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奇的白裤瑶

2011-12-20 20:09:00     作者: 王立芳、张周来    来源: 新华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白裤瑶;拉利;生态博物馆;南丹县;吉努;记忆工程;演员
[提要] 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一些民族符号特征渐次消失,而白裤瑶依然保存了独特、质朴的民俗文化印记。记者了解到,为鼓励更多群众自觉参与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南丹县政府部门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媒体展示白裤瑶文化魅力。

  沿着西南出海陆路大通道,从贵州进入广西南丹县境内,沿途的白裤瑶成为独特一景:男子身着黑色上衣、白色及膝中裤,女子身着没衣袖、前后两块的挂衣,下着彩色褶裙。过年过节,他们敲铜鼓、打陀螺、吹牛角、吹“拉利”(一种乐器),古朴之风鲜活保存。

  在现代文明的包围中,一些民族符号特征渐次消失,而白裤瑶依然保存了独特、质朴的民俗文化印记。

  文化印记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分支,自称“吉努”,因白裤瑶男子常年穿白裤而得名。

  在广西河池南丹县里湖瑶族乡,每当来了外宾和游客,附近村屯的白裤瑶女子会身穿彩色花纹褶裙,背着竹篓,用轻盈的舞蹈表现织布、染布、刺绣等;黑衣、白裤的男子,敲打铜鼓,吹响牛角号和“拉利”,如同诵读经书一般低沉、浑厚而嘹亮的声音,时而述说着丰收的喜悦,时而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白裤瑶用这样的方式,展示自己流传千年的文化。

  “这不是表演,是我们白裤瑶群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时进行的仪式,没经过丝毫夸张和演绎。”铜鼓表演“演员”之一、里湖乡怀里村支书陆景刚说,这样的仪式,祖祖辈辈传下来。

  由于直接从原始社会生活形态进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态,白裤瑶留着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的社会文化信息,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瑶族分支,堪称“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白裤瑶如今约有3万人,90%以上居住在南丹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境内,少数分布在贵州省荔波县和河池市金城江区。定居在溶峰林立、耕地稀少的大石山区的白裤瑶,在长期生产实践和审美追求中,创造了独特的白裤瑶文化,寨居文化、铜鼓文化、陀螺文化、婚葬文化、服饰文化、歌谣文化。

  “记忆工程”

  独特、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保存完好的民俗风情,使里湖、八圩成为一座庞大的、活生生的民俗风情博物馆。2004年11月,广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在里湖乡落成,成为全国第一个瑶族生态博物馆、广西第一个生态博物馆。

  里湖乡怀里村蛮降屯70多岁的白裤瑶老人陆红现,是白裤瑶原生态表演队最老的“演员”,每当有旅游团和考察团到村里,他便放下手里的活,到生态博物馆敲祖传的铜鼓。

  铜鼓是白裤瑶权力的象征,过去在对敌作战时,用以发号施令。现在,凡丧葬婚嫁或娱乐场合,用几十面铜鼓排列在一起,在皮鼓的伴奏下,进行敲击,声音锵铿宏亮,场面十分壮观。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

  怀里村像陆红现这样的村民有50多人,近几年,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旅游和专家学者,表演队的群众每月有几百到上千元收入。

  南丹县文化体育局局长韦忠武介绍,广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建成以来,基于原生态文化保护的目的,当地政府部门实行了“记忆工程”,记载保护区内白裤瑶群众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并通过组织白裤瑶群众成立原生态表演队,到国内外演出,展示白裤瑶传统文化的魅力。

  1990年北京亚运会期间,白裤瑶铜鼓队就进京参加民间文艺汇演;2006年7月,白裤瑶再次进京参加广西文化舟演出活动,原生态歌舞表演得到观众好评;2008年4月,南丹白裤瑶应邀去法国巴黎,参加“多彩中华”民族文化月活动,白裤瑶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异国得到充分展示。

  “以前村里人不懂自己住的房子有保护价值,现在大家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陆景刚说,国内外观众的认可,让白裤瑶群众认识到保护好自己独特文化的价值,他们自发加入到保护文化的队伍。

  传承文明

  白裤瑶被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展现了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现代社会生活的生活形态。

  通过实施扶贫攻坚计划,近年来,南丹县乡村的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条件差,一些村屯交通、通信、水电等设施滞后,通往外界的乡村道路弯曲窄小、凹凸不平。

  广西白裤瑶生态博物馆的保护范围,目前仅覆盖里湖乡怀里村的蛮降、化桥、化图3个自然屯,涉及100多户、500多白裤瑶群众,相对于约3万白裤瑶人口而言,保护区域狭窄。

  记者了解到,为鼓励更多群众自觉参与民族民俗文化保护,南丹县政府部门举办了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活动,通过媒体展示白裤瑶文化魅力。

  2004年以来,南丹县成功举办了陀螺节、白裤瑶文化节和白裤瑶风情摄影大赛,产生了较大影响。

  “白裤瑶群众居住相对集中,如果能把白裤瑶居住的近100平方公里区域都划为保护区,整体保护,白裤瑶的民族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传承。”韦忠武说。(王立芳、张周来)

魏鹏

editor

更多

更多新闻


相关阅读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