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传统音乐

2011-12-27 15:57: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马头琴;蒙古筝;蒙古族;传统音乐;蒙古人;元史;民乐器;琴箱
[提要] 古时候,蒙古人及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的音乐方面的交流比较广泛,凡胡琴、琵琶之类的乐器,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介绍到中原的。

  前些年,有人已经把从故宫博物馆发现的蒙古古代宫廷乐谱整理出版。这一成果无疑是在古代蒙古皇宫或王府里具有组织完善的乐队的佐证。至于在广大草原上,有大型乐器的乐团是难以维持的。音乐和蒙古文化的其它部门一样,都无法避开游牧生活的影响和支配。据《蒙古秘史》记载,四月十六日曾经是蒙古人的一个重要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集会在一起,欢宴舞蹈。有舞蹈,其有音乐的伴奏和歌唱是必不可少的。

  古时候,蒙古人及北方游牧民族同中原的音乐方面的交流比较广泛,凡胡琴、琵琶之类的乐器,都是由北方游牧民族介绍到中原的。

  在众多乐器中,马头琴最受蒙古人推崇。马头琴是蒙古人独有的传统乐器,具有十分独特的风格。传统马头琴是个长约四尺,以木为杆,顶端雕刻一个马头,下端有一铲形皮鼓,用马尾系成两条弦,再用马尾做成一个弓弦,演奏时它能发出悠扬深沉的声调。马头琴的演奏与其它拉弦乐器有所不同,它的弓弦不是夹在琴弦之间,而是琴弦外拉奏。

  不知从何时起在草原上流传这样一个传说。很早以前,草原上有个叫苏和的年轻人,他有一匹心爱的白马。白马不仅是草原上跑得最快的骏马,而且还通人情,对其主人特别忠诚。有一天,有权有势的诺彦把白马抢过去骑,白马却不让诺彦骑在上面,把他摔了下来。诺彦一气之下把白马射死了。白马的死给苏和带来了无限的痛苦。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了白马。在梦里白马对他说:“亲爱的主人,你若怀念我,就用我的尾巴和皮子制作一个乐器吧,那样我就永远能够陪伴你的生活”。苏和按照白马的话制作了马头琴,从那以后这一最能表达蒙古人欢乐和悲伤的琴声传遍了蒙古草原。马头琴的传说大概产生于清代,但马头琴的产生比它早的多,在《元史》里就有对马头琴相当具体的描述。

  如今,马头琴音乐在蒙古地区得到空前发展。著名马头琴演奏家齐 宝力高等人对传统马头琴进行改造和进一步完善,使其音位提高,音色更加优美而能够参加大型音乐合奏。瑞典著名钢琴演奏家Michael J·Smith在他访问内蒙古后的回忆中写道:“在草原上,我十分专注地倾听了马头琴演奏,听出了音乐中情人的叹息,感觉到了对土地的贴近和依恋,在我的灵魂深处感受着这些喝烈酒,在马背上生活的北方壮汉们的美。我理解他们为什么爱住在这里,爱生活为他们做出的安排,爱成为现在的自己…… 我也见到了呼和浩特最好的马头琴演奏家。我坐在钢琴旁,他和他心爱的马头琴在一起。我们闭上眼睛开始演奏。在这一刻,我听到东方和西方融合在一起,就像初升的太阳拥抱大地。他那充满活力的乐器和钢琴水乳交融,糅合成‘一种音乐,一种语言,一个灵魂’。我们做了出色的即兴演奏。我跟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一起演奏过,可是马头琴…… 毫无疑问,这是我听到过,参与过的最好的音乐。”齐 宝力高为首的国际马头琴协会经常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使蒙古草原的“万马奔腾”之声响彻在全球。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马头琴爱好者正在学习和研究这一独特的民族乐器。2001年仲夏,以齐 宝力高领导的“野马队”为核心的国内外1000个音乐人在呼和浩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马头琴演奏会,这一项已经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除了马头琴,蒙古包音乐中应该提到的还有火不思、雅图嘎(蒙古筝)、胡日(四弦琴)等许多种乐器。

  火不思是一种四弦弹拨乐器,是古代广为流传的民乐器,后来成为宫廷中的 主要乐器之一。火不思不仅可以独奏,而且还可以伴奏、合奏。火不思音质圆润,音色清纯,适于表达欢快喜悦情节。人们以为,这一古老乐器经过明清战乱已经失传。可喜的是,火不思出人意料地在云南省通海县兴蒙乡华美仙家传了下来。内蒙古歌舞团演奏员青格勒图先生根据在兴蒙乡传下来的火不思样式,于1976年研制出了新火不思,在蒙古地方广泛传播开来。

  雅图嘎(蒙古筝)也是弹拨乐器。《元史》记载:“筝,如瑟,两头微垂,有柱,十三弦”。弹雅图嘎时,弹奏者坐在地上,一端搭在腿上,另一端执地,用两指弹拨。过去,蒙古土默特弹雅图嘎的人多,直到清同治年间,在土默特旗好多蒙古家庭都有这种乐器。

  胡日(四弦琴)是拉弦乐器,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尤其是在东部蒙古,几乎人人都会拉奏。胡日形状似京胡,但比京胡要大。胡日的琴箱、琴杆一般用红木制成,琴箱蒙以蟒皮或羊皮,竹弓、马尾弦、骨码。琴箱、琴杆以及调弦的木轴雕以各种花纹图案,非常艺术美观。胡日多用于说唱艺术的伴奏或自拉自唱。

  人们说,蒙古人能歌善舞,蒙古地方是歌的海洋。蒙古歌曲根据内容和曲调可分“图日因道”(仪式歌曲)“也如因道”(一般歌曲)两大类。前者歌词一般都是庄严的词句,而且是长调。后者则包括纪事歌曲和部分抒情歌曲,如情歌、幽默小调、儿歌等。

  蒙古人集会欢宴时,习惯唱歌跳舞。没有歌舞的宴会显得异常沉闷,不能让人尽兴。唱仪式歌曲时,当然有马头琴伴奏,歌的主体部分由歌手演唱,在唱到一定阶段时,全场人合唱相随,以加强歌的力度,蒙古语叫“渡日力格”。

  还有一种用人声伴奏的形式,由两个人合作,一人唱歌,另一个唱出有调无词的宏壮的男声来伴唱。他们各唱一种声调,而求其谐声之美。这种唱法,体现着游牧文化的特点,因为他们经常处于活动状态,乐器的携带并不方便,尤其是行军时候更是如此,所以才有这种谐声伴唱的出现。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今天,这种艺术形式得到了发扬光大,内蒙古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现已成为中国合唱艺术界的一匹黑马,其无音乐伴奏合唱节目近十年里在国内外几次重要赛事中都捧回了金杯。

  蒙古民歌洋洋洒洒,浩如烟海,以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蒙古族老话说:“三人同行,必有一个歌手,一个说书艺人,一个摔跤手”。“要问草原上的歌儿有多多,比天上的星星还要多。要问长调歌曲有多长,和草原上的路一样长”。各地民歌搜集出版的很多,其中精选出来的就有《蒙古民歌1000首》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蒙古民族及养育他们的草原创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民歌,也培养出很多名声远扬的歌手。

  在著名的大型歌舞剧《东方红》中由歌唱家胡宗华演唱的《赞歌》,在中国大地上传唱近半个世纪而经久不衰。而这首歌是由蒙古民歌改编而成的,胡宗华的长调老师则是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哈扎布先生。哈扎布、宝音德力格尔等都是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歌唱家。

  从那大海之滨群雁奋飞,

  自由飞翔多么快活。

  我那七只可爱的雏雁,

  定能飞回辽阔草原安居乐业。

  朔漠北方秋风萧瑟,

  树叶枯黄百花凋谢。

  我那七只可爱的雏雁,

  飞回南国追求温暖多么快活啊!

  年迈体衰的大雁我啊,

  无奈徘徊在家乡的上空不能飞跃啊!

  未曾料到我也会衰老,

  自然法则难以逃脱啊。

  我那七只可爱的雏雁,

  祝你们飞到温暖的海边,

  幸福地生活啊。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