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济南经济广播:巧夺天工的仫佬族刺绣

2011-11-29 17:13: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当地的朋友就陪我去到他们一个叫刺绣村,这个刺绣也是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去不光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的传承人,他这个传承人只是他们众多的民间的能工巧匠中的少数几个代表,因为传承人不可能太多,但是像传承人一样的这种能工巧匠,刺绣的高手,民间里的任何一个农村妇女其实水平都和他们差不多。
  施晓亮:主持人好,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施晓亮。我现在依然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一个比较陌生的民族叫仫佬族。在这边向大家做连线报道。
    主持人:这个民族我们真的是接触不多,能给我们大致介绍一下这个民族吗?
    施晓亮:我现在是在全国唯一的一个仫佬族自治县叫罗成县,它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下面的一个罗成县。这个罗成县位于广西的西部,他的总面积是2700多平方公里,总人口是38万,其中有12万接近13万是仫佬族,另外他和壮、汉、苗、瑶、侗等多个民族和谐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罗成县可以说是物华天宝、风情独特,唯一性那就是优势,全国唯一的一个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地方的旅游和人文资源我觉得是非常丰富,九年前我来过这个地方采访,写过一篇文章《仫佬族乡乡都有秀才村》,他是仅次于朝鲜族,有一个指标是仅次于朝鲜族,就是万人中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朝鲜族是第一位,他们是第二位。就说明他的教育程度相当高。十年前在我采访的仫佬族有三尖,是什么意思呢?一个是山头尖,这个地方的山也是喀斯特地貌,就是尖尖的山头,有一个叫筷头尖,他们平常吃饭和地锅,用的一个长长的筷子,那个头也是尖的。再有一个就是笔头尖,当然就是说的他们秀才多。我当年写的一篇文章在网络上也是广为流传。到了罗成县他们很多朋友,特别宣传部的朋友说,那个文是你的,他们很多人会看多。那么在我十年前采访的一个东门镇凤梧村上凤立屯,这边的屯就属于咱们的自然村,或者是村民小组,这个上凤立屯有196户仫佬族的人家,九年前的数字是大学生就有67人,中学生有56人,高中生有87人,初中生有193人。所以说就这么一个一百多户的小村子里,就可以说是家家户户有秀才,家家户户也多个秀才,所以说他们仫佬山乡有一句话叫乡乡有秀才村,村村有秀才屯。大学生是越来越多,他们非常注重教育,他们的入学率和小升初的比例,在我九年前来采访的时候,就是100%,没有一个辍学的。他们砸锅卖铁都要供大学生,所以说仫佬族是非常非常的多,这是他的一个特点。十年前的我来采访,主要是针对他们民族文化,是注重教育,采访的这一块,现在十年以后我来,就是采访到包括他的文化、旅游、传统的歌舞、刺绣,这几方面我都有所涉猎。
    主持人:我看了你发了微博上的照片,他们那么老的老太太拿着他们刺绣的作品,是吗?
    施晓亮:这是昨天下午我刚刚到的仫佬族自治县,尽管是礼拜六,当地的朋友就陪我去到他们一个叫刺绣村,这个刺绣也是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去不光采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的传承人,他这个传承人只是他们众多的民间的能工巧匠中的少数几个代表,因为传承人不可能太多,但是像传承人一样的这种能工巧匠,刺绣的高手,民间里的任何一个农村妇女其实水平都和他们差不多。我去看到他们的绣品是非常有意思,和其他民族的刺绣不一样,他们是非常实用的,有实用价值,一般都是缝制在,这边的人有小孩并不是像咱们抱小孩或者是推小车,而是他们背在身上。前面我采访的很多民族像水族、苗族、侗族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差不多,这些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影响,这个地方也是用背袋,把小孩背在背后,平常劳作、干活、下田都不耽误,很方便。但是在每个民族中,这个背袋大的形式是一样,但是细部的,比如说上面的绣花、刺绣、花纹,里面的一些图案,都不一样,有民族的特色。仫佬族他们的民族特色就是有一块绣片先绣好一块四方形的修绣片,然后你做好背袋以后,再把这块绣片缝制到背袋上。绣片一般是正方形的,是大红的布,我详细的看了一下,是先由村里几个类似于总设计师的,他们一般用烟盒,比较硬的卡纸来剪绣的图案的样子,他们比那些剪纸的能工巧匠一点都不赢于他们,他们没有图案,完全靠心中的记忆和他们的想象创作,随手剪刀,两只苍老的手,像树皮一样的苍老的手,纸盒和剪刀在手里面转来转去。昨天剪的是这个图案中难度最大的一个,就是凤凰,你不要说剪,就是画这个形象有是惟妙惟肖的话,都比较难。因为这个凤凰又得像鸡,又得像孔雀,线条特别的柔美,有很多的弯曲的带钩子、带环的地方比较多,而用这个剪子就代替画笔,很快,大概也就两三分钟,我觉得真是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几乎要活的要腾飞的凤凰就出来了,她要剪很多,整个在刺绣上不光有凤凰,还有抽象出来的太阳、月亮、蝴蝶、蝙蝠等等。
    主持人:那么多的图案应该是有不同的喻意在里面?
    施晓亮:对,把这些剪出来以后,用浆糊到绣片上,然后这些老太太们就用各种各样颜色的丝线,绣的时候就直接把这块硬纸壳剪的样子就绣到里面去了,所以说你这个硬卡纸是有厚度的,再把它绣到里面去,实际上就是有一种突起的的半浮雕、半立体的这种效果,看起来和手感非常漂亮,你刚才问到的每一种是不是有喻意,都有很深的喻意,当时我就让他们讲,因为当地的方言和我们沟通起来,可能和他们说仫佬的母语不太一样,表达时候就不太完备,但是我也听出一些来。比如说在日月的照耀下,他下面有各种盛开和半盛开的花朵,各种各样的花,然后还有各种植物,说明他们在这个地方和自然和睦相处,和大自然一块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所期望的自己的生活环境是草木茂盛、鲜花盛开、郁郁葱葱,一片锦绣的这个一个生活环境。而事实上他们所生活的地方,在我看来,我觉得和桂林和漓江山水也没什么区别,只是这个地方比较偏远、比较闭塞。而这种偏远、闭塞除了旅游还没有发展起来,没有挣到更多的钱,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很原汁原味的保存了自然的状态,那种原生态的状态,他们的山的喀斯特地貌是非常的漂亮,山上也是密布了植物。再一个他的绣片上绣了两只凤凰,叫双凤朝阳。两个凤凰一左一右,向着中间那个抽象出来的光芒四射的太阳,据说里面还有月亮,日月同辉,反映出了他们的一种美学的追求。再下面有中心的图案,是蝴蝶,也有人说是蝙蝠,是抽象出来的,无论是蝴蝶还是蝙蝠,在他们的发音中是“福”,就是有福然后再往下面是一个大大的石榴,而石榴的仔比较多,多子多福。因为它是用来背孩子的,小孩从小就给他一辈一辈给予了很多美好的希望,希望整个家族中多子多福,希望小孩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是阳光灿烂,阳光普照,给点阳光就灿烂,双凤朝阳,是有锦绣的前程,很多的喻意,这些喻意并不像我们讲的政治的高度,抽象出来的“三个代表”什么的,他们就是这样的,老百姓平常的融与衣食住行、唱歌、跳舞还有过他们的宗教的祭祀,他们最大的一个节日叫“依饭节”,在点点滴滴中无不融入了对孩子、对下一代、对年轻人,这种人生观的教育、自然观的教育、生态观的教育,以及道德观以及人格的教育就全部包含在其中。而这些东西在若干年前是被作为封建迷信所抛弃的,而现在经过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人们慢慢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价值,把他恢复起来。
    我刚才所说的这个仫佬刺绣的记忆,现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刚才提到的仫佬族的传统节日叫“依饭节”,这个是一个译音,写出来就是依靠的依,吃饭的饭。“依饭节”已经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昨天去的这个刺绣的村,同时又两个国家级的非遗的传承人,他们的项目是“依饭节”这个传统节日,这两个人做什么的?他们叫道师,道师可不是我们道教的道士。我理解就是做道场的师傅,他们在整个的“依饭节”中,这个“依饭节”的来历也是很有意思的。他们的先祖叫依饭供爷??这个先祖传说中在很早很早的时候,就受过一次难,被敌对势力抓过去,关到监牢里,这个时候就面临着要处死,这个时候就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穿着白衣,骑着白神马的,后来仫佬族人民把他称之为叫白马娘娘。有白马娘娘这样一个人就发了善心,觉得这个人不应该被处死,他就贿赂了两个看守,在黑夜的时候就把这个依饭供爷给放了,放了让他骑着白神马就逃到深山老林了。那时候的深山老林里毒蛇猛兽,特别是有一个凶恶的狮子,所以说仫佬族的祖先依饭供爷,生活环境会比较险恶,很危险,这个时候白马娘娘又现身了,她射死了毒蛇和猛兽,把这个地方就帮他们建成了一块安居乐业的家园,所以每年他们在过这个“依饭节”的时候,主要的内容就是感恩,感谢、报答曾经救过他们祖先的这个白马娘娘。在里面还有很多的传说,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一一道来。他们传说中一个主题词就是感恩,他们是一个感恩的民族,包括动物,比如说牛和狗,全得是曾经给他们有过恩情的,他们都不吃,都不杀,包括牛,他和其他周围的这些壮、苗、瑶、侗这几个民族,他们是杀牛的,仫佬族就感觉到非常残忍的,他们的牛就是传统上的,一个牛他们认为顶12个劳力,所以说等到牛退役以后,老掉以后,自然死亡,他们就把牛给安葬,埋掉,也都不杀。而狗呢,有吴姓的仫佬人是都不吃狗肉的,也是有这么一个传说,我认为是传说,他们认为是真事。就是一个吴姓的一个人家,在若干年前,曾经有一个小孩生下来两三个月,妈妈就死亡了,这小孩就没有奶吃,当爸爸的也没有办法,一看那个小孩快饿死了,那么就把扔在墙脚了,这时有一个家里的母狗,刚生了小狗,就用母狗的奶来喂大了。等到这个小孩成长以后,有一次到山上去砍柴,比较累了,就在一个山崖的小空地上就睡着了,睡的特别沉,然后就也山火着了,这个狗怎么叫也叫不醒他,周围正好有一个池塘,狗就不断的跳到这个池塘里去,用狗身上的毛沾湿了水然后把他躺着睡觉的周围的地都打湿了,所以说这个年轻人就没有被烧死。那么他醒来的时候。
    主持人:好的,晓亮,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明天再继续分享。
    施晓亮:好的,再见。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