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济南经济广播:采访团亲临土族葬礼

2011-08-04 15:01: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我们现在大家正痛苦着呢,正在穿越一个非常高的山,突然就没有信号了,我想给你发短信也发不出去。现在是在由青海省向甘肃省穿越的一个高山上,现在海拔表显示是3600多米,那么正好转过一个弯来,现在有两格微弱的信号,跟大家通个话连线。
  主持人男:晓亮,你好,可以听到吗?
  施晓亮:您好,主持人。
  主持人男:太不容易了,终于联系到了,今天是不是信号稍微不好,现在在哪儿呢?
  施晓亮:我们现在大家正痛苦着呢,正在穿越一个非常高的山,突然就没有信号了,我想给你发短信也发不出去。现在是在由青海省向甘肃省穿越的一个高山上,现在海拔表显示是3600多米,那么正好转过一个弯来,现在有两格微弱的信号,跟大家通个话连线。
  主持人男:太不容易了。
  施晓亮:我看到这边的显示的是叫鸡冠山,翻过这个山去就应该是甘肃了,我们离开青海,离开西宁,然后翻越这边,就会到祁连县,这边是祁连山,我们今天下午会到甘肃的河西走廊,就是着名的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上有金张掖、银武威之称的张掖。我们今天晚上将要到达的是张掖县下面的一个叫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裕固族是我们采访的第13个民族。
  主持人男:我看在3000多米,现在3000多米有没有什么轻微的高原反应?
  施晓亮:突然从西宁的2300多米,一下子到了3600多米,那么这个变化还是比较急剧的,我是一个老青海、老西藏了,西藏我已经六进六出,那么原来好像没有这么多的反应,今天的反应比我想像的大,头比较疼,现在也有点胸闷气喘。
  主持人男:也是要注意一下防范一些,有高原反应对身体造成一系列的不好的影响。
  施晓亮:这个高原反应是不能防范的,如果到了高原一点反应都没有,并不是一个好现象。有了高原反应是一个正常的现在,你如果高原没反应是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主持人男:到了张掖,你要采访什么样的民族,是回族还是蒙古族?
  施晓亮:我刚才说了第13个民族裕固族。
  主持人男:裕固族。
  施晓亮:这个民族像我前一站采访的,像我昨天离开的土族一样,都是大家不太熟悉的民族,这个裕固族也是和蒙古族同一个祖先的,应该曾经是游牧的祖先,到了现在,也定居在肃南,肃南应该来讲是一个半山、半牧、半草原的这么一个地方,仍然有游牧的一些习俗,但是现在大部分已经成为农耕的民族了。
  主持人男:主要是以农耕为主。
  施晓亮:和蒙古族混居在一块,今天咱先不要谈裕固族,因为现在还没有到达。昨天的时候我实际上谈的比较少,是由一位即将离队的小记者,她谈的比较多。但是她的视角和我的不太一样,我们前三天都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咱们今天谈谈土族吧。
  主持人男:可以,刚才我看了你的微博,是上传了一个土族的葬礼了,刚才我们也是大致的跟我们的听众,因为在没接通之间也是大致的说了一下,他们是一直保持这个传统吗?
  施晓亮:没有。这个实际上我所见到的葬礼已经非常汉化了,因为这个老人是我九年前,我十年前不是开始采访五十六个民族吗,那么到了第二年2002年,我就来到这个互助土族自治县,采访的一个朋友叫祁兴升,他家里有他媳妇儿和两个孩子,还有他的父亲,老父亲非常不幸的是,我们前天到的时候,他的父亲是大前天去世的,去世以后,到达之后,他说我昨天老父亲刚去世,很不巧,然后我就问他,我就很委婉的问他,那也就算是高寿了,在山东来讲的话,我们叫喜丧,他是74岁,74岁对于土族人来讲的话,应该来讲年龄是非常高寿的一个年龄了。我们就委婉的提出来,能不能第二天的葬礼我们能够拍一下,当时没报太大的希望,没想到他连考虑都没考虑就一口答应了,于是我们第二天早晨六点多,还不到六点,五点半多就赶到他家里,我们发现其实这样一场葬礼在季节上有一些土族的遗存,但是大部分已经非常汉化了,包括棺材,棺里面再有一层裹,然后是土葬,在一个山坡上,一个土山上,挖一个三米深的坑,一个比较大的坑,但是他有一些能够看出是一个游牧民族的遗存来。也就是说他停尸是停放五天、七天、九天这样一个单数,我问为什么要停放时间这么长,现在毕竟是夏天。他说因为这就是原来在草原上,都是骑马下通知的话,那就会特别特别慢,因为这个草原上一平方公里也就不到一个人,那么就这种习俗这样就保存下来了。我们所在的这个小张村,他是我九年前采访过的。九年前我到达的时候,他旅游已经发展的非常好,据说是1988年、1989年那个时候,八十年代末,县里就感觉到我这边离西宁比较近,有区位上的优势,只有四十公里左右,那么就那里发展土族民俗文化的旅游,这个村离城里比较近,几乎是紧挨着,一公里两公里的话,然后就把这个村作为土族一个旅游的展示点。但是他只考虑到区位的方便,但是他没有注意到,经过这么多年,建国以后,他已经跟城市的,汉族,几乎融为一体了,虽然这个村庄是百分之百的土族,但是他已经几乎是完全汉化了。那么这也是各个民族在不断的发展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断融合不断融合,甚至他们连自己的本民族语言都已经没有了,那么这一次因为,九年前的采访对象已经去世了,这个家庭中的女主人在四年前也去世了,这个家庭就很难再有完整的采访,那么我们就采访了一个新的土族的朋友,这个朋友保持的相当好,他叫董思明,是土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叫土族婚礼,土族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是土族婚礼,一个是土族的轮子秋、安召五,土族婚礼是最有代表性的,我们在他家就住了一天一夜,而且他是在一个新的县里举办了一个非常大的旅游景点,本来是让他去担任一个民俗展示,但是他说仅仅是一个旅游展示那就会迎合市场、迎合观众,就不太好,他想生活在这里面,给游客做一个活态的展示,什么叫活态的呢?就是他和他的媳妇儿,儿子、儿媳妇和孙子一家五口人,就在这个景区里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土族的土房子,然后一家人,一天24小时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我觉得还是非常好的,因为前天也专门开车进了大山深处,一个百分之百的土族的生活的农村,发现既使是在那个地方,人们的服饰、穿着、生活习惯、民居其实也变化负责大了,包括像民居,民居传统上土木结构,土墙、土屋、甚至是土地面,像我小的时候七八岁,我印象中就是三合土打的地面,非常好,水泼上去很快就能渗下去,但是也不潮湿,很干燥的,挺干净的,就是这种地面让我觉得好像是回到了小的时候,这种原始的土房子即便在农村也很难见到了,他在一个大的旅游景区中,就建造了这么两个土房子,在土语中叫庄廓,建了两个庄廓,完全是按照数百年来传统的民居的形式,那么他就把他深山里的乡亲们带出来,这些乡亲肯定是能歌善舞,会传统的这些习俗,包括妇女会传统的盘绣,男人就会是原来以前在村庄中,土族婚礼中的类似于我们的司仪,他们的叫什么名,我记不清了。反正是给游客展示的是非常传统古典的这么一个民俗的婚俗,我觉得非常好。等到下班以后,游客都走了,整个园区关了门,我们就盘腿上炕,一边喝吃奶茶、酥油茶,吃了糌粑,然后他们用柴火的土灶给我们烧的热炕,炒的菜,做的饭,然后我们就跟他聊起来,聊从土族的族源一直到发展变化到现在,以及他们与蒙古族的渊源,以及他们的歌舞、生活、习俗、衣食住行,各个方面,谈的非常尽兴,一直谈到晚上12点,大家都困了,然后就说睡吧,就在土族的大炕上睡了,第二天一睁眼六点钟起来说,咱们再接着宣,他们的宣就是聊天、吹牛那个意思了。我们一直谈的很多,收获很多。
  主持人男:今天还感谢我们的晓亮,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的连线只能到这里了,感谢晓亮。
  施晓亮:下面我就很快要到甘肃了,下一站裕固族就会有给大家呈现出更精彩的内容了。
  主持人男:好的,谢谢晓亮。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