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概况

2011-11-28 10:48: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傈僳族民歌;傈僳族舞蹈;1941年;阔时节;血族复仇;陶瓷壶;1950年
[提要] 194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云南省的怒江西岸,在上江乡隔江炮轰六库镇,使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各地傈僳族人民用火枪及弩弓、刀矛阻击日寇的进攻,给予应有的惩罚。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

  一、傈僳族概述

  傈僳族,现有人口57.5万(1990年)。傈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部分分布在四川省。傈僳族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唐朝时被认为是“蛮”的一部分。傈僳族和彝族、纳西族在族源上关系密切。8世纪以前,傈僳族居住在四川雅砻江及四川与云南交界地的金沙江两岸广大地区。傈僳之名首见于唐代樊绰《蛮书》,称之为“栗粟”,并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分。8世纪时他们的先民居住于金沙江畔。12世纪以后,受丽江土司木氏(纳西族)及北胜州土司高氏(白族)的统治,多数充当庄奴、院奴和农奴。16世纪中叶,由于丽江木土司与藏族统治集团发生战争,大批傈僳族在荞氏族(括扒)首领木必帕的率领下,渡过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进入努江地区。此后从17世纪到19世纪的200多年中,傈僳族又有几次大的迁徙行动,有成批的傈僳族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缅甸境内,另有几批向南沿着澜沧江、怒江,经由镇康、耿马、沧源、孟连,抵达老挝、泰国等国,这就形成了傈僳族大分散、小聚集,跨境而居的分布状况。到20世纪50年代为止,傈僳族还保存明显的氏族残余。同一祖先后代所组成的集团称为“初俄”,即氏族。仅怒江州傈僳族的氏族名称就有虎、熊、猴、蛇、羊、鸡、鸟、鱼、鼠、蜂、荞、竹、菜、麻、柚木、犁、霜、火18种,这些氏族名称同时又是各个氏族的崇拜对象──图腾。同一氏族之下,由父亲的2代至4代人所组成的亲族集团称为“体俄”,即家族之意。由若干不同的氏族和家族所共同组成的村寨称为“亢”。村寨头人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各家族老人互相推举,称为“搓吾”,由官府委派的头人则称为“实帕”。头人不得世袭,其职责是:对内领导生产,调解纠纷,主持祭祀,对外承头纳贡,摊派夫役,领导血族复仇,缔结盟约等。

  傈僳族人民具有强烈的热爱祖国、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18世纪和19世纪,傈僳族人民多次掀起起义斗争。其中以1801—1803年维西傈僳族首领恒乍绷领导的反土司抗清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时间历时2年,革命烈火遍及8县,先后消灭康普土司、大小头目及清军数千人,迫使清朝查办了维西厅守备,免除了维西土司的封建特权,减免了33个府厅州县的3年赋税及铜课。从1869年起,一大批西方的探险家、地理学者、殖民主义者和传教士进入怒江及独龙江地区进行探测。1907年,法国天主教司铎任安收在贡山白哈罗强迫民工修建教堂,激起各族人民公愤,焚毁了教堂,这就是闻名的“白哈罗教案”。194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云南省的怒江西岸,在上江乡隔江炮轰六库镇,使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各地傈僳族人民用火枪及弩弓、刀矛阻击日寇的进攻,给予应有的惩罚。

  二、傈僳族的语言文字

  傈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第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通行于部分基督教徒中,第二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通行于维西县几个区,第三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

  三、傈僳的生产技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傈僳族社会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居住在云南省丽江、维西、永胜、云龙、兰坪、保山和四川省等地的傈僳族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社会。居住在大小凉山周围的傈僳族,已分化出一些中小奴隶主,从事农业或半农半猎,普遍使用牛耕。居住在怒江的傈僳族生产力水平低下,铁具和竹木农具并用,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为主,狩猎、采集为辅,阶级分化不明显,社会上形成“粗波帕”(富裕户)、“杂此帕”(够吃户)、“刷帕”(贫困户)、“笮巴”(奴隶)4个阶层。怒江傈僳族的土地制度分为个体私有、家族共同伙有、村寨及家族公有3种形式,并普遍存在一种伙有共耕制“哈米贝来合”,这是一种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土地所有制和耕作的原始协作形式。手工业及商业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碧江、福贡等县出现一些以物易物的初级市场。解放以后,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直接地、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力得到解放,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的农业与工业体系。

  四、傈僳族的天文历法

  傈僳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自然历,他们把一年分成开花月、鸟叫月、烧山火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和盖房月等十个季月。

  五、傈僳族的宗教信仰

  过去傈僳族信奉多神,崇拜自然,还有图腾崇拜的残余。19世纪中叶后,基督教和天主教传入傈僳族地区。栗粟人认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均为各种“尼”(精灵)所主宰,而人的生命则由“稠哈”(灵魂)所主宰。傈僳族多居高山,经常遭到风、旱灾害,因而形成一套驱逐自然灾害的崇拜仪式。如驱风:由氏族长者持酒一碗,以树叶蘸酒洒向四方,并念咒语,同时对风吹牛、羊角号,求山神止风。祈雨:仪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用竹片或木条编成一方块,上涂泥巴,由生肖属龙的人在其上燃火一堆,将其放入水潭或江河中去,让水将火冲熄,相信可成为下雨征兆;二是用药物毒死江中扁头鱼,认为消灭扁头鱼,天就会降雨;三是以箭射入“龙潭”,以为可借此触动龙神,使天下雨。祭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清晨各家分别用年糕、肉、香、纸钱在井边举祭,祭毕打回清水,祈求常年平安。祭火:年终清扫灶塘,洒酒于灶塘的三脚架或三脚石上,祈求“达周玛”(灶神)保佑家庭安吉。

  六、傈僳族的历史

  1908年,云贵总督府及丽江府派阿墩子(德钦)弹压委员夏瑚巡视怒俅两江,夏瑚委任怒管及俅管袁裕才等分别管理怒江及俅江(独龙江)事务,并下令取缔过去康普、叶枝、察瓦龙等地土司对傈僳族、独龙族的苛派。

  1911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领土片马、鱼洞、岗房等地。辛亥革命后,云南军都督府都督蔡锷任命西防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师师长李根源组成3个殖边队进驻怒江地区,从而阻止了英国殖民势力向怒江的窥伺。此后,云南地方政府分别在努江地区建立了知子罗(碧江)、上帕(福贡)、菖蒲桶(贡山)、泸水等4个行政委员公署,1928年以后分别改为设治局,并在独龙江的茂当设立公安公局,管理独龙江事务。

  18世纪和19世纪,傈僳族人民多次掀起起义斗争。其中以1801—1803年维西傈僳族首领恒乍绷领导的反土司抗清起义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年,革命烈火遍及8县,先后消灭康普土司、大小头目及清军数千人,迫使清朝查办了维西厅守备,免除了维西土司的封建特权,减免了33个府厅州县的3年赋税及铜课。

  从1869年起,一大批西方的探险家、地理学者、殖民主义者和传教士进入怒江及独龙江地区进行探测。1907年,法国天主教司铎任安收在贡山白哈罗强迫民工修建教堂,激起各族人民公愤,焚毁了教堂,是为“白哈罗教案”。

  1941年,日本侵略军侵占中国云南省的怒江西岸,在上江乡隔江炮轰六库镇,使当地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各地傈僳族人民用火枪及弩弓、刀矛阻击日寇的进攻,给予应有的惩罚。

  1949年秋,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的滇桂黔边区纵队第七支队在解放了剑川、丽江之后,派遣游击部队解放了怒江地区。1950年初,解放军进驻丽江、怒江、德宏等地,傈僳族人民获得了新生。1954年8月在碧江、福贡、贡山、泸水4县建立了怒江傈僳族自治区,1957年1月改为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并将兰坪县划入建制。

  七、傈僳族的文学

  傈僳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每逢节日、婚礼、新房落成、狩猎和收获等活动,傈僳人都群聚歌唱往往通宵达旦。即兴演唱的抒情短歌和反映生产、生活的 长篇叙事诗构成傈僳族民间文学的主体。如《生产调》、《种瓜调》、《盖房调》、《牧羊调》、《扑蜂调》、《打猎调》、《过年调》、《串亲调》、《求婚调》、《结亲调》、《逃婚调》、《孤儿悲歌》等。这些长诗的特点是反覆歌咏,语言双关,托物言情。有些叙事长诗如《生产调》等,表现上是讲生产程序,实则是隐喻男女青年爱情发展的过程。傈僳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以歌代言,以歌代答,形成喜好民歌的传统。泸水、碧江、云龙一带一年一度的汤泉赛歌会,是歌手们充分施展才能的地方,歌声数日不绝。傈僳青年喜唱的情歌,有传统的,也有即兴创作,随编随唱的,有长篇情歌,也有短小的。

  八、傈僳的音乐

  傈僳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歌是他们最喜爱的艺术活动。傈僳族民歌按体裁可分为六大类:一是“木刮”,意为古歌古调,是老人唱的叙事抒情调。二是“摆时”,为一人领唱众人合唱,是一种少见的多声部原始复式音乐珍贵遗产。三是“哟依”,即哼歌,主要唱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和情歌。四是“切我”,意为抒发心底的歌。五是礼俗歌,有迎亲调、挽歌祭祀调等。六是儿歌,类似童谣、摇篮曲等。

  木叶:木叶是一种吹奏乐器。我国中南、西南地区的苗、布依、壮、哈尼、傈僳等少数民族善于吹奏。木叶选用优质的树叶子做成。因各地树木不同,选用的叶子也就各异。如壮族喜欢用荔枝叶、龙眼叶,苗族喜欢用拍子叶。吹奏的方法也不同,有用两唇夹叶子吹的,有将叶子卷起来吹的,还有吹叶子上半部的。木叶音色优美、动听,取材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启本:流传在傈僳族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形似小吉它,共有四根弦。过去都是用羊肠弦,现多用金属弦。是傈僳族舞蹈中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摆时:是傈僳族的一种曲调的名称。男女各一队,每队有一人领唱,其他人相和,领一句,和一句,构成对称的上下韵关系。

  逃婚调:傈僳族口头流传的著名长歌之一。通过男女对唱的形式,描述一对青年男女反抗旧社会包办婚姻,相偕逃奔他乡所经历的艰险和合成曲调优美,情节感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解放后。已有汉文译本出版。

  九、傈僳族的舞蹈

  傈僳族民间舞蹈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模仿动物行动的舞蹈,如鸟王舞、鸡吃食舞、猴抓虱舞,趣味幽默诙谐。二是生产生活舞,傈僳族人民将生活中的动作姿态,如收小米、开火山、狩猎、洗衣等赋予艺术的韵味,表演起来活泼多变,热情奔放。三是表现战斗的舞,这种舞蹈表现勇猛无畏的精神,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美。

  十、傈僳族的美术

  木酒壶:傈僳族用以装酒的木制品。工艺特别,为傈僳族木器中的精美工艺品。木酒壶的壶脖细长而壶腹肥大,壶外部还刻有阴阳条纹图案,然后涂以黑漆,极精致美观,宛如陶瓷壶。

  傈僳族弓弩:弓弩的选材考究,制作精细,是傈僳族木工技术高水平发挥的成品。做弓臂时,先将木板放在煮酒用的包谷酵母中煮软,然后将它折成弯形再熏干打磨光滑。弓身在制作时挖制箭槽要一刀刻成,不能修补。弩是用麻和竹丝制成的。弩牙和弩机全是用骨头制作的。傈僳族弓弩既是生活用品,又是精美的工艺品。

  十一、傈僳的娱乐

  傈僳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威武的民族。男子个个都是武士,个个都是猎手,他们每人随身携带的工具少不了长刀和弓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傈僳族男子都要举行射弩比赛。两男一女为领队,一男肩上扛弩弓,包头上斜插一只箭,一男两手举着饰有弯弓和箭标志的红白两色旗。选手列队通过彩门进入广场,围着旗杆向红白两色旗祭酒,跳集体舞,舞罢开始比赛。油煎粑粑和肉片当靶,射手按顺序比赛,射中“猎物”归己。收获最多的人被喻为“最优秀的射手”。

  十二、傈僳族的服饰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美丽大方,不同地区差别较大。怒江地区妇女穿右衽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头上配以珊瑚等饰物,年轻女子则用缀者小白贝的红线系发辫。而居住在泸水一带的妇女则不穿长裙,喜穿长裤,上衣右衽,腰系一小围裙。十分精神。永胜、德宏的妇女的裙子是用上百片的各色布料经过精心剪裁缝制而成的,因此被称作“百花裙”。四川凉山州的妇女上穿短衣,下着白褶长裙,短衫仅到腰际。傈僳族妇女男子一般着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过膝,有的以青布包头,左腰佩砍刀,右腰挂箭袋。

  十三、傈僳族的饮食

  傈僳族的主食是玉米、荞麦。傈僳族人认为动物苦胆是一种良药,也是一种调味品,因此总把胆汁掺入酒中饮用,在煮肉时则把苦胆放入锅中一块煮,用来去腥开胃。

  烤乳猪是招待贵宾的上菜,乳猪也可煮吃。火烧而食是傈僳族吃肉类的传统方式,这是历史上狩猎生活方式的延续。酒在傈僳族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男女老幼都喜欢饮自己酿制的水酒。

  十四、傈僳族的居住

  傈僳族住房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木结构,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形似木匣,内地傈僳族大都居住这种房屋;另一种为竹木结构,先在斜坡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顶盖茅草或木板,屋中央置一大火塘,因这种房子下面有很多木桩,故被称为“千脚落地屋”,流行于怒江傈僳族地区。

  十五、傈僳族的家庭

  傈僳族实行小家庭制,父母财产由幼子继承。按习惯长子、次子完婚后必须与父母分家,父母会给予一定的土地和生活资料,幼子不能与父母分家。绝嗣可收养子,或过继或招赘,财产由其继承,如老死后无子,财产归家族中最亲一支所有。傈僳族没有父子连名制,氏族有姓氏,但家族中没有姓氏。命名也不按辈分排行,孩子出生后由伯父或请外祖父、舅舅命名。

  十六、傈僳族的丧葬

  人死后停尸于火塘里侧,头前供酒、饭各一碗。若死者为男性,供肉九斤,女性供肉七斤。吊唁者唱祭歌,手持木棍击地板,以示驱鬼,围着尸体跳“斯我堆”(死舞)。实行土葬。坟坑选在较平坦的山坡间。尸体放置方位依地形而定,头枕高处,侧卧,面向太阳出处。并将死者生前使用的弩弓、刀、木碗、烟袋以及织布梭、针线和玉米等,装在布袋里,挂于墓前木桩上。

  十七、傈僳的节日

  1950年以前,傈僳族人民行用自然历,借助花开、鸟叫,将一年划分为花开月、鸟叫月、烧火山月、饥饿月、采集月、收获月、煮酒月、狩猎月、过年月、盖房月10个季节月。主要节日有刀竿节、阔时节、澡塘会等。

  刀竿节: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碧江、福贡、沪水一带傈僳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一天。刀竿节由来已久,相传明朝外敌入侵云南边界,当时的兵部尚书王骥奉命率兵前往,在滇西北战场上,依靠当地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一很快取得了胜利。不料班师回朝途中,于二月初八日被奸佞所害。为了纪念反侵略的英烈,当地人民以上刀竿来表示保卫祖国疆土、反对入侵者的决心,定此日为刀竿节。爬刀竿前一天晚上,在广场中央燃起通红的炭火。五个保悍而又灵巧的中年男子赤脚在火堆中间跳跃,时而腾空,时而落下,时而扑向火海,时而翻滚前进,无数金光灿烂的火星,在他们的身边脚下飞舞。他们用双手捧起通红的火球,先飞快地在脸上“擦洗”一下,然后在手上飞快地揉搓。周围的观众在欢呼声中欣赏着火的绝技。节日里,妇女们穿着镶花边的黑色上衣和点缀着各种银饰物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风采过人。男人穿着麻布短衣裤,腰系红黄长带,小腿系吊简,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英姿勃勃。节目的广场上,竖起两根二十米高的树干,四周用藤蔓拉紧固定,树干上插有三十六把明晃晃的长刀,作为向上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寒光逼人。身穿大红抱、头缠红布包头、赤脚的五名“玩火者”,齐涌至树干下,唱歌跳舞,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飞上刀竿,双手紧提刀面,运足气的脚掌斜置在锋利的刀刃上,勇敢、灵巧地向上攀登。全场鸦雀无声,大家屏住呼吸仰面观看。对他们的气功绝技赞叹不已,争相向爬杆者敬献美酒。对歌、跳舞、荡秋千活动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

  阔时节:“阔时”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在农历十二月初五至次年正月初十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相当于汉族春节。节日期间,傈僳人一定要舂米粑和糯米粑,还要酿制香醇的水酒。舂第一臼籼米时,要拿出少许放在桃李等果木树上,祝祷它来年果实累累。还要拿出一小勺让狗先吃,因为传说是狗从玉帝那里要了谷种带到人间的。过节那天吃过早饭,整个寨子的中青年都盛装聚集到山寨的公共场所-打场,举行射弩等文体活动。能歌善舞的傈僳族青年男女,弹着琵琶等乐器高歌,跳一种无伴奏的舞蹈,这种舞动动作矫健有力,节奏感强,生动活泼。

  十八、傈僳族的风俗

  傈僳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家人要为她举行穿裙礼的仪式,以此承认其已步入成年期,获得了社交权。仪式要选择吉日举行,由家中辈分最高的老妇人主持,女孩首先向家中长辈行礼,然后母亲将自己亲手纺织的麻布长裙为女儿穿上,同时高声吟唱:“女儿啊,今天是你自由的日子,你长大了,你像一只小鸟可以飞了。”举行穿裙礼仪后的姑娘,可以佩戴头饰、耳环,享有较大的社交自由。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