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仫佬族概述

2011-12-20 21:11:00     作者: 吕德坤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泗洲寺;栽培密度;依饭节;包玉堂;牛节;1933年;集福寺
[提要] 仫佬山乡佛、道、巫长期并存,相互汲取、相互融合,发展了仫佬族的民间宗教文化。在广西罗城不仅有迷人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里传统的毛葡萄产业更是扬名中外。”  当地的仫佬族同胞看到种植毛葡萄可以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益,就纷纷上山开荒锄地,架起了四方的水泥杆,连片种植毛葡萄。

  仫佬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自称“伶”、“谨”。壮族称之为“布谨”,汉族称之为“姆佬”。建国后统称仫佬族。绝大多数居住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环江、河池等县境内,与壮、汉、瑶、苗、侗、毛南、水等族杂居。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仫佬族人口数为207352。仫佬族使用的仫佬语与毛难语、侗语、水语相近。大多数人兼通汉语,部分人还会说壮语。通用汉字。

  仫佬族是由古代的“僚人”发展演变而来的,晋人常璩《华阳公志。南中志》中,即有关于“僚人”在云贵高原云岭山脉南沿一带活动的记载。唐宋以后,《岭外代答》、《溪蛮丛笑》等史籍中出现了“僚”、“伶”人们共同体的记述。《天河县志》、《大清一统志》说:“伶人又名僚,俗名姆佬”,可见仫佬与僚、伶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学术界一般认为,仫佬族是从僚、伶中分化出来形成的单一民族,其时间大约在宋代。

  据历史记载,宋太祖开宝五年(972),以桂州琳洞地置罗城县,先隶融州,后属庆远府。就目前掌握的材料所知,仫佬族至晚在元代或明初已居住在罗城一带地区。明朝继承宋、元制度·在罗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区设立流官,社会基层设立里甲。同时在县官之下,增设土巡检司、镇和寨堡等机构,利用当地头人任职,把流官与土官统治结合起来。人民须向朝廷交纳夏秋两税。清代将仫佬族地区县以下划分为“里”,在“里”下设“冬”。每“冬”约十余户,有“冬头”,由大家推选,负责筹粮收款。“冬”原为缴纳粮款而划分的社会基层单位,由于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 以下又分“房”,实际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组织。1912年后,设立团总、保董、甲长等,利用原来的“冬头”为保、甲长,统治仫佬族人民。1933年以后,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深入,建立了区、乡、村的保甲制度,乡长兼任民团队长及小学校长,实行所谓“三位一体”、“五户连保”的反动统治。仫佬族中一些“乡老”、“族长”也往往上通官府,下揽族权,左右与土匪勾结,强迫群众遵守“乡约”、“族规”,竭力维护封建宗法制度。仫佬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曾多次掀起反封建统治的斗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一批先进的仫佬族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柳北抗日挺进队和柳北人民解放总队。罗城县的解放就得到了仫佬族人民的有力配合。

  仫佬族的宗教信仰

  仫佬族信仰多神,所崇敬的神、仙、鬼很多。天上的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地下的山川草木、飞禽走兽等等自然现象,民间都认为有神、仙、鬼。祖先崇拜是仫佬山乡的普遍现象。对“灶王”、“土地”、“社王”、“婆王”、“土王”、“盘王”、“雷王”、“白马娘娘”、“七里英王”等等神祗的祭礼敬奉,更是仫佬民间信仰的主要内容。这些思维观念一直根深蒂固地扎根于该民族的传统民间文化中,并作为民族的共性基因意识,世代传承着,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

  道教传入仫佬山乡,与民族民间宗教(巫教)相融合,成为仫佬化的道教,也可称之为道教的仫佬化。所奉诸神有仫佬本民族以及壮族的民间神,也有道教神、各种巫术如占卜、符咒祈禳、禁语等等,遍及各个村落。

  佛教传入仫佬山乡,更增添了仫佬人多神崇拜的内容。清代仫佬山乡信奉佛教相当普遍,建造了一批佛寺,如县城北边口岸村的阁贲寺、城南孔家村的开元寺、城西梁莫村的方广寺和四把的集福寺为罗城四大佛寺。

  仫佬山乡佛、道、巫长期并存,相互汲取、相互融合,发展了仫佬族的民间宗教文化。

  仫佬山乡除四大佛寺以外,还有回龙寺、寿福寺、割鼻寺、泗洲寺等佛寺。以下里圩西南凤凰的泗洲寺为例,寺舍共有三栋,中间一栋正殿祀如来三宝,左右两栋偏殿祀关羽、韦驮、吴平大王、白马娘娘、雷公、电母以及三四十尊大大小小的神像。佛教、道教和各种民间神同处于一个寺庙中,这是仫佬社会的特殊的宗教现象。

  社会经济

  仫佬族至汉朝开始以族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罗、银、吴、谢、潘、梁、周、韦、张、黄、吕、包、覃、卢等姓,其中以罗、银、吴、谢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内设有族长,通过推举产生,有的没有。但都有“冬”的组织,设“冬头”,冬下设“房”,这是血缘聚居的遗迹。

  仫佬族居住的地区青山环绕,溪水长流。江河两岸,山间坝子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仫佬族以种植水稻著称,早在宋代,龙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种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还种植玉米、红薯、芋头、谷子、小麦、荞麦、高梁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黄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铁制农具和畜力耕种。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与附近的汉壮民族大体相当。仫佬族地区的手工业也很早就有了发展。《说蛮》、《大清一统志》都有关于仫佬族“善制刀,,的记载。仫佬族打制铁器工具和烧制缸瓦及陶器手工业,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铁匠。仫佬族制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带很有名。

  由于仫佬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煤、硫磺资源,素称“煤乡”,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矿形成了传统。明清时代的文献记载,有仫佬族人民采煤为生,掘地为炉、烧制沙罐。民国时期,仫佬族地区的煤矿开采量扩大,矿厂雇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矿31)。使仫佬族成为生产工人占人口比重较大的少数民族。仫佬族地区如今拥有煤矿、水泥、化肥、农药、农机修造、建筑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许多企业。交通运输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

  文化艺术

  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 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仫佬族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专烧煤的地炉。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食,忌食猫、蛇肉。衣服尚青色。至清代,仫佬族妇女仍穿统裙,今已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饰以耳环、手镯、戒指。男着对襟唐装。

  过去,婚姻多为家长包办,少数在“走坡”中恋爱成亲的,亦须经家长同意。盛行早婚,有婚后女方在一段时间内“不落夫家”的习俗,生育后始居夫家。与壮族、汉族通婚ā?。婚仪繁杂,耗费颇大。也有入赘的。丧葬仪式隆重,墓葬信风水龙脉。

  仫佬族的节日活动比较多,特殊的节日有:三月初三婆王节(又称小儿节),其活动是以村寨为单位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其活动是让牛休息,并拜祭牛栏神;五月初五端午节。除具有与当地汉族、壮族的端午节相同的内容外,各村寨还抬纸船巡田垌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为后生节,是各地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的节日。还有三年一大庆、一年一小庆的依饭节,每逢立冬后“吉日”举行,大庆以村寨(宗教)为单位,备办猪羊祭宗庙,举行演戏、舞龙舞狮、唱山歌等活动;小庆则一家一户单独活动。

  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野生毛葡萄产业

  地处广西北部九万大山中心南麓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6万多人,仅仫佬族人口就有11万多人,是我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这里的仫佬族同胞与壮、瑶、侗族和苗族等多种民族和睦相处,开发生产,发展经济,共同走上富裕路。

  “罗城是个仫佬乡,山野葡萄满洞场,葡萄美酒销天下,家家户户奔小康。”这是流传广西罗城的一曲山歌。

  在广西罗城不仅有迷人秀丽的风光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里传统的毛葡萄产业更是扬名中外。据史料记载,祖祖辈辈居住在罗城的仫佬族同胞在清代就开始就对野生毛葡萄进行加工和利用。如今,野生毛葡萄产业已经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创建于1969年的罗城山野葡萄酒总厂,是广西区内最早生产葡萄酒的厂家,企业早期利用山野毛葡萄酿酒,并获得成功。罗城发展毛葡萄产业已有1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技术上我们取得了多项的突破。特别在驯化栽培密度、还有病虫害、修剪等重要环节上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给仫佬族人民及各族人民的生产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罗城是全国最大的毛葡萄基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葡萄基地。”

  当地的仫佬族同胞看到种植毛葡萄可以给他们带来可观的收益,就纷纷上山开荒锄地,架起了四方的水泥杆,连片种植毛葡萄。蒸蒸日上的毛葡萄产业引领当地群众走上了致富路。目前,罗城全县13个乡镇已建有人工种植示范基地,仅种植毛葡萄一项,罗城县农户每年就可以获得400多万元的收入。人工栽培野生毛葡萄已成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贫困山区的主要脱贫项目及经济支柱的重要依托。(文/吕德坤)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