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经济广播:世代相传的彝族毕摩文化

2011-10-02 10:47: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提要] 彝族人民主要聚居的地方,一个是大凉山,一个是小凉山,这个地方就是小凉山。他爷爷叫阿余洋架,他爷爷是小凉山最德高望重的一个毕摩。他爷爷去世以后,就把衣钵传给了他,他现在仍然是小凉山这边最有知名度、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毕摩。
    主持人:您好,晓亮。
    施晓亮:您好,主持人好,我是施晓亮。现在我们在彝族的部落里向大家问好。
    主持人:是昨天下午走的是吧?
    施晓亮:没有,事情非常巧合,本来昨天下午我们采访完普米族以后,其实再往前说,一直在前几天,我们一直在通过里边、县委宣传部、外宣办,还有一些乡里边,然后就一直在找我十年前采访过的一个彝族的毕摩。什么是毕摩?等我稍候再跟大伙儿说。然后就一直找不到。我这两天在采访普米族,普米族的老人是个德高望重的老人,叫胡镜学。我们在他家采访的也比较顺利。最后在离开他家的时候,我们决定昨天下午大约4点左右离开他家,要到一个叫新营盘乡,原来十年前我去过的一个山顶上,去寻找彝族的十年前的朋友。结果就在我们马上发动车要出发的时候,乡里边的朋友,就是乡里边的乡长,还有原来采访普米族的牛窝子村的党支部书记就打来电话说,你要找的那个十年前采访过的毕摩家庭,我是采访了两个毕摩,叫祖孙俩,爷爷和他的拉孙子。然后爷爷在七八年前已经去世了,孙子又继承他爷爷的衣钵。但是现在不在乡里,就在你们所在的宁蒗县县城里。我一听这个就觉得比较巧合,而且他家跟我们住的地方不会超过300米。
    然后昨晚上我们就见面了,聊了一会儿。他有一对双胞胎要在县城里接受教育,要上学,他和媳妇就在县城里租了一个房子,一边开一个小店铺,主要是照顾两个小孩,方便上学。他仍然在从事着毕摩的职业。
    今天早晨起来,我们开着车跟着他一块来到他们家里,是我十年前采访过的宁蒗县下面的一个乡,叫新营盘乡,这个地方叫上村,来到这个地方。整个这个山其实就是他们一个家族,他有兄弟4人,他和他另外一个兄弟在县城里,其他两个兄弟和他的父母都在山上。整个山可能80多亩地,就接近100亩。这个地方应该讲是我们概念上所熟悉的称呼,叫小凉山。彝族人民主要聚居的地方,一个是大凉山,一个是小凉山,这个地方就是小凉山。他爷爷叫阿余洋架,他爷爷是小凉山最德高望重的一个毕摩。他爷爷去世以后,就把衣钵传给了他,他现在仍然是小凉山这边最有知名度、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毕摩。
    我十年前到达的时候,老毕摩阿余洋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当年老人他不太会说汉话,他孙子的汉话说的也不是太好,但是可以给我们做翻译。我十年前听到的这个故事,大概是这个样子的。老人从远古的时候开始一直讲到现在,他说彝族和生活在他们混居的普米族、汉族,原来是一个爹、一个妈。爹先死去了,又过了好多年,妈临死的时候,兄弟三个就开始争夺妈妈的遗体,他们争来争去就争到云南的有一个叫昭通县。最后他们三个决定把妈妈分成三份,彝族就分得了妈妈的上部,就留在了昭通,普米族分得了妈妈的中部,就只好到了西藏那边去了,汉族分到了妈妈的下部,也就是两条腿,所以说走遍了全国各地。后来全部的彝族就搬到了大凉山、小凉山,他们又分成三种彝族,最高层的土司叫统黑彝,中层叫大黑彝,第三层就是一般的老百姓。到了最后,又有一些彝族从大凉山搬到了小梁山,从自己的父亲,就是老毕摩的父亲开始,他们已经搬到小凉山生活了三辈了。
    这个毕摩在彝族人民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所有生活的一切方面,包括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包括盖房子等等,这一切都要请毕摩来进行一些在我们看来类似于宗教的仪式,这个就比较高深了。而毕摩,他们的话来讲,是需要毕业的,就是有一种传承。拜师傅、学习,至少要学习三年,学完以后就叫毕业了,就能够有职业的资格。
    这个小毕摩他叫阿余双体,他从小的时候,他爷爷和父亲就把他送到大凉山去学习毕摩,然后学成以后回来,爷爷再接着教他,然后就继承了爷爷的衣钵。
    主持人:我们想问一下,刚才你说之后会给我们解释一下,这个毕摩在当地主要是一个祭师的身份吗?
    施晓亮:这个毕摩每个民族,我的理解,因为这个问题比较高深,我的理解,毕摩就应该是像每一个民族原来政教合一的时候也有土司什么的,百姓是不太掌握文化的,所有的文化都集中在毕摩身上。那么他掌握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在所有的大到一个社群、一个族群的祭祀,小到一个家庭的占卜,都要用到毕摩。我认为毕摩就是最具有文化的、德高望重的这么一个人。他并不是一个行政的职位,但是他是相当于一个族群里的长老,而且是德高望重的长老,一切的问题都要通过他来解决。
    主持人:就是在人们心中是很有地位的。
    施晓亮:对。他们这一带,小凉山这一带的彝族分为白沙、黑沙两种人,白沙把毕摩和东巴文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而且在彝族中并是所有的人都做毕摩。他们的宗教就只有在阿余等几家才可以做。就是他这个家族,人们称呼起来叫“阿余家”,这个老毕摩叫阿余洋架,小毕摩现在叫阿余双体。他是专职的,应该讲是一个神职的家庭,而且在过去,土司和黑彝都没有干涉他们的权力。
    谈到毕摩的权威,我十年前采访的时候,这个老毕摩阿余洋架就说,在过去他其实在当地小凉山这个地方地位最高的头头。只要他坐在屋子里,就没有人敢坐在他的上首,他在搞文字、语言、仪式的时候,即使土司来了,他也可以不用起身。就是说他的地位是相当大的。而阿余洋架在成为彝族的大毕摩的时候,就是最高最高地位的毕摩,他才20多岁,就是毕摩地位的高低并不是论资排辈,不是世袭,他是以学问和家传。能够成为毕摩的头头,就是大毕摩,就意味着他,这个阿余洋架,就是有关于彝族的任何的事情他都知道,他的弟弟说,毕摩的资历相当于我们的博士或者是博士后。而且他是非常负责任。一般的毕摩在给其他人做法事的时候可能不太用心,而他们则要对事主家的祖先和神灵负责。所以说他们家里边这种德高望重,并不仅仅是一个名分,而是在一点一滴,每一家一家一家的给别人做法事,这么多的彝族的百姓都中口称赞的时候,这个人的威望才慢慢慢慢的树立起来。
    其实在这十年过程中,我对他们这个家庭,一直有一个想象,就感觉到这么一个德高望重的大毕摩,没有人超过他去了,连当年的土司都非常敬重他们,他们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经济条件上,应该讲都是这边最好的。但是十年以后,当我再次来到他们家里的时候,就是来到小毕摩他父亲家里,看到却是另外一番情景。他们现在生活是蛮清贫的,就是他们整个一个家庭。为什么爷爷传给孙子没有传给儿子?因为儿子那时候正好赶上文化大革命,这个东西就作为,毕摩这个事情就作为被打倒、被废除的。到三中全会以后,社会开放了,父亲也一代已经老了,就只好传给儿子了。就是爷爷没有传给父亲,传给了孙子。
    他们现在完全还是靠良心、靠自己的辛苦努力来赚钱、来生活。除了做毕摩之外,他们家里的所有的兄弟,还有他的父母,都在小凉山这一片,我觉得不能用青山绿水、山清水秀来形容,但是也没有恶化到穷山恶水那个状况。但是他们整个山上接近100亩地,种的玉米,还有一些果树、核桃,就完全是靠天吃饭。
    刚才我们到达的时候,就特别兴奋,就看到有一片,他们种了两大片玉米,就是几十亩玉米,他们的玉米大部分是用来喂猪的,还有一小片玉米是他们称为“水果玉米”,就是能够吃的,就是在街上煮了卖一块钱一个。所有的队员都很兴奋,就自己到水果玉米地里去采摘玉米,态了一大筐玉米,然后用柴火的锅煮,煮熟了之后吃。我们发现他们这千百年来,种玉米竟然就没有用水煮过玉米吃,他们都是把玉米的皮扒掉以后,用火来烤。我想烤糊的玉米的味道当然没有煮熟的好吃,他父亲吃着没有扒掉玉米皮,然后直接在水里煮的玉米,觉得这个做法就比较香。我想就这么一个小细节,就说明他们现在跟外部的沟通、交流还是比较少。就是这么一种吃法,在县城里满街都是在煮玉米的吃法,他们都不太清楚。而今年天气比较干旱,他们种的苹果,他说大概有200多颗苹果树,收的苹果少的可怜,而且品相不太好。在这个地方,有些小老板来收,一斤才2毛钱。可能连给果树管理、打药的钱都收不起来。但是他们又在这个地方生活得怡然自得,就是比较舒服,因为可能平常的生活中也不需要花太多的钱,自个儿种着粮食、种着蔬菜、养着猪、养着羊、养着牛,刚才莹莹和其他几个队员就在外面拔草喂羊、喂牛、喂猪,觉得是一件很好玩的事。
    另外一个,我们在这边吃的所有的东西,包括吃的玉米,正在煮的粥,煮粥很有意思出了一点米之外,其它的什么豆、什么菜,全都是在他们自个儿地里面种出来的。我们那边不是有田园风光的农业观光旅游嘛,这个地方虽然没有什么外地的人来,我们作为比较稀罕的外地的来客,就是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觉得享受到的还是在城里很难享受的这种绿色、纯天然,包括清新的空气,包括他们淳朴的热情。我们一进门的时候,主人家他爸爸、他妈妈就说,家里一共就十个羊,就说要杀一只羊。他们这边的羊肯定是非常绿色、天然的了。其实我们早饭刚吃过,就说不要杀,待会儿就要走了。然后再一问,家里边人均收入一年也就一千多块钱,而一只羊在这边就能卖七八百块钱。所以说这边的彝族的朋友也是对于来客、来朋友,他其实跟你没有太多的交往,但他们就会拿出最大的真诚来对待你们,是没有算计,是不计成本的。
    主持人:对,相较于那些很多经过一些经销商改造的旅游景点来说,其实我觉得你今天所在的位置,更加得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原始的味道。再次感谢晓亮,非常感谢晓亮。同时提醒我们的听众。
    施晓亮:下午我们就会离开这边,今天下午、今天傍晚就赶回到丽江去。在分手前,小毕摩阿余双体一会儿将为我们会举行一个他的毕摩的仪式,我们并不迷信、也并不从心里像当地的彝族朋友这些宗教仪式这么信,但是我们把它理解成为他们一种真诚的祝福,就是做这样一个仪式。因为前几天我们车不是出事故来嘛,给车做一下仪式,祝我们未来漫长的行程中一路顺利、一帆风顺。
    主持人:好的,谢谢晓亮,如果听众想听到我们每天与晓亮的连线,可以登录到大众网或者是我们的新视听的论坛。同时在大众网上,也是有关于晓亮的一些详细资料。再次感谢晓亮,再见。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