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今日怒族人家

2011-11-22 14:16:00     作者:    来源: 新华网云南频道  我要评论

关键词: 1950年;助学金制度;旅游;贡山县;竹叶菜;天保工程;三江并流;大字报
[提要] 怒族是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欢乐的短笛

  欢乐的歌

  歌声飞出心窝窝

  丰收的粮食堆满仓

  肥壮的牛羊盖满山

  红太阳光辉照边疆

  各族人民齐唱丰收歌

  ……

  这首50年代风靡全国有抒情歌曲,把人们的视野引向怒江大峡谷,引向我们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怒族。

  怒族是云南省的独有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怒江州境内,其居住地皆为海拔1500—2000米的山腰台地,怒江就因怒族而得名。怒族人世代刀耕火种生活,刻木结绳记事,解放后才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怒族人的发展变化,历来为人们所关注。

  8月下旬,我们到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寻访这些自称为“阿怒”的怒江土著民族。

  难以分辨的怒族人家

  贡山县太遥远了,距州府六库近250公里。清晨,我们从六库出发,驱车沿怒江逆流而上,走行了大半天,仍没有到达贡山县城。

  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水急,两岸白花飘香,山腰原始森林郁郁葱葱,山顶冬春两季冰雪覆盖,景色如画。置身于集雄、奇、秀、险、美于一身的怒江峡谷,一会儿古木参天,一会儿峰回路转,一会儿涛声如雷,那山,那水,那树,美得让人心醉,让人流连忘返。

  在贡山县城丹打,一位从陕西来的女士感叹,“来到了怒族人家居住的地方,就是没有见到真正的怒族人家。”

  这时在旁边的捧当乡党委书记刘正华听了微微一笑,“眼前就有,本人便是地地道道的怒族。”

  刘正华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在他西装革履,举止文雅,这使我很难把他同佩砍刀,背弩弓箭包,英武剽悍的怒族形象联系起来。

  刘正华向我们解释,解放前,丹打只是一片荒芜之地,无一间房屋,杂草从生,蚊蝇遍栖。1956年10月1日,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成立后,丹打设定为贡山县城。在中央、省里的亲切关怀下,这里建起了医院、学校、银行、车站、电影院等,成了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进入新世纪后,贡山县委、县政府乘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大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于是,宽阔的街道、现代化建筑迅速竣工和崛起。眼前川流不稀的人流和车流,繁华的商场,如果不是偶尔听见的怒族话,让你几乎感受不到这里是个民族自治县。

  怒族干部、州政协彭兆清副主席告诉我们,过去,怒族男子一般穿麻布长衣,下穿短裤,腰佩砍刀,肩背弩弓箭包;怒族妇女穿麻布做成的左大襟上衣,下穿长裙,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的大铜环。如今怒族群众的穿着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他们穿西装,中山装,夹克衫,还喜欢各种新式的服装。只有在节日里,或者是出席重要的会议,不少人还要穿精制的怒族服装,以显示民族特色。

  据统计,全国的怒族人共26620多人,主要居住在怒江州的贡山县、福贡县匹河乡、兰坪县兔峨乡。其中居住在贡山县的有6250人。就是这些怒族群众,如果单从衣着看,也很难分辨谁是怒族人家。

  印象中的怒族人善于酿酒,饮酒多是海量,皆能用土法酿制出香淳的杵酒。若遇有红白事和年节,家家户户都要酿酒,届时便邀约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前来痛饮一番,不醉不归。但乡党委书记刘正华、州政协副主席彭兆清都与我们喝啤酒,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看法,酒喝多了容易误事,这个习惯要改。

  怒江峡谷告别刀耕火种

  明代李思聪的《百类传》记载,居住在怒江峡谷的怒族人以苦荞为食(荞麦的一种),还说怒族人“精为刀耕火种,织红文麻布”,说明那时怒族以刀耕火种为生。解放后,随着怒江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利工程的兴修,科学种田的推广,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贡山县县长高德荣说,现在再也看不见木棍点种的耕作方式。这次,我们在怒江峡谷里穿行数天,很少看见“烧一坡、种一瓢、收一箩”的“大字报”地。

  刀耕火种的现象少了,现在怒族群众每年按下达的指标,有计划地实施“天保工程”,进行退耕还林(草),以使生态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和好转。为扶持怒族群众发展经济,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国家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打响扶贫攻坚战役,着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实施改土、治水、办电、修路、异地开发、温饱村试点、帮扶到村到户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

  如今的怒族群众,已告别了的原始农业生活,摆在他们餐桌上的不再是野菜稀饭,而是怒族群众自己生产的各种蔬菜、细粮和猪肉,这对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怒族人民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县长高德荣说,现在怒族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生活一年比一年改善,人均有粮346公斤,实现粮食自给有余。

  贡山县的木耳、香菌、竹叶菜、竹笋等野生资源丰富,以前,怒族人守着财富不会挣钱,这些山茅野菜在深山老林里自生自灭。近些年,他们有了商品经济的观念,从采集野生木耳、香菌、竹叶菜、竹笋发展到零星叫卖,还学会用塑料袋包装批量出售,这里漫山遍野的虫草、贝母、黄连,现在卖到数百元钱一斤。

  在云南,一提起丙中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那里处于“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区,是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那里景区(点)众多,人文景观奇特,民族风情淳朴,热情好客,还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传统美德。如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成为生态民族风情观光旅游的圣地。

  尽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在过去,怒族群众使用木锄、木钩、石刀等生产工具,采取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粮食产量十分低下,于是,当地的怒族群众一年中“数月之中,竟无一粟者”,只有靠“采野菜、剥树皮、寻草根”度日,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过着忍饥挨饿,衣不遮体,食不裹腹的生活。

  如今的怒族,当家作主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丙中洛的变化一年一个样:周围大片金色的麦浪随风翻滚,金黄色的油菜花绽放笑容,小镇在密密麻麻的板栗树映衬下显得更加安详。别具风格的石板房一个比一个漂亮,怒族群众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汽车的轰鸣声,VCD传来的现代歌曲描绘了现代怒族人民、新村寨的美丽画卷。面对新生活,丙中洛乡党委书记和政江流露出信心百倍的表情:“现在我们丙中洛正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这些年来乡里干部群众的思想面貌焕然一新,在市场经济下,很多怒族群众摆脱了单一种粮维持生计的传统,有外出打工的,有跑运输的,有做生意的,有靠旅游业发家致富的。现在每家每户几乎不存在没有电视机、没有电话的状况,许多群众家中还添置了电冰箱等电器。”

  走进重丁村委会甲生村民小组旅游接待点刘吉良的家,映入眼帘的是精致漂亮的怒族式家具和电视机、电冰箱等现代家具,得知我们的来意后,他跟我们聊起了他的“旅游”经。他说,去年他在自家办起农家乐,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获得了近6万元的收入。他激动地说,几十年种粮的收入远不如一年搞旅游的收入。

  刀耕火种方式的消失,并不是意味着怒族人的衰落,而恰恰是怒族人民起向新生活的标志。

  蓬勃发展的民族教育

  解放前,由于交通闭塞,社会发育程度低,文化传承靠“火塘教育”,记事靠刻木结绳。解放初,居住在贡山县境内的怒族群众,识字的人很少,直到1950年4月,这里才创办了第一所小学,50多年来,国家一直把发展怒族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怒族的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学校已遍布城乡。

  为了鼓励怒族青少年全部入学,国家对小学和中学全部实行助学金制度和“三免”教育,现在,贡山县的学校已发展到21所,怒族在校学生1140多人,怒族儿童的入学率达98.5%,基本普及了初中教育,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合格标准,2000年通过“普六”验收,2003年通过“扫盲”验收。

  沐浴着党的雨露阳光,怒族人才辈出。在全州26620多名怒族人中,如今已有800多名怒族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而且还出现了怒族第一代教育、卫生、科技、交通、邮政、商贸、部队等行业工作者,他们都深有感触地说,教育使怒族摆脱愚昧落后,跨入了现代文明。

  随着教育的蓬勃发展,怒族人的素质不断提高。他们下农田,办工厂,进机关,开商店,开拓祖祖辈辈从未听说过的大事业,也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目前全县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与国内外积极开展经济技术交流,建立经济联合体,怒族的一些工艺产品已打入省内外市场。

  几天的探访,我们高兴地看到,新中国建立时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怒族人民,如今已步入现代化,文明的新生活,2003年,怒族的人均纯收入达到948元,是1953年人均23元的40倍。

  这就是发展变化的怒族,这就是一个给我们许多惊喜的怒族人民!

马震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