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昔技术岁月

2011-05-24 14:33:00     作者:    来源: 大众网  

关键词:
[提要]

 山东大众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大众网)技术总监 李雪修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开始筹备大众网成立十周年庆典了。十年间,大众网从不为人知到家喻户晓;从一间陋室到800 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区;从仅发布报纸电子版的站点,到拥有一网、一报、一刊、一社、一屏立体链式传播渠道的新媒体平台;从吃集团大锅饭,领导和员工仅有五六人的编辑部,到机构健全、有独立法人资格、140 多名员工、年营业收入逾2500 万元、正朝着上市目标大步迈进的股份制公司。大众网一步步成长、壮大,我有幸见证和参与其中。回忆过去,我为初创时期的艰辛与磨砺而感慨,展望未来,我为网站今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而骄傲。

  大众网的前身是山东网景(www.sdview.com.cn),在2000 年2 月上线,山东网景的前身是大众日报电子版(www.dzdaily.com.cn),在1997 年12 月上线。因此,如果从那时算起,大众网已经超过13 岁。这样算的话,我可能是目前网站里“网龄”最长的员工了。

  记得1995 年底我刚来报社信息中心工作后不久,部门就开始研究电子报纸,那时,济南还没有开通互联网,有关互联网的书籍也很罕见,不具备研究条件。于是信息中心朱友芹副主任带领他的师弟付光勇在北京进行研发。付光勇是互联网圈内知名的技术专家,他那时在北航读研究生,在学习研究之余,为报社的信息化做了大量工作。电子报纸的项目,他是主要的承担者,我负责与他对接,协助他工作。他经常到济南来,我跟他也成了好朋友,我从他那学到了很多最新的互联网技术。这个项目历经1 年多,最终开发成功一套能够把报纸的排版结果转换成互联网页面的软件。这套软件今天看来极其简单,但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济南电信开通互联网接入业务后,我们立即申请开通,成为济南较早开通互联网的单位之一。申请域名,购买设备,成立电子版工作小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1997 年12 月,大众日报电子版上线。我曾一度负责过电子版工作小组,除了技术支持工作外,还负责内容的检查和人员的管理。

  由于第一版的软件系统功能有限,制作过程繁琐,页面也是技术人员自行设计,未请专业人员进行包装,效果不太理想。 我们开始着手软件系统的升级和网站改版。这次软件系统开发主要由王飞担纲,利用关系型数据库、VB、ASP 等工具进行系统设计,历时半年,大约在1998 年年中软件开发完成,我们又请曾经设计出集团报徽的农村大众美术编辑阚洪欣设计页面,实施了网站第一次改版。这次网站改版,借鉴了人民日报网络版的优点,融合了优秀中文网站的新特点,推出后很受欢迎,甚至有国外的山东人发来邮件,感谢能在国外看到家乡的报纸。

  到了1999 年,报社决定在大众日报电子版网站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独立的新闻网站。在组织机构上,信息中心与新闻研究所合并成新闻信息中心,网站是中心下属的一个部门,由我们的第一任总编辑王涪京负总责,刘冬副总编协助。中心抽调潘新红、范荣鹏、王素涛三人负责内容编辑,我负责技术,电子版的制作工作移交给杨博负责。机构成立后,我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站系统的再一次升级和改版。在王飞的协助下,我在原电子版软件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重新编写前后台代码。记得当时刘冬副总编经常坐在我的电脑旁边,亲自指挥我修改页面,甚至一条线的粗细也要改上十几遍,可谓精益求精。在王总和刘总的带领下,所有同事都加班加点学习、讨论、研究,确立了网站的内容规划和栏目设置。经过3 个多月的忙碌,2000 年2 月,全新域名、全新栏目内容、全新风格的网站——山东网景上线。

  2000 年5 月,新闻大厦搬迁在即,大厦信息系统建设任务繁重,我被派往新闻大厦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组工作,暂时离开了网站。后来新闻信息中心被一分为三,分别成立网站编辑部、信息技术部和信息产业公司,我留在了信息技术部。虽然不在网站工作,但网站平台作为集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我和信息技术部的同事一直做网站的技术支持工作,我也始终关注网站的发展变化,为她的改名(由山东网景改为大众网)、为她的改版、为她的每一个进步而欢欣鼓舞。

  网站对技术的依赖大,没有独立的技术,工作很受影响,网站领导决心组建自己的技术部门。2002 年年初,在王总、刘总的协调下,我又调到大众网任技术部主任。此时,从外部环境来看,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在经历了互联网泡沫破裂后,迅速调整盈利模式走出低谷,以其强大的品牌、人才、技术和整合能力确立了绝对领先的优势地位,中央级新闻网站也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扶持下蓬勃发展,而省级的新闻网站却多因一无财力支持二无盈利模式而处于发展缓慢的局面。从内部环境来看,集团领导高度重视网站的发展,但新闻网站还看不到盈利前景,集团刚刚建设完新闻大厦,财力有限,不可能冒很大的风险进行大的投入。因此,在网站的技术建设上,必须遵循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在领导的支持下,我从大众网技术规划做起,与潘新红、臧文科、周继山等人一起, 2002 年至2003 年陆续完成了发布系统升级、视频系统、论坛系统等项目建设。2004 年至2005 年,与山东浪潮、北京TRS 等公司合作,进行了大众网网络系统及内容管理系统的全面升级。从此,大众网有了自己的独立机房、独立专线。四年间,服务器由3 台增加到30 多台,应用系统由单纯一套发布系统,发展成涵盖内容管理、Web 发布、社区论坛、检索、视频等12 套系统,基本满足了网站业务的发展。由于人手少,经验不足,不管白天黑夜,每遇到技术故障,我和技术部同事总是第一时间赶到机房进行处理。而系统升级也往往在下半夜进行,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都是在机房里度过。

  2007 年后,大众网进入发展较快的时期,人员迅速增多,新闻影响力逐年提高,网站经营收入以年近50% 的速度增长,技术建设也不断取得新成绩。2009 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官方网站的承办,更是大幅提高了大众网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为办好全运会官方网站,在集团的支持下,大众网累计投入了近2000 万元,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网站技术建设。这次项目建设历时近一年,从基础平台上完成了大众网从中小型网站到大型网站的蜕变。

  随着网站业务的发展,技术人员也逐渐多了起来,昌远、水清等人陆续加入,与晚报网站的合并后,孙世强、姚亮、荣涛也成为了技术骨干,后来张伟的加盟更是大幅提高了我们的技术实力,丁磊、路远、毕剑锋、刘帅、晓辉等人也成长迅速。今天,大众网的技术团队正逐步从运维型团队向研发型团队转变。在完成网站技术工作的同时,我们还开始尝试对外开展技术服务,陆续承担了文博会、书博会、孔子基金会、中华文化标志城、黄河三角洲等网站的建设,技术服务已经成为网站的一个重要的业务范围。

  回首网站十年,大众网如同一粒种子生根发芽,历经风吹雨打,始终在茁壮成长,虽然还未绿树成荫,但来日可期。作为其中的一员,我为之期待,为之兴奋,更愿为之奋斗。

杨凯

editor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