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济南经济广播:惜土如金的毛南族

2011-12-05 14:15: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现在我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下面的一个县叫环江县,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大家听起来就是非常陌生的一个民族,但是他在传统上并不叫毛南族,而是叫毛难族。
  施晓亮: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施晓亮。现在我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下面的一个县叫环江县,这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大家听起来就是非常陌生的一个民族,但是他在传统上并不叫毛南族,而是叫毛难族。改名可能就是因为字面上比较好听了,其实这也是一个本民族他们的一个音译,这个民族是人数比较少,大概全国有七万多人。整个的环江县大概有五万多不到六万人。全国毛南族的绝大部分都是生活在环江县,环江县在成立自治县之前,他们的毛南族是生活在,我上次来采访过的,下南乡等紧挨着的两个乡。他们毛南族生活的地方称为三南,就是上南、中南和下南,是三个村。毛南人希望把它称为大毛南,一听比较大,其实并不大,因为广西北部的九万大山,就是一个国家级的森林保护区,非常非常大。我们前一个民族仫佬族也是在九万大山里面,环江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紧挨着的。这九万大山都是大石山,喀斯特地貌,实际上就是地上长出来的大块的石笋,比较尖,坡度比较大,立陡立陡的,几乎没法攀登,当然也没法打猎、没法采集、没法采摘、没法农耕,这个大石笋中一块一块或大或小的有点土壤的地,当地的毛南族或者是壮族他们就把他称为垌,他们就叫垌场。垌场里面也是这里冒出一堆乱石,那里冒出一堆乱石,尽管我们外地人来到看到的是远看成山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对当地人来讲,他们就觉得放哪儿都不合适,做啥都不成器,就是一些怪石头。千百来年毛南族就在这个贫瘠的土地上,土里刨食,顽强的繁衍生息到今天。土地对毛南族来说,就是和生命一样重要。所以说用四个字来形容他们,叫惜土如金。就是只要看到哪个地方能种粮食,有一点土,毛南族就会抗起锄头就去开垦,然后就插根草棍就作为地标,这个地就是他的了,先入为主。
    就是说一家里面有多少块地,他说大概有几百块吧。都是很小的,可能我们戴的斗笠下面就能盖这么一块,把这些小块的地叫鸡窝地。这些鸡窝地利用率非常高,毛南族就不能容忍对土地的浪费,如果撂荒了,他村里所有的人就会把看成是懒汉。就这些石缝石窝,毛南族也会从家里挑来牛粪、鸡粪栽上几株玉米或者是几颗南瓜,在毛南人家门口看到用烂的簸箕里面装满了农家肥,在里面栽棵葱、栽棵蒜、栽棵南瓜,他们就像城里人养花养草一样,侍弄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在多年前我来的时候就看到会让人有些感动,也会有些淡淡的伤感,这个地方还是比较穷。八九年前我来的时候,这个地方是国家级的贫困县,现在他生活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昨天晚上我看了一个材料,我看新闻,胡锦涛主持中央的会议,就说把贫困线提高了,由1200块钱提高到2300块钱,那么提高了90%多。当地的县领导就跟我讲,本来已经超过贫困线,现在又成了贫困县了。就永远走不出这个贫困县了,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办法,还是资源性的,就是土地比较贫瘠。
    我插一句话说另外一个民族,我七月份刚上路的时候,采访的第三个民族叫赫哲族,前几天有我十年前采访过的赫哲族的传承人叫吴宝臣,他给我打来电话,非常高兴的就通报我,他说11月23号,从巴厘岛传来喜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世界评了11个还是15个,中国只送了一个,就是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就给评上了,从国家级的一跃而成了世界级的,就很牛了。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的光荣。
    施晓亮:也可以说是光荣,也可以说是,在我看来里面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其实中国原来这样的所谓的像他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特别的多,是因为文革等那些年,破坏的太厉害,大部分都已经被破坏了,剩下的这些,其实相对于原来被破坏掉的,其实并不是最好的。他们自己说起来可能就比较次的,现在反而成了世界上最亟待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文化是非常有价格的,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个民族都有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到毛南族,毛南族尽管已经汉化的非常厉害,但是他也有两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种叫花竹帽,用竹子劈成细细的柔软的竹丝来编,我们山东我的家乡叫斗笠。戴的竹子的帽子,他被称为毛南族的族宝。他们文化中的瑰宝。毛南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定情信物最重要就是有这个花竹帽,它的材料并不贵,但是编出来是非常好看,非常精细。在帽底就会编织花纹,在毛南族的心目中,花竹帽他们叫顶卡花,可能是他们的毛南语,就象征着吉祥和幸福。他们出产最精致的斗笠,这句话在民国县志里面就有记载。说毛南地区出产最精致的斗笠,花竹帽本身的主要价值被评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记忆研究的价值、还有文化挖掘的价值、还有传统民俗的价值,还有美学鉴赏的价值,以及经济实用的价值。而现在实用价格慢慢在淡化,我现在正在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花竹帽编织的传承人家中,我们已经采访了一个多小时了,其他记者正在拍摄他在编织的全过程,讲这个花竹帽的前世今生,讲他和毛南族割舍不开的一些关系。除了花竹帽他还有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叫傩面,在大汉族地区也讲过,是因为屯垦戍边的原因,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就派了几十万大军来屯垦戍边。其实军队里相当于现在的战友歌舞团、总政歌舞团、空政歌舞团这样的军种的演艺团体主要的形式就是傩戏,傩戏都要戴着一种假面具傩面,有各种崇拜的神,比如说关公等等那都是军队里崇拜的神。而毛南族这边他的形式上看起来也一样,他是有本民族所崇拜的36个神,然后来由傩面的传承人,当地人也是叫道师,他们主要是在毛南族的妇女生育完小孩以后就举家在这里办一个喜事庆贺的时候,会请他们来这里跳。整个的傩戏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傩面的表情及其夸张,非常丰富,有很多即兴表演的成分,傩面戏也是毛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说完了这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再转过头来说我九年前来到这个地方采访,因为这个是少数民族,但是九年前我来,我们同样在一个桌上走,一个桌上吃饭,很难看出谁是少数民族来,而我们在其他地方,很多少数民族的标志性的辨认的特征是很明显的,或者你不知道他是哪个少数民族,但是你起码知道他是少数民族。而在环江县毛南族,不光现在,九年前你就基本上认不出来了,有专门研究毛南族文化的,当时的县文联的副主席,我的好朋友,比我小一岁的叫谭自安,他也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他就这样说,很多研究毛南族的学者就认为毛南族已经没有属于自己的特征了,没有什么文化了,全部汉化了。他认为这个事情,他不认为是个坏事,他认为是非常好的事。他说毛南族是非常开放的民族,这种开放是相对于周围其他的这些壮族、仫佬族等等相比起来,他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接受的也特别快,民族特色消失的也特别快。因为毛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很多人感到遗憾,但在谭自安看来,他觉得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文字毛南族就把汉字、汉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字和文化来使用。毛南人学汉语是相当勤奋的,也相当出色,据他说,在第一批加入省作协的人当中,大多数都是毛南族,这就是非常奇怪的一个现象。在县里、市里、甚至省里,当秘书、搞文字工作的、写作的文笔特别好的,非常多的是来自于毛南族。在他们祖先,很久以前,毛南族的祖先就想方设法不让外族的人认为自己是少数民族。他们说我小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是少数民族,以后大了,办身份证了,说我还是少数民族。根本就没有这么一个意识。这点就说明了小的民族、几万人的民族,融入主流社会的这种意识非常非常的强烈。
    主持人:毛南族的帽子,您刚才也是采访了他们的继承人,能不能给我们讲讲帽子的由来怎样的?
    施晓亮:我刚才说过,在毛南语中叫顶卡花,就这么一个音译,是毛南族最珍贵的传统手工艺,是一种工艺文化,象征着幸福吉祥,您说到他的来历,我就说一下他的传说。花竹帽有一个传说,源于一个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花竹帽也由此流传开来,成为爱情的象征和幸福美满生活的标记。具体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爱情故事,我刚刚采访的比较粗浅,在我以后的文章中就会有详细的说明,现在它作为县政府的礼品馈赠嘉宾好友,是可以陈列鉴赏,在居室里可以装饰,可以做纪念。
    主持人:好,我们也希望大家如果关注毛南族的话,可以登录到大众网来关注一下晓亮的文字和我们电台的音频,当然还可以在新浪微博上来找到“施晓亮56”他的微博和腾讯的实名微博。好的,谢谢晓亮,也希望明天我们继续连线。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