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仫佬族:一个感恩民族的文化自救

2011-12-09 10:43:00     作者: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仫佬族 依饭节 感恩 文化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党旗漫卷中国红
[提要] 九年后,我们再次来到了这个桂北小城,并找到了当年陪同施晓亮采访的时任罗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谢盛钜,如今他的名片上换上了“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影视音乐制作人”,刚刚退二线的他并未赋闲,每天不是上山下乡拍摄民俗,挖掘、收集、拍摄民歌,就是在自己投资几十万的音乐工作室里对这些仫佬民歌进行后期整理,自称比“上班还忙”。

记者采访“道师”,感受“依饭节”。(施晓亮 摄)

仫佬传统文化对乡村孩子有很大的影响。(施哲莹 摄)

仫佬族“道师”为同族百姓做道场——请圣。(谢盛钜 摄)

仫佬族“道师”为同族百姓做道场——合兵。(谢盛钜 摄)

仫佬族“道师”为同族百姓做道场——送圣。(谢盛钜 摄)

  上刀山下火海的“道师”

  玉庆福带我们要找的两位双寨村的依饭节传承人,正是他口中所说的“道师”。年长的一位叫做梁殿甫,年轻一点的一位叫做谢忠厚,在依饭节开始的时候,他们俩要配合起来主持道场。
  “道师可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那是要上过刀山下过火海的”,上刀山就是要赤脚在大刀片架成的梯子刀刃上爬上爬下,下火海则是要赤脚踩在一排冒着火的瓦罐上走过,如果这两样都通过了,才能成为主持依饭节的道师。
  为了配合我们的拍摄,两位道师都穿上了在做法事时才穿的法衣,梁殿甫的是青色长襟大褂,谢忠厚穿的则是蓝色的,不过头上都带着类似于道教样式的帽子。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人,怎么能做到传说中的上刀山下火海呢?
  谢忠厚听后笑了笑,“我们也不知道为什么,首先这个道师都是有师傅传或者祖传,我就是跟父亲学的。另外到底能不能吃这碗饭,就要看能不能过刀山火海这一关了。”
    谢忠厚不置可否的回答让人觉得更加神秘,他给我们介绍说,作为法师主要就是主持“依饭”的仪式,这个仪式共分为六个程序,依次为“启坛”“请圣”“点牲”“唱牛歌”“合兵”“送圣”。
    这六个程序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却要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两位道师要在依饭节法事中大量穿插歌舞乐,所用的乐器和乐用法器有半面鼓、大锣、小锣、小钹和师刀。半面鼓富有仫佬特色,鼓框由30厘米左右圆木挖制而成,单面蒙皮,发音清脆悦耳。师刀主要是道师驱邪的法器,刀柄呈圆圈形,上串许多铜环,作法事时边念唱边摇动其柄,沙沙作响伴奏。有乐曲七八支,在法事中伴舞伴唱,或在法事间歇时演奏,渲染气氛。
  以“请圣”为例,“请圣”又叫“请宴”。请来的第一位神是引光。引光是仫佬族人认为的神国里专门负责联络众神仙的神,所以依饭节时先把引光神请来,由他去联系众神。他们的祭祀供品是青菜、豆腐、柑橘或柚子和酒。道师一人唱经书,一个跳神舞做恭请动作,唱腔形式变化多样,舞蹈动作颇含技巧和难度。
    依饭节为仫佬族所独有,是仫佬族信仰习俗长期积淀的结晶,只依饭节中“道师”的音乐歌腔来说,就有四种,一是喃神咒,主祭师公在启坛和每道法事的首尾吟诵,以之与神对话,语言性音调,有一定的音高和节律。二是诵神腔,师公戴着不同的面具表现诸神登场时演唱,叙述神的身世和职能。三是韵唱曲,速度悠缓而富于歌唱性,多在《送花》、《唱花》、《唱牛歌》、《送梁九》等法事的重要环节时演唱,表达神的内心活动和神威法力。四是歌舞曲,在歌舞法事仪式中边舞边唱,速度较快,节奏鲜明,气氛活泼。
    2006年,依饭节作为仫佬族独有的民族文化被申报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体现出仫佬族文化之精髓,进而成为仫佬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但因为其中夹杂一些封建迷信的东西,也随着仫佬族的许多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依饭节传承的文化空间逐渐缩小。
  “2009年,县里组织了中国罗城首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效果非常不错。你们来的前两天,刚刚又举行了第二届,我们希望借这种大张旗鼓的宣传,来更好的挖掘保护好仫佬族的民族文化。”

  从官员到音乐人:仫佬族民歌保护第一人

    广西罗城仫佬山乡盛行的仫佬族民歌,是仫佬人用汉语的一种土话——“土拐话”以及柳州话或者仫佬语三种语言演唱的本民族歌曲。它的体裁虽不丰富,但歌腔种类多,旋律、调式、声部组合以及曲式结构独特。现在已经从宣传部长位子上退下来的谢盛钜就以研究、挖掘仫佬族民歌为乐。
    电话联系时,谢盛钜约我们到他家里见面,因为在家里他竟然有一个小小的录音棚。“我对仫佬族民歌感兴趣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你看为了买这些设备,我先后花了二三十万呢”,这间十平米见方的书房,被安排的满满当当,谢盛钜说的这些设备包括比当地电视台使用的还专业的摄像机、照相机、视频编辑机、调音台、专业录音话筒、专业电脑等等。
  “谢老师,你这也太专业了吧!”看着坐在电脑边熟练操作着视频编辑软件的谢盛钜,我们都感到很惊讶,这已经不是一般的“玩票”了。
  “还行还行,我这都是自学成才”,谢盛钜听我们这么说也笑起来,“我之前就考虑过,做文学的话,仫佬族已经有很多著名的作家了,就是仫佬族民歌这一块,还没有人做也急需要人来做,我就是要做仫佬族民歌第一人。”
  谢盛钜介绍说,仫佬族的民歌,形式丰富可分为三种:一种叫“随口答”,多是对唱式的“山歌”。由歌手即兴编唱,无固定内容,以情歌居多。第二种叫“口风”,为讽刺歌,歌词较文雅、语气较温和的称“正口风”,反之则称“烂口风”。“烂口风”多在比才斗智、抨击坏人坏事时唱,尖锐泼辣,格式不拘。也是由歌手随编随唱,没有固定的歌词。 第三种叫“古条”,是一种传统叙事长歌,内容多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故事,如《木洛大王》、《伏羲兄妹》、《梁山伯与祝英台》、《吕蒙正》、《八寨赵金龙》、《梁大造反》、《唱罗城》、《孟姜女》、《刘三姐》等。有基本固定的歌词,短的数十行,长的数百行。      
  “仫佬族民歌的结构形式,有四句、五句、六句直至几十句一首的,句式又有三字句、六字句、十一字句、六字头七字尾等,变化较多,一般都必须押韵。”谢盛钜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比起形式来仫佬族民歌的唱腔更为丰富,“我发现搜集整理的唱腔,竟然有110多种,最多的有360字的唱腔,最少的才8个字。”
  而仫佬族民歌丰富的唱腔,到现在被人们还传唱的却只有一两种,“其它的都几乎要绝迹了”,谢盛钜举了个例子,“我们仫佬族的女歌王罗周兰,我跟她交流时,她告诉我她爷爷会360字的唱腔,我以前都没听过就决定去录一下,没想到还没去成老人家就去世了。好在罗周兰还会唱一小半歌词、会唱大部分曲调,赶紧录下来,用电脑制作出音乐伴奏、合声,这样整理出来就能教仫佬百姓传唱了。”
  “仫佬族民歌,除了我就没有人做了,如果我再不抓紧整理,丢失的唱腔会更多。”也正是看到了这种危机才决定要做这仫佬族民歌的第一人。现在也退休了,一有空谢盛钜就往乡下跑,拿着照相机、摄像机,跑歌会拜访村寨老人,把各种唱腔都拍摄录音下来。
  不只是记录,有时候搜集到的唱腔已经残缺不全,已经处于半失传状态,谢盛钜就根据自己掌握的音乐知识,结合仫佬族民歌传统习惯特性,把唱腔续全,“完了再找来仫佬族民间歌手到我家里来唱,有感觉不合适的地方再改”。
  在谢盛钜看来,由于得“地利”之便,与外界接触较多,与汉族及其他民族通婚和交流的机会也较多,深受汉文化影响,对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也有较大的吸收、融合的能力,自己的民族特色已经少之又少,“作为一个民族总要有点自己特有的文化,要不怎么能称为一个民族呢?我做这些,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自救吧。”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