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文化视野中的酉阳文学

2011-12-21 15:24:00     作者: 向笔群    来源: 土家族文化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土家族地区 土家族摆手舞 莽汉派 儒学教育 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 文学发展
[提要] 目前,酉阳已经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摆手舞之乡”、“中国民歌之乡”,同时,即将打造“中国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酉阳的文学作者责无旁贷。酉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扎根于本土,平心静气,甘耐寂寞,深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土家族是一个年轻而古老的民族。说年轻,她是在1957年得到国家的认同;说古老,在几千年前就生活在武陵山区的九溪十八峒。据历史学家考证,“峒”是土家族地区最早的基层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乡。酉阳是土家族摆手舞的故乡,摆手舞从酉水河边的后溪,传播到其他土家族地区,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动地表现了这个刀耕火种的民族历史进程和生活状态。其价值在于它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延续,是历史进程中的精神力量,被民俗学家认为是土家族的肢体史诗,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一传统文化载体同时具有观赏价值和精神价值,是探究土家族文学的“活教材”,是酉阳地域文化的“软黄金”。

  “一把芝麻撒上天,这里的山歌千万千”,道出了酉阳的山歌甚多,一个地区最初的文学来自于民歌。民歌应该是文学的起源,这是文学理论界达成的共识。传唱世界的《麻杆点火》、《黄扬扁担》、《木叶情歌》等就诞生在这片多情的土地上。我曾经将这里的山歌称之为武陵山区的“信天游”,如果说陕北的“信天游”代表了那片土地人民的生命历程,那么酉阳民歌就代表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或者说美好的生活至真至纯的爱情追求,“稀篮背篼眼眼多,背起背篼找情哥,一早找到天黑尽,不知情哥在哪坡”,由此可见,追求真爱情的艰难,正因为不易,我们才去追求,这就是土家族文化精神的内在力量。酉阳民歌极具有开发价值,这是上千年民族文化的心灵表现,是一个民族心路历程,研究民歌的目的不是为民歌而民歌,应该发掘其史诗般的特质,让这种文化精神成为我们文学创作的主题,成为我们文学发展的驱动力,使之传播开来。民歌,是生活在心灵里的流露,诗是心灵的声音,是流传千年的民族经典,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应该说对不少的作者有深刻的启示,凡是显而易懂的东西,更利于民间传播。这就是我们的文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体现出真正的社会价值的原因。

  酉阳是土家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历史文化学家考证,乌江流域、酉水流域、清江流域是土家族的三大文化摇篮。而酉阳就占据了乌江、酉水流域的部分地区,位于土家族两大文明的交汇地,形成了独特区位文化特征。因此,酉阳有着明显的地理因素和人文因素。

  一个地域的民族传统文化,是该民族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而酉阳的传统文化就是酉阳土家族形成的区别其他地域文化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宽泛,涵盖了语言、风俗习惯、信仰、民间文学诸多方面。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学创作之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灵魂。酉阳的传统文化对该地域的文学创作起着得天独厚的渗透和主导作用。

  酉阳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有着二千多年的建县史,八百年的土司统治制度,四百多年的建州史。该地域的土著民族和其他民族如汉、苗等民族融为一体,形成了以土家族文化为主体的酉阳传统文化圈:酉阳就成了武陵山区一个特定的民族文化符号。

  酉阳是一个文人辈出的地方,这片土地孕育了历代的文人和他们的作品。根据我的理解,可以把酉阳的文化发展分为四个时期:远古到北宋时期为“文化启蒙期”,北宋的酉阳土著政权开始建立到清乾隆元年的改土归流时期为“土司文化时期”,清朝到新中国建立时期为“酉阳文化的融合时期”,新中国建立到现在为“酉阳文化发展的新时期”。

  第一个时期,我们称为“文化的启蒙期”。有关酉阳最早的记载是《汉书》,这一时期,巴人和当地土著居民的融合,使土家族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文化,应该处在口头文化时期,基本没有文本的记载,最初的文学应该是从民间开始的,也就是一些民谣和劳动的号子,比如出现南溪二面坡的号子,因为真正的文学作品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比如酉水河边的“摆手歌”和舞蹈“茅谷斯”。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深山峡谷里,过着刀耕火种的日子,产生了一种对自然的崇拜。既有娱乐的内涵又有文化的意义。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可以说主要是民歌。酉阳的民歌就是酉阳最初的诗歌。比如《土家族创世史诗》、《丢个石头试水深》、《风吹巴茅摇啊摇》、《苦媳妇》、《苦歌》、《哭嫁歌》、《上梁歌》等作品,是自然和心灵的交融。还有土家族的民间故事《锦鸡姑娘》、《张古老开天、李古老制地》就是这一时期酉阳土家族文学的典范作品,这些口语传播的作品至今还在酉阳的部分地区流传。

  第二个时期为土司文学时期。酉阳土司政权的建立,使得酉阳文学与土司文化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历代土司留下了不少的诗文,如冉舜臣(冉氏十六世土司)应该是一位值得研究的土家族作家,其散文《飞来山记》就是写的酉阳的自然景观,体现出酉阳古代文学的传统文化因素。同时,他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土司冉天育留下了诸多诗篇,其中不乏酉阳民族风情的诗歌,蕴含了酉阳传统文化的元素。传说土司冉云酒后赋诗一首:“点点一小舟,嗯呀向东流,哗啦几桡片,噢嗬下扬州。”如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可见该土司作品的影响力。土司冉兴邦曾经提倡汉学,进行儒学教育,这对古代酉阳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还有冉仪、冉奇镳等土司的诗文也存在着酉阳传统文化的因子,酉阳的土司文学是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人文现象,不难理解,在当时“汉不入境、蛮不出峒”的历史语境下,土司文化代表着当时酉阳文学发展的水准,由于长期的历史尘封,很少有人将土司文学纳入酉阳文学的主流体系,这可以说,是我们文学研究者长期忽略的一个地域文化问题。

  这个时期,除了土司文学以外,还有大量的民间文学的产生。比如流传在酉阳东流口的《黄杨扁担》就是这一时期的生活写照“黄杨木出在东流口,做成扁担闪悠悠,挑担白米下酉州。”就反映了这个时期的生活情趣。土司文学时期,酉阳的文学已经进入了纸质传媒时期,已经给酉阳这神秘的土地留下了宝贵的诗文,为我们研究土司文学提供一些可靠的佐证。

  第三个时期为酉阳文化的融合时期。随着1736年(清乾隆元年),酉阳实行改土归流,外来官僚,外来的族系等的进入,酉阳的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融合时期,不少官员在酉阳留下了大量的诗文,也是酉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纳入酉阳传统文化的体系。陈懋昭先生在这方面呕心沥血,编著了《桃花源历代诗文选》、《酉阳历代诗词选》等,值得我们去研究,是研究酉阳古代文学乃至重要文化的重要资料。酉阳知州、云南人赵藩就在酉阳留下了不少的诗歌,比如《摆手歌》、《题大酉洞》等,就是酉阳诗歌史上难得的佳作。清代被称为“下川东才子”的土家族诗人冉崇文,他主持编修的《酉阳直隶州总志》,长期以来,成为全国地方志编修的蓝本。

  近代酉阳文人,也有不少的篇什,带着酉阳文化的元素,土家族诗人田景星就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诗篇中有不少咏物怀乡之作,只要仔细的品读,就会体味出酉阳本土文化的精神,走出酉阳的人仁志士。王勃山及其女儿王剑红都留下了与酉阳有关的文字,革命者赵世炎、刘仁等虽然走出了酉阳大地,但酉阳文化的传统情结或多或少在他们的作品中显现,其时,他们的行为就是酉阳传统文化在他们血液中的律动,正如易光先生所说,一个人有生命的故乡,同时有心灵的故乡。我认为,所谓心灵的故乡就是传统文化在心灵的积淀。同时,也不乏外来的作家在酉阳留下了他们的笔迹,如著名沈从文、丁玲曾经在20年代写下有关龙潭的优美文字。在大革命时期,酉阳曾经是红色的根据地,在这里留下了一些有关于红军传说和红军歌谣,《酉阳红军歌》就是典型的例证:“太阳出来满山红,扛起梭镖跟贺龙,干人成立游击队,穷人翻身不受穷。”

  第四个时期,酉阳文化发展新时期。这个时期的酉阳文化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49年——1978年,这一个时期酉阳的文学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革命的文学作品占了主角,这一个时期,杨显才先生的《梨庄保卫队》和冉庄的诗集《沿着三峡走》是酉阳文学的代表作品,还有陈懋昭的格律诗等形成了酉阳文学的另一格调。第二个阶段,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伤痕文学和改革文学兴起,酉阳产生了大批作家和作品。可以说,这是酉阳的多元文化时期,但是,传统的文学创作仍然是酉阳主体。

  冉庄出版了诗集《河山恋》、《冉庄诗选》、《冉庄文集》6卷。冉庄曾经被《重庆文学史》称为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缔造者之一,为酉阳建国以来的前辈作家。

  出生于酉阳麻旺现任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作家石帮定的小说《公路从门前过》获得全国首届短篇小说奖。

  酉阳籍作家沈国凡出版了长篇小说《啼血杜鹃》、《血染的爱河》,其中《啼血杜鹃》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著名文学评论家、长江师范学院教授、“乌江作家”的倡导者冉易光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固守与叛离》、《阳光的垄断》和小说集《人迹》。曾获得了重庆的社科奖。

  作家杨清海出版了诗文集《面对武陵山》。并在《重庆日报》等发表过大量文学作品。

  曾在《人民日报》等发表过作品土家族作家邹明星,近年来相继出版了《武陵短章》《土家摆手舞》等作品集。

  莽汉派诗歌的创始人李亚伟曾经发表了风靡一时的《中文系》,成为第三代诗歌的代表作。诗歌集《豪猪的诗篇》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著名女诗人,重庆市作协副主席,《红岩》杂志副主编冉冉,出版了诗集《空隙之地》《暗处的犁花》等,曾获得过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第三届“ 薛林怀乡诗歌奖”以及首届艾青诗歌奖。

  著名学者冉云飞,出版了散文集《里尔克:尖锐的秋天》《像唐诗一样生活》等大批专著。曾在国内引起较大反响。

  冉仲景曾参加《诗刊》社主办的十五届“青春诗会”。出版了诗集《从朗诵到吹奏》。曾经获得了第一、二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第三届重庆文学奖,第五届,成为土家族诗歌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摆手舞曲》、《武陵组曲》、《芭茅满山满岭》等。

  舒应福出版了散文集《乡情依依》、小说集《春梦》、长篇小说《烈焰》《红山茶》和长篇电视剧本《碧血苍山》等。其中《武陵山的男人们》获得首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

  姚明祥出版了小说散文集《永恒的歌》,其中在《民族文学》杂志发表的《神树》获首届重庆市少数民族文学奖。

  冉丽冰出版了散文集《山谷里的牛铃声》。其中,《故乡的露天电影》获得《四川日报》“原上草”副刊优秀作品奖。

  路曲出版了诗集《武陵山,我的保姆》。其小说《双坑人家》获全国第二届“浩歌杯”乡土文学奖。

  杨犁民的散文作品《大海的每一次转身》《鸟声如洗的村庄的树林》等作品先后在《散文》、《散文诗》、《美文》、《海燕》等杂志推出。成为我市新近崛起的青年作家之一。

  无疑,1983年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建立,这个地域上的民族成份得到了认同,标志着酉阳民族传统文学的春天来临,不少本土作者将自己的笔伸向传统文化的千年矿藏,已经开出奇异的花朵。随着《从朗诵到吹奏》等在文坛亮相;不少的有关土家族民族风俗、话语作品陆续展示,土家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完全进入读者的视野,与其说土家族传统文化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不如说他们的创作已融入了酉阳的传统文化。

  目前,酉阳已经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摆手舞之乡”、“中国民歌之乡”,同时,即将打造“中国土家族文化的发祥地”,酉阳的文学作者责无旁贷。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作家创作之源。传统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也是一个发展的体系。我们将以开放的心态、发展的眼光对待自己传统文化资源。酉阳文学的创作应该根植于酉阳传统文化的沃土,也许正是我们文学创作突围的一种出路。

  酉阳传统文学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软实力,它对酉阳经济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西方学者认为,没有文化的市场经济,实质上就是没有“教堂的市场经济”。酉阳现在正处在发展的大好时机,重新认识酉阳的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发展状况,增强发展的自信心,有利于我们发挥自己的地域文化优势,更快更好发展酉阳,为此,提出以下的建议:

  一是注册与建立中国土家族文化研究中心或者中国土家族文化研究所,聘请知名专家担任荣誉职务或者实际职务,借船下海,扩大酉阳的土家族文化发祥地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以文化促动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

  二是重新审视酉阳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挖掘酉阳历史上的优秀文化资源。把文学作为旅游产品来抓,编辑反映酉人文风情的经典作品集,向外界发行,让更多的人认识酉阳、了解酉阳,以好的人文环境招来四方之客。

  三是重视酉阳文化文学人才的培养,给他们提供发挥和发展的平台,让更多的本土人才安心于酉阳文学建设。同时引进外地的优秀文化人才,加强和外地的文化交流,促进文学作品品位的提高。

  四是酉阳的文化工作者,应该扎根于本土,平心静气,甘耐寂寞,深入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向笔群)

高娜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