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鸳鸯琴 失传多年重新复活

2011-12-21 20:55:00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鸳鸯琴;失传;乐器;弹拨;演奏;潘军;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
[提要] 11月20日,我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中的退休教师王晓萍家见到了锡伯族乐器鸳鸯琴。王晓萍告诉我,鸳鸯琴的诞生是在200多年前锡伯族西迁的旅途中。她和朋友们正在向国家民委申请经费,将这种锡伯族乐器的教育在察县的中小学中进行推广。

  11月20日,我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一中的退休教师王晓萍家见到了锡伯族乐器鸳鸯琴。在王晓萍的诉说中、在锡伯族西迁200多年后,鸳鸯琴的命运起伏被勾勒出来。

  王晓萍告诉我,鸳鸯琴的诞生是在200多年前锡伯族西迁的旅途中。

  18世纪中叶,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由满族官员率领,西迁至新疆的伊犁地区进行屯垦戍边。

  在长达一年零5个月的艰苦跋涉中,为了驱除旅途中的沉闷和寂寞,有人将盛水的葫芦一劈为二,蒙上羊皮,将羊肠搓成弦,制成了既可以弦拉又可以弹拨的鸳鸯琴。

  这段故事在新疆的锡伯族民间一代代传下来。却没有人见过真正的鸳鸯琴,它久已失传,只有在锡伯族人喝酒聊天时,会偶尔提起它、谈论它、描述它。

  王晓萍就是在小的时候,听父亲和舅舅一起喝酒时谈论过鸳鸯琴。上世纪70年代,原迪化文教局的局长潘军曾在王晓萍家长期借住过。“潘军懂得很多,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王晓萍说,就是从那个时候起,鸳鸯琴频繁地出现在3个人的聊天中。终于在一天晚上,3个人聚在一起,第一次试着在纸上画出了长期被人们传说的鸳鸯琴。

  王晓萍拿出一把陈旧的、形状类似小提琴的乐器来。当年,就凭着那张草图,当木匠的舅舅做出了5把琴,留给自己的孙子。如今,草图已流失,5把琴也只剩下这一把。

  “但这一把,也和他们心中想象的不一样。”王晓萍说,做一把真正的鸳鸯琴是舅舅和父亲他们一直没能实现的心愿,也是让她这么多年坚持制作鸳鸯琴的原因。

  后来下乡时,王晓萍也无数次夜不能寐,想象着鸳鸯琴。并且按照心里的样子画出了草图。这张图一搁就是20年。

  20年,她从一个小姑娘变成了音乐教师。鸳鸯琴也沉寂了20年。

  鸳鸯琴命运的转折是在2005年。那年,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文化部门开始系统地整理和挖掘锡伯族民俗文化。其中,就包括乐器。听到这个消息,王晓萍立即带着当年画的草图从乌鲁木齐赶回了察县。

  但大家看了图纸,都摇头,这样既能弦拉又能弹拨的双面琴很难做。在文化局老局长的推荐下,王晓萍带着图纸去寻找霍城县伊车嘎善锡伯族乡的孔老师。

  孔老师看到图纸也很激动:“做了30多年琴,从来没想到可以把两把琴合起来。”

  “做成啥样子了?”焦急地等了40天,王晓萍终于等到了孔老师的电话。她冒着风雪连夜从乌鲁木齐赶了回去。一路上,不断想象着琴的模样,到的时候天还黑着,找不到车,她搭了个拖拉机直奔孔老师家。

  不同于舅舅的那把单面琴,这把琴一面类似小提琴,一面类似东布尔,共用一个琴头。“这就是鸳鸯琴。”孔老师做出的这把琴和王晓萍脑海中想象的基本上一样。当时她兴奋地又弹又拉,还叫来乡上管文化的人当场录下了鸳鸯琴重获新生的这一刻。

  王晓萍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2005年12月8日,下着鹅毛大雪。回去的班车上,害怕琴损坏,她脱下了自己的大衣裹着鸳鸯琴。 

  从第一把琴制作完成到今天,鸳鸯琴不断地被改良,以使它日臻完美,也更接近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王晓萍指着一把做工精致鸳鸯琴对我说:“这把已是第七代了。”每做出一把,她就请人来演奏,然后大家讨论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今天的这把鸳鸯琴,弹拨的一面和弦拉的一面,虽然共用一个琴头,但前后两面的琴颈是分开的,便于人们演奏。

  2006年的锡伯族西迁节上,失传多年后获得重生的鸳鸯琴正式亮相。它也作为新疆锡伯族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一部分,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第六把琴被放置在了察县锡伯族民族风情园中。作为独特的锡伯族乐器,鸳鸯琴还走出了察县,参加北京的科技博览会和2006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王晓萍说,今后,察县8个牛录的文化站里都会放一把鸳鸯琴。同时她和朋友们正在向国家民委申请经费,将这种锡伯族乐器的教育在察县的中小学中进行推广。

魏鹏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