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巴族经济

2011-11-03 11:20: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门巴族的经济生产结构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门巴族的传统贸易较为活跃。门隅以其北依藏区,南接印度和西邻不丹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是藏印贸易和藏不(丹)贸易的重要商道;门隅独特而丰富的物产,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为门巴族从事贸易活动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便,促进了门巴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在门巴族同周边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边民之间的贸易活动中,已具有了一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色彩。

  门巴族的经济生产结构及其所处的地理位置,使门巴族的传统贸易较为活跃。门隅以其北依藏区,南接印度和西邻不丹的地理优势,自古就是藏印贸易和藏不(丹)贸易的重要商道;门隅独特而丰富的物产,传统手工业的发达,为门巴族从事贸易活动提供了天时地利之便,促进了门巴族对外交换的发展。在门巴族同周边民族、地区和国家的边民之间的贸易活动中,已具有了一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色彩。
  然而,西藏民主改革前的门巴族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农业与畜牧业、农业与手工业尚示分离,社会分工这一商品生产存在的必要条件尚未完全具备。以物易物是门巴族交换的基本形式,门巴族的传统贸易仍属初期的商品产换。
  1、传统交换。
  门巴族的传统主要是在同藏族之间进行的互通有无的交换。藏区既是门巴族生产生活所必需的部分物品(如铁质工具、食盐等)的重要来源地,也是门巴族的产品(如大米、竹木器等)的主要输入地。此外,门巴族与毗邻的珞巴族、不丹王国的边民以及印度阿萨姆平原的居民之间,也有历史形成的传统贸易关系。
  门巴族在同周边民族互通有无的交换中,输出的货物有20多种,输入的约30种。输出的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类:
  大米和蔬菜:门隅盛产大米。大米是门巴族用于交换的重要物品,每年有大量大米销往藏区。门隅大米曾经是西藏地方政府所需大米的主要来源,西藏地方政府设有专门经营大米贸易的常设机构“哲康”,常驻错那宗,垄断大米贸易。
  除大米外,门隅地区生产的豆类如大豆、绿豆、杂豆等也广泛用于交换,每年销往藏区的大豆达1.5万余公斤。
  门隅地区生长各种蔬菜,用于交换的主要是辣椒。辣椒是门藏人民都喜爱的佐餐佳品。门巴族主要以干辣椒作交换。辣椒的交易量很大,门隅每年运往藏区的干辣椒有二万公斤。
  竹木器:门巴族的竹木器在西藏享有盛名,深受西藏各族人民的喜爱,每年输入藏区的竹木器达1万多件。门巴的竹木器种类繁多,常见的竹木制品有竹盒、竹席、竹碗,竹筛、竹篓、木桶、木箱、木勺、木碗、等等,每一大类中又因质料、形制、大小、做工精粗等而分作多种类别。门巴族的竹木制品以质优价廉而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常常供不应求。
  纸张和木材:门隅和墨脱都产土纸,门巴土纸质量优良,防虫防蛀,是藏区印经和书写的所需纸张的重要来源。每年平均有大量门巴土纸销往藏区。
  药材和茶叶:门隅和墨脱地区盛产天然动植物药材,如灵芝、天麻、三七、黄连、沉香等植物药材,门巴族既开采自用,也用作交换。药材还是实物税之一。墨脱门巴族擅长狩猎,动物药材如熊胆、麝香等是他们同其他民族换取物资的重要物品。
  门隅产茶,茶叶也是用于交换的产品之一。动物皮张与染料以巴族用于交换的动物皮张主要来自狩猎,常见的有野牛皮、权鼠皮、猴皮、水獭皮、羚羊皮等。
  门隅和墨脱地区近盛产各色染料,藏区衣物染色所用的植物染料,主要来自门隅和珞瑜因而染料在门藏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每年从门隅运往藏区的染料就达6000驮以上。门隅和墨脱均不产盐,食盐完全依赖藏区输入,因此食盐的交换是门藏贸易中最重要的品类。
  由于地理条件限制,门巴族大部分地区畜牧业不发达,纺线织布的牛毛和羊毛需要从藏区购买,因此,藏区的羊毛、牛毛、氆氇衣物等成为门巴族交换的重要物品。藏区的耳环、戒指、串珠、项链等装饰品也是门巴族喜欢的饰品,因而也是交换的物品之一。
  此外,藏区的骡马、糌粑、肉类等物品也是门巴族换取的重要对象。
  门巴族除同藏族交换外,同毗邻珞巴族、不丹及印度边民之间亦有贸易关系。门巴族同不丹和印度边民的交换主要是用自己的土特产品换回不丹产的花格条纹布、阿萨姆蚕丝和布匹等,换回物品除自用外,用的还用于同藏族交换,具有一定的转手贸易的性质。
  2、交换方式
  在门巴族的传统贸易活动中,以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使用藏币买卖交易,另种是以物易物;而以物物交换方式为主。
  门巴族没有自己的货币藏币在门隅是通用货币,在货易活动中,有时使用藏币作为支付手段。然而,藏币的使用对象和范围有限,一般是在商人之间和商人同群众小宗货物时使用,门巴族群众之间,门巴族同珞巴族之间的不使用货币,均是以物易物的交换。
  门巴族以物易物的交换大都是协商式交换,即经过买卖双方协商,按比价成交。
  门巴族交换活动中货物的比价是在长期的买卖中自然形成的,并因季节和交易地点的变化而有所差异。
  西藏和平解放后的商业贸易,门巴族长期以来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西藏和平解放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门巴族人民充分利用所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品从事商贸活动,民族贸易出现了新气象。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一步发展门巴族竹木器生产,1971年,勒布区成立了竹木器生产合作社,使门巴族的这一传统的手工业走上了专业化和集体化的道路,门巴族的竹木器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门巴族把眼光瞄准市场,既生产传统产品,又开发新的竹木器品种,现在能生产各类竹器和木器上百个品类,运销山南、拉萨和其他藏区,畅销不衰。
  门巴族还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兴办了茶场,建起了果园,产品除自食外,更多的是作为商品出售。
  在今天商贸活动中,门巴族已结束了过去那种靠肩挑背扛的历史,商贸活动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条条公路和马行道四季畅通,一辆辆汽车、拖拉机把将出售的商品运送西藏各地,又将人们需要的物品运回村寨。
  门巴族的商品生产与贸易活动已达到了相当的规模。1992年7月,中断了33年的亚马荣市场恢复,迎来了拉萨和山南等地的大批客商勒布门巴族参加交易的物资的商品,被抢购一空。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鼓舞了门巴族广大群众,他们纷纷走出山林,跨出田坎,冲破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观念,开始拓展经济领域。市场经济大潮把他们推向“大海”,他们开商店,办饭馆、搞运输、闯市场,涌现了一批专门经商的商人在林芝、八一和泽当等市集镇,还出现了门巴族妇女开办的酒店,歌舞厅、商店和美容店。她们和男子们一道,谱写了门巴族经济史的新篇章。
  商品经济发展,市场活跃,使门巴族人民摆脱了过去单纯的自然经济,找到了脱贫致富之路。
  交通和商贸的不断发展和逐步繁荣,不仅带来经济生活和经济结构的变化,给门巴族人民择业、从业提供了广阔自由的天地,而且也极大地拓展了门巴族人民的文化视野,促进了民族文化交流,门巴族文化中的新生点也在不断出现。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