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侗族:侗族大歌让蝴蝶泉破茧重生

2011-12-05 12:55:00     作者: 刘国栋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侗族 侗族大歌
[提要] 走进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的就是这个民族最能代表其文化的东西。对于侗族来说,最能代表侗族文化也最广为人知的,想必就是侗族大歌了。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

10年前银水侗寨101代寨主吴金敏与侗寨的侗族青年们传承侗族大歌。

10年前银水侗寨101代寨主吴金敏与侗寨的侗族青年们传承侗族大歌。

10年后,在桂林阳朔天籁蝴蝶泉中,吴金敏的“侗歌苗舞”受到游客们的热捧。

10年后,吴寨主和他的侗族苗族同胞们以侗歌苗舞为一个自然风景的景区注入了人文的活力。

  大众网-联通3G阳朔11月22日讯(特派记者 刘国栋)走进一个民族,首先要认识的就是这个民族最能代表其文化的东西。对于侗族来说,最能代表侗族文化也最广为人知的,想必就是侗族大歌了。侗族大歌是我国侗族地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历史上分布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目前主要流行于侗语南部方言第二土语区,其中心区域在黎平县南部及与之接壤的从江县北部、以及榕江县车江、宰麻一带。不过我们对于侗族和侗族大歌的采访却主要放在了桂林阳朔蝴蝶泉畔,因为那里有一个人,据说他在侗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据说是他让侗族大歌唱的更远唱的更响,这个人叫做吴金敏。

  银水侗寨的101代寨主

  蝴蝶泉位于桂林阳朔月亮山风景区“十里画廊”的精华旅游地段,源于景区内一岩洞中有一酷似蝴蝶的钟乳石而得名。不过让这里闻名阳朔的,其实并不是蝴蝶,而是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原汁、原味、原生态的侗族大歌及热情洋溢的侗族舞蹈表演!吴金敏就是这个旅游景区的副总经理,负责民族歌舞的创作和教授。十年前,施晓亮采访他时,他的身份是龙胜县旅游发展公司副总经理。搞旅游的地方、公司变了,但是吴金敏有一个名头却始终没有变,那就是银水侗寨的101代寨主。
  寨主,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村寨的世袭首领,吴金敏就是银水侗寨的101代世袭寨主。在侗家人眼中,寨主有着极高的威望,一呼百应。领导侗军起义的82代寨主吴金银就是吴金敏的先人。寨主之位世袭到吴金敏父亲这一代,就只是一个象征了。“现在的寨主不是权力的象征,更多意义上是文化的象征。我的工作主要是向山外来客介绍侗族的历史文化和搞好旅游。”
  吴金敏是一个传奇人物。在上世纪60年代,吴金敏的父亲(上任寨主)在文革中被打倒,那时候的吴金敏还在上初中,同学们都喊他“小寨主”,他觉得这是莫大的污辱。没念完初一,他就离家出走,真正的动机就是不想再做这个寨主。此后吴金敏走南闯北,四处流浪,讨饭、做工,尝尽人间冷暖。
    在离家八年后,吴金敏重新回到自己的山寨,自己的家,没想到当初自己一心想逃的“寨主”之位,八年后还是由他来担任。1981年,在家种了一年的地后,有过八年闯荡经历的吴金敏不再甘心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拉了村寨的10多位乡亲组建了当地第一支“侗戏实践剧团”,走遍侗乡靠表演侗族大歌、侗族舞蹈挣钱。
    不光要挣钱,当时吴金敏还有一个更“狂妄”的想法,他要带着自己的文工团到北京去表演侗族大歌。1959年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吴金敏希望自己能再次把侗族大歌唱响京城。1986年8月,27岁的吴金敏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带着自己的业余文工团来到了北京,并在那里公演了一个月,“天籁之声”震撼了首都。
  而同样在这一年,侗族大歌也走出了国门。1986年,侗族合唱团11人首次出国赴法国巴黎参加秋季艺术节活动。演出非常成功,仅谢幕就达37次。当时的艺术节执行主席约瑟芬·玛尔格维茨激动地说:“在亚洲的东方一个仅百余万人口的少数民族,能够创造和保存这样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法国《世界报》以“迷人的侗族复调歌曲吸引了西方观众”为标题,称之为“金秋艺术节的重要发现和成就之一”。《解放报》把侗族大歌誉为“最有魅力的复调音乐。”
  此时,在发掘整理侗家民族文化上已显山露水的吴金敏,已经是县文工团的副团长,他决心要把侗族优美的歌舞挖掘整理出来,用侗族琵琶歌创作一系列侗族通俗歌曲,让侗族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只读到初一的吴金敏,实际上一天音乐课都没上过,写音乐只是业余爱好,担此大任,谈何容易!
  “突然有一天就想,我应该读大学,应该多读点书”,1999年,吴金敏顺利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成为了侗乡第一个研究生寨主,但是说起上大学读研究生来,吴金敏却笑言是突发奇想的结果。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吴金敏的这个奇想,是多么的正确。

  整理挖掘老侗歌 创作发展新侗歌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其《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可见,侗族大歌在明代就已在侗族部分地区盛行了。这是数百年前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吴金敏说作为一个研究生寨主,首先要做的就是整理和挖掘好老辈上传下来的大歌,“要说我跟别的寨主不一样,就是我多掌握了一些知识,我可能比别人更懂得如何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挖掘、整理、发扬光大。”
  正基于此,吴金敏把侗族大歌的经典曲目《蝉之歌》做了整理,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精编浓缩出精华部分,创作了新的《蝉之歌》。吴金敏不甘心只是继承传统,“我们现在唱的这些传统的侗族大歌,说不定在几百年前或者更早的时候,那就是新的改造过的侗族大歌。”
  吴金敏觉得,侗族大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其实是一直在不断改变中的,吴金敏就是要创作倡导“新侗歌”。在他的心目中,“新侗歌”首先肯定是用地道的侗语来演唱,但是一定要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出于这种想法,他根据侗族的琵琶歌创作了流行歌曲《阿妹,开门》发表在中国音乐权威刊物《歌曲》上,荣获了文化部、民委举办的“骏马杯”民族歌曲提名奖,被拍成了MTV广为传播。他创作的《我的吊脚楼》、《龙脊歌》、《美丽的龙胜》、《侗不离歌》等,也在全国越唱越响,越唱越远。
  “我相信,好的东西一定会被人们所接受。新侗歌唱久了,一百年后也就成了老侗歌。”

马震

editor

更多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