村一个村地改了。”
  赵朝勋是那种口无遮拦的人,但言谈间又能感觉出他的政策水平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他退休之前是县文化馆的馆长,再往前是县文化局长、县文教部长,再往前是县革委会的一个什么头头,他自嘲地说“官越做越小,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名气来自他对满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他说,民族民间文化如此丰富多彩,比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有意思多了。因此,1980年从文教部长一下子降到文化站长,他一点失落感都没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凭着多年积累的关系,他亲自跑到省文化厅要了40万拔款,建了当时全省最好的县级文化站,四层楼,比县委大楼还好。
  作为一个满族人,赵朝勋眼看着满族传统文化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入,逐渐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意识到必须要“抢”。他一次次地在全文化馆动员、部署抢救满族文化的工作,并且身体力行,率先走到民间,去记录满族老人讲的故事,去记录满族歌手唱的民歌,研究满族剪纸和农民画的艺术风格。他还组织驴皮影、枕头顶、农民画等出国展出,让满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瑰丽的丰姿,在海外引起极大反响,为此,“世界满族文化基金会”会长爱新觉罗?毓瑞亲笔签名颁发给赵朝勋一块“满族之光”金质牌匾。

  2001年9月,赵朝勋向记者展示他众多收藏品之一:满族的刺绣枕头底。

  二
  十年前赵老向我展示他丰富的满族文化的藏品时,对我们转述的博物馆长所说的“博物馆的收藏赶不上赵老师的多,更没有赵老师的好”这句话颇多感慨,他说民族文化的保护绝不是一两个人的事,博物馆的藏品没有个人的丰富,这绝不是件值得炫耀的光彩事。他一直有一个梦想,要把岫岩满族的有意思、有意义、有价值的“老玩艺”都收藏起来,让后人知道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知道前辈们的生活是什么状态,别忘了本。
  十年后,赵老自豪地领我们参观新的“满族博物馆”,去年大半年他都在忙着新馆的扩建、陈列,新馆基本按他的想法布局,这让他挺满意,十年前的梦,总算圆了。
  1985年建馆的岫岩“满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座满族博物馆。扩建后的新馆共设有“满族源流厅”、“满族习俗厅”、“满族服饰厅”、“满族民间文化艺术厅”、“岫岩出土文物厅”、“满族传世文物厅”六个展厅,馆藏文物更加丰富,包括书画、丝绣、铜器、陶瓷、铁器、货币等。其中新石器时代的北沟遗址出土的三环足器与山东龙山文化同类器物相同;城南遗址出土的4件耒耜,在西汉早期遗址发现尚属首次,填补了国内空白;辽金时期的定窑瓷器“白釉莲花粉盒”和“瓜棱提梁注壶”分别评为国家一级和二级文物;清代的被子、诰命书等彰显了岫岩历史文化丰富的底蕴。
  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我还是很强烈地感受到了赵老花在博物馆上费尽心机。不到3000平米的六大展厅,布局紧凑,以满族历史为经、以地方历史为纬,通过文物、图板展示,讲述了满族起源、先世入岫、八旗驻防、满族贡献等渊源历史。在“满族习俗厅”他特别设计了一个一比一的满族传统民居,形象地展示满族“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垒在地面上”的民居特色,以及“东北满族三大怪:窗户纸贴在外、大姑娘抽烟袋、养个孩子吊起来”的生活特点,在这里,观众可以直观地领略满族饮食、婚娶、节日习俗,看到万字炕、祖宗板、八仙桌、针线笸箩、浆洗衣服的木棰等满族民俗文物,赵老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指给我们看活动窗户的挂钩:“看到吗?这不是木制的,而是狍爪勾——以前打了狍子后,狍死后爪子呈自然勾状,满族先辈就用它来挂窗户  。”
  二百多斤体重、腿脚不太灵便的耄耋老人领我们楼上楼下地参观,就象向好友炫耀自己宝藏的孩子一样,沉稳中透出些许得意和自豪。

  2011年6月26日,赵朝勋老人向“走进56个民族”回访记者团的小记者施哲莹介绍满族传统民族中的“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垒在地面上”。
  三
  岫岩自称“中国玉都、魅力满乡”,全县九成以上的人口为满族,县委县政府的发展定位是“举民族旗、打民族牌、唱开放戏”,这样的大环境下,赵朝勋廉颇未老,被县领导尊为民族文化传承保护领头人,他多年前在任文化馆长时岫岩获“全国农民画之乡”殊荣,后来他主动辞去县农民画协会会长之职,农民画工作一度停滞,文化部和省厅的领导都过问,于是已过古稀的赵老又重新走马上任,这些工作立即又生龙活虎,有声有色。
  赵朝勋现在每天上午到博物馆上班。县领导特意在博物馆一楼为他留了一大间办公室,作为农民画协会的办公场所,博物馆有什么不明白的随时方便请教这位满族通。远在城北的县文化馆也常常请他去指点,就在前几天,6月22日,辽宁第一个“非遗博物馆”在文化馆正式落成,这里陈列着岫岩五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岫岩玉雕、岫岩满族民间刺绣、岫岩民间剪纸、岫岩皮影、岫岩东北大鼓、),8个省、市、县级非遗项目(岫岩单鼓、岫岩满族民间歌曲、岫岩农民画、岫岩民间鼓乐、岫岩满族面活制作、岫岩满族核雕、岫岩满族婚庆习俗、岫岩满族丧礼习俗),赵朝勋说,过去很多岫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专门的场所进行传承,新落成的非遗博物馆一楼展演大厅将成为非遗的传承地,以后将经常举办各类“非遗”表演项目的演出和研讨、培训、辅导活动,还在此不定期举办如剪纸、农民画等临时性展览。一楼多功能展演大厅将被打造成岫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艺人们切磋技艺、研讨学习、展演传承的主要场所。这是他多年来一直呼吁的,他戏称“现在的馆长赶上好时候、赶上好领导了”

 

  “我是依尔根觉罗氏,镶黄旗”

  四
  赵朝勋几十年全身投入、坚守民族文化这块阵地。但他说坚守不是固封,他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有独到的见解。
  “我经常接待各地来的记者,来岫岩采访满族,他们都会觉得这个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特色不太明显啊,跟北方的任何一个县城没有太大差别,于是就有些失望、甚至觉得满族文化是不是在淡化、退化、汉化。我不这么认为,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都是发展、进步的,所谓的‘汉化’正是反映了满族是一个兼容并蓄、开放进步的民族。”
  赵朝勋接着说:“满清皇帝进京后,觉得汉语、汊字比满语、满文好且更方便,于是就逐步改用汉语、汉字;这是满族兼容并蓄、开放进步的表现。一个民族一定要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但固封于此,就不能发展、进步。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国家、一个政党更是如此。汉族还有‘胡服骑射’呢,因此才不断发展、进步;原来满族的老祖宗还不允许满汉通婚呢,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也被抛弃了吗?前些年,县领导和我商量要在小学初中设立满文课,我不赞成,我说孩子们学英语、做作业已经够累了,再学满文有什么用啊?我当然不是说满文应该放弃,而是说它最终只是少数专家研究的一门学问。”

 (大众网-联通3G岫岩6月26日报道 特约记者施晓亮 )


  赵老兴致盎然地讲述满族起源“三圣女浴于长白天池”的传说故事。

魏鹏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